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马虎眼 政务公开不能用“等等”打马虎眼
与中央政府公开透明改革行政体制的坚定决心相比,很多地方喜欢躲在政务公开的后面。编制预算报表时,在谈资金结转和预算支出时,很容易在“亿元”单位后加一个“等额”;在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中,有一个支出项目的快速列表,通常会将几十个项目替换为“等”。“等等”,你在隐瞒什么?只要是政府信息就应该公开,不管数据有多少,信息量有多大,公布的文字有多长,项目有多详细,公众都不会太啰嗦。相反,公众会对公众想知道却看不到的信息披露方式感到不解和不满,想详细了解却被“等等”所迷惑。这种让人“晕头转向”的政务公开,不仅需要规范和纠正,更需要相关部门将砂锅格局打破到底,看看“等等”的葫芦里装的是什么。
有官员认为,只要政务公开,大项目、大数据就会公开,一些占比小的项目可以忽略、接管;或者觉得芝麻小事也要公开,政务公开不能突出重点,会像流水账一样影响公众的审查监督情绪;或者认为政府这样做会丢面子。总结一个地方的政务信息,数字和小项目还是能说明一些问题的。三个公募基金都是万元,小数点后面的数字不要轻易抹去。
过去,“原则上”这个词在政府文件中非常常见。这种“灵活”的表述为违法违纪行为预留了空的空间,给了经营者“转换”的空间。目前,政府文件中很少有像“原则”这样的表述。像“原则上”,“等等”也是更大的操作空。政府信息公开中公众对“等”的真实,是公民权利的体现,是对习惯性隐瞒或掩饰的抵制。
“等等”,在政务公开文本中,不是不能用,而是应该少用或者不用,所有应该公开的信息都应该尽可能充分地向公众展示。“等等”的频率太高了。即使政府信息没有被篡改,涉及的事项和内容没有违反法律法规,公众也会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诚意产生怀疑,甚至认为政府部门隐瞒或掩盖了很多秘密。
公开政务信息,是积极推进阳光行政,向群众汇报,让群众监督的重要体现,不能用“等等”来打马虎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