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雾霾的方法 雾霾渐成常态 治理方案一箩筐结果多是“等靠熬”
又一次雾霾来袭,“应急响应”启动,稻草屡屡成为“罪魁祸首”。禁止焚烧“拘留”、关闭和转移,限制数量...雾霾已逐渐成为“常态”,治理方案是“一篮子”,但结果大多是“等着熬”。在一些地方,环保部门“单干”的问题更加突出。专家指出,雾霾治理不是冲刺,不能“看了三天蓝天就忘了任务”。秸秆燃点下降50%还“正常”吗?
每年秋冬,雾霾都会来,这几年几乎成了“常态”。19日举行的北京马拉松赛期间,北京笼罩在阴霾之中。从天安门广场出发的3万多名跑步者中,许多人都戴着各种防护口罩。一场“霾拉松”的奇观,展现了霾的“倔强”。
秸秆焚烧常被认为是这个季节雾霾肆虐的“元凶”之一。农田冒出的浓烟和城市里呛鼻的气味,让不少市民“呕”出来。
环境保护部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9月份,根据卫星遥感监测数据统计结果和各地上报的现场检查结果,17个省份未发现秸秆焚烧火场,其他13个省份共发现火场206个,比2013年减少226个,降幅达52.3%。
卫星定位,定点监管,发现就抓,下降明显,但雾霾还是如期而至。“公众的防螨意识有待提高,相关部门的监管方式需要更加精准。”一位环保人士认为,秸秆是否是主要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仅仅处理和惩罚秸秆焚烧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更重要的是识别主要污染源,从最容易的地方开始监管。
解决秸秆焚烧中的“一捕”问题?10月17日,吉林省梨树县公安局对焚烧秸秆的农民卢某进行拘留,这是梨树县第二起行政拘留案件,引发广泛争议。
不少地方的基层干部告诉记者,每到收获季节,焚烧秸秆几乎是“重中之重”,而且几乎是千方百计通知着火点,处罚环保官员和基层干部,对违规焚烧的农户进行“追截”。这反映出一些地方在处理这个难题时没有耐心去引导。
应急形式大于内容,“单打独斗”问题突出
烧秸秆、关停转向、限号……每次雾霾“正常”时,治理方案就是“一个篮子”,但治理还是要“等一等、忍一忍”。据记者调查,防霾应急措施在运行过程中仍存在诸多“尴尬”,目前对霾的处理很难在短时间内见效,更难以让公众满意。
环保部近期对京津冀地区雾霾的检查结果显示,相关城市虽然按要求开展了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地区应急工作形式大于内容,难以满足应急要求;应急机制不畅,部分地方政府在应急工作和部门联动上没有实质性举措;一些涉及民生的应急措施,如机动车限行等,难以全面落实;应急反应缓慢且滞后;应急预案不科学、不可操作,与实际需求脱钩。
这反映了地方政府部门在应急工作中的困难甚至不作为,不少环保系统人士也向记者坦言,总体来看,目前的污染治理和雾霾治理还处于“力不从心”的状态,各地方的应对和治理能力还不足以匹配形势的要求,导致“只盯重点,抓哪一个有关系”。
北方某市环保部门负责人表示,当地污染天气预警处于起步阶段,累计数据不足一年,准确性有待提高,大气污染源自动监测系统、空空气质量预报系统和监测预警平台建设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高建表示,“应急响应慢”也是一个突出问题,因为它涉及范围广、协调程序多、社会影响大。“有些地方,环保部门提出要实施应急措施,但最终未能实施。”环保人士马军表示,大规模的应急措施是对政府部门执行力和合作能力的巨大考验。
治痰不是冲刺。你不能“看了三天蓝天就忘了任务。”
再来,紧急响应;重大活动、紧急防霾;它叫做。很紧急。目前需要加强的是长期意识。不能“看了三天蓝天就忘了治痰的长期任务。”
必须承认,雾霾常态化和雾霾治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许多地方已经展开了一场控制雾霾的硬仗。北京聚焦减少煤炭燃烧、控制车辆减油、污染治理减排,细化84项重点任务;河北开始压缩炼铁炼钢产能;上海将会同江苏、浙江及相关部委,建立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合作机制;辽宁省对空气体质量超标城市开出“雾霾罚单”...
“中国的空气污染既有能源结构不合理造成的伦敦式空气污染,也有交通原因造成的洛杉矶式空气污染。来源多样且复杂。”江苏省环境保护厅总工程师刘建林表示,空气污染控制不能马上实现,需要不断改进控制方法。
在19日举行的北京大学第二届全国资源经济论坛上,多位专家建议,中国节能减排空越来越小,环境形势严峻。“十三五”规划要充分体现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理念和政策,从经济、法律、道德三个方面保障其实施。
“治霾是一项系统工程。”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文军认为,既要有政策支持,加强低碳发展的顶层设计,构建大气整治目标考核体系;又要有法律保障,强化空气污染研究和排放标准的法律制定,严惩环保指标执行不力的单位;还要有产业调整,对淘汰范围的设施坚决关停,倒逼落后产能将排放量控制在合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