吊古战场文朗读 诵读科学经典 弘扬科学精神 杨振宁: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
作者:杨振宁,着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资料来源:人民日报,1993年8月21日01从“被屠杀”到“站起来”100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恐怕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候。只举1898年为例: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行占领广东广州湾,租了99年。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这是一个人们失去生命的时代,存在着被征服和灭绝的危险。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站起来了。这是千千成千上万人努力的结果,也是许多史诗英雄创造的。这可能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重要、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巨变。对这巨大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02两弹元勋
邓稼先,1924年生于安徽怀宁县。在北平读完小学和中学后,他于1945年毕业于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8年至1950年在美国普渡大学学习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他在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他被任命带领几十名大学毕业生学习原子弹制造理论。
这以后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这几天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中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彻底摆脱被别人践踏时代的崭新日子!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直肠癌切除手术。次年3月,进行了第二次手术。在此期间,他和于敏共同签署了《关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核武器的提案》。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大出血去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之父”,实至名归。03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抗战开始前一年,1936年到1937年,我和贾宪在北平崇德中学读了一年。后来,抗日战争时期,我们是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同学。之后,他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我们在同一个房间住了两年,50年的友谊,我们是兄弟。
1949年到1966年,我在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前后17年的时间里所长都是物理学家奥本海默。当时他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因为他曾成功地领导战时美国的原子弹制造工作。高等学术研究所是一个很小的研究所,物理教授最多的时候只有5个人,包括奥本海默,所以他和我很熟识。奥本海默和邓稼先是美国和中国原子弹设计的领军人物,他们是两国的英雄,但他们的性格和个性却截然不同——他们甚至走向了两个截然相反的极端。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他二十几岁的时候在德国哥廷根镇做玻恩的研究生。玻恩在他晚年所写的自传中说研究生奥本海默常常在别人做学术报告时,打断报告,走上讲台拿起粉笔说“这可以用底下的办法做得更好……”我认识奥本海默时他已40多岁了,已经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了,打断别人的报告,使演讲者难堪的事仍然不时出现,不过比起以前要较少出现一些。奥本海默的演讲非常吸引人。他擅长文字,听众经常着迷。1964年,为了庆祝他的60岁生日,我和三位同事编辑了一期《现代物理评论》。在序言中,我们写道:他的文章不可以速读。它们包容了优雅的风格和节奏。它们描述了近世科学时代人类所面临的多种复杂的问题,详尽而奥妙。像他的文章一样,奥本海默是一个复杂的人。许多人钦佩他,钦佩他。有相当多的人不喜欢他。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引人注目的人物。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他是忠厚平实的人。他诚真坦白,从不骄人。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我认为邓稼先的气质和性格是他能够成功带领众多各界劳动者为中华民族做出历史性贡献的原因:人们知道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初期他所在的研究院成立了两派群众组织,对吵对打,和当时全国其他单位一样。而邓稼先竟有能力说服两派继续工作,于1967年6月成功地制成了氢弹。1971年,他和同事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如果别人去工人宣传队、军事宣传队讲道理,恐怕会发生悲剧。邓稼先去的时候,能够说服工人宣传队和军事宣传队的成员。这真是个奇迹。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我以为邓稼先如果是美国人,不可能成功地领导美国原子弹工程;奥本海默如果是中国人,也不可能成功地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当初选聘他们的人,钱三强和葛若夫斯,可谓真正有知人之明,而且对中国社会、美国社会各有深入的认识。04民族感情?友情?1971年,我第一次访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在北京遇到了离开22年的贾宪。在此之前,1964年中国原子弹试爆后,美国报纸曾多次提到贾宪是这一事业的重要领导人。与此同时,有一些传言说,1948年3月前往中国的寒春参与了中国的原子弹计划。1971年8月,在北京我看到稼先时避免问他的工作地点。他自己说“在外地工作”。我就没有再问。但我曾问他,是不是寒春曾参加中国原子弹工作,像美国谣言所说的那样。他说他觉得没有,他会再去证实一下,然后告诉我。1971年8月16日,我离开上海,取道巴黎返回美国的前夕,上海的领导邀请我到上海大厦吃饭。桌边有人给我发了一封信,是贾宪写的,说他已经确认,除了1959年底前苏联最早的“援助”外,没有外国人参与中国的原子武器项目。此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为了民族的自豪?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05我不能走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哥战死的战场。我不知道贾宪是否记得我们在昆明一起背诵的古代战场散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贾加第一次用碎草和枯草把他的同事埋在沙漠里,当他埋葬他的下属时,他不知道自己的心情是什么。“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戈壁沙漠上常有沙尘暴怒吼,气温往往在零下30多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的暂时问题会一个接一个地出现。虽然贾宪被称为“福将”,但意外还是难免的。1982年,他当上核武器研究所所长后,地下突然失去了一个信号,大家都很着急,于是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去。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背景音乐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人,中国男人要将双手撑天空长江,大江,亚洲东部,东昆仑古今多少奇丈夫破头黄功不可没,鲜血依然殷红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仍陷于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06永恒的骄傲贾宪死后,我写给他妻子许鹿希的电报和信中有以下几段话:
——稼先为人忠诚纯正,是我最敬爱的挚友。他的无私的精神与巨大的贡献是你的也是我的永恒的骄傲。贾宪去世的消息让我想起了他和我半个世纪的友谊,我知道我会永远珍惜这些记忆。希望你在这痛苦的日子里,能以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待贾宪和你的人生。只有真正永恒的才是有价值的。——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是啊,如果贾重新选择他的路,他还是会走他的路。这就是他的性格和品质。能用这种方式评价自己人生的人不多,所以我们应该先感谢庄稼!读者
过程工程所 王倩 副研究员来源:中国科学院科技创新发展中心原标题:《诵读科学经典 弘扬科学精神丨杨振宁: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追忆两弹元勋邓稼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