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治理 中国青年报:治理雾霾要打持久战
“雾里看路,中间探街,是传说中的仙界吗?”空绝版,口罩遮脸,谁能分辨这朦胧的世界;借我一片肺叶,让我真正净化这份污染。“随着北京乃至全国雾霾的加剧和加重,网络上的段子数不胜数。
雾霾作为雾和霾的混合物,是气候条件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的灾害性天气现象。尤其是目前的雾霾,与中国经济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密切相关。在这种经济增长模式下,经济增长和污染控制之间存在一定的权衡。但是,以环境为代价实现经济增长的意义何在?以环境为代价实现的经济增长如何能够持续?为什么我们在吸取“先污染,后治理”的经验时会重蹈覆辙?
上世纪下半叶,英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经历了严重的雾霾天气,产生了严重的苦果。如今几十年过去了,英国的“雾都”摘下了帽子,洛杉矶的“天使之城”重现,日本享有“绿色王国”的美誉。发达国家采取了有效措施应对雾霾,积累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总的来说,英国、美国和日本在控制雾霾方面采取的措施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法治;第二,源码控制。从法治的角度来看,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空气体控制和保护的法律《清洁空气体法》诞生于1956年。后来颁布了《制碱厂法》、《国家环境政策法》、《气体污染防治法》等。,都旨在使用铁拳。从源头治理来看,主要针对的是汽车尾气和工厂废气,扩散在空气体中。上个世纪,英国因交通污染对不达标的汽车尾气排放处以重罚,要求1993年后销售的新车配备汽车尾气催化净化器,并尽一切努力改善公共交通系统。洛杉矶政府要求1994年以后销售的所有汽车都必须配备“驾驶诊断系统”,以便对超标车辆进行及时监测和维修。日本东京立法要求汽车配备过滤器,一些地方还在路口设置废气浓度测试点。新能源也是控制汽车尾气的重要手段和必然途径。比如日本东京所有出租车都使用天然气,禁止柴油发动机进城。
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经历了半个世纪才取得一定的成效。所以治理雾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做好持久战的准备,很难完成它的全部成就。
当前治理雾霾刻不容缓,导致雾霾形成的各种隐患要从头到脚、从外到内彻底根除。
首先要先从理念入手,建立新的生态理念和绩效衡量标准。要号召人们树立生态观念,在观念上更加重视生态,增强整治生态污染的紧迫性,让生态文明深入人心。在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的基础上,有必要改变以往的绩效评价指标。也就是说,衡量一个地区的发展程度,不仅要以GDP为标准,还要包括生态环境的改善和雾霾的治理,这应该成为各地谋求发展的共识。
其次,法律法规是抗击雾霾的坚实后盾。英美等国的经验表明,法律是控制雾霾的有力工具。事实也表明,只有将雾霾治理纳入治理轨道,而不是单纯依靠市场上污染者的“良心发现”,才有可能取得实际效果。政府要从整体高度加快环境立法,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明确污染废气和废弃物品清单及其超标量,绝不姑息、纵容违法、超标的企业行为和个人行为。
第三,发挥技术创新在雾霾治理中的关键作用。从西方国家处理雾霾的经验来看,科技也是一个重要环节。与其他发达国家漫长的雾霾治理过程相比,德国仅用10年时间就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因为其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从工厂废气、汽车尾气、烧煤等大型污染源,到厨房的炸、炸、炸,都充分利用科技手段,以减少污染,控制雾霾,特别值得我们借鉴。需要加大环保科技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降低清洁能源在生产生活中的使用成本,扩大新能源的使用范围,从而有效帮助解决雾霾问题。
雾霾的治理离不开全民参与。面对雾霾,人人平等,人人都是受害者。同时,他们也有一份责任。治理雾霾的责任不能简单地推给政府和企业。每个公民都应该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行动起来,为治理雾霾增添力量。比如,如果条件允许,尽量采用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培养节能的生活方式。同时,公民也有权利和义务督促相关部门和企业在治理雾霾方面有所作为,对违规超标的企业及时举报。每个人的小举动或许微不足道,但当13亿人的力量汇聚起来,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