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味 袁行霈:寄厚味于淡泊
袁兴培近期电影
现在,快要走到生命尽头的袁兴培先生,越来越有精神了。从当年帅气温柔的北大学生,到文革时期坚定的“白专模式”,再到著名北大教授、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研究》杂志主编、北大校务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他对学术的敬畏之心一直在增加。今天,我不禁佩服至今仍负责学术战线的袁先生。去年,他还主持了博鳌亚洲论坛——传统智慧与力量:与亚洲文化对话分论坛。近日,由近千名专家、学者、编辑袁先生主编的历时近7年的《中国文化区域概观》出版,填补了中国区域文化研究空的空白。这个消息一出来,我就忍不住又一次佩服袁先生,和袁先生一起回忆了许多有趣又温暖的事情。
我遇到袁先生是因为我曾经在我的生活中扮演过一个角色——保镖。那是1998年,我到出版社后不久,袁先生来出版社收稿费。具体数额记不清了,估计在一万元左右,在当时也不算小数目。袁先生会从出版社拿着支票,从海淀南街的中国工商银行取钱,然后把钱存入校园的中国工商银行。北大东门到北大南门外的路虽然不算太远,但中间得穿过凌乱的小马路。当时北大周边没有改造,环境有点乱。一个学者带着这么多钱。当时《文史》编辑部主任乔有点不放心,让我护送袁先生去银行。
那是我第一次和袁先生走得这么近。他身材挺拔,走路轻盈,说话轻柔,音色优美。我们边走边聊,不知不觉就去了银行。我光荣而毫无困难地完成了“保镖”的任务。没想到,很多天后,我意外地收到了袁兴培先生的邀请,只是为了感谢他,这让我很感动,也因为“家宴”,我有了更多接近这位学术带头人的机会。
很多年过去了,现在袁先生的名声越来越大,但除了书越来越多,其他的事情对他来说并没有改变。他还住在原来的房子里,喜欢坐在原来的沙发上。他会一如既往的大声笑,一如既往的帅气。我从未见过袁先生如此大惊小怪,尽管他有这么多事情。他总是那么容易,因为他的生活中有诗画,他对陶渊明的研究,都给他带来精神上的满足,让他远离物欲。我对袁先生的美丽和优雅感到惊讶,并尊重他的干净和超然。所以不敢打扰袁先生,只有出了好书或者做了有价值的事情才敢向他汇报。袁先生看到我带来的书,总是慷慨地称赞。有时候,善良和温暖的鼓励比鞭策和批评更有力量。我从袁先生那里得到的是这种温暖和涵养却又经得起考验的力量。
王老师总是鼓励想学的人,对于学习的方式也有自己的见解。早在1978年,他就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纵向传播》和《横向传播》,提出了独特的学术研究方法和学术境界。后来他说:“学问的气象,就像释迦牟尼说的,是天上的月亮,庄严壮丽,清远飘逸。如果你不能说服人们,人们也很自我满足,你就不必为自己做广告。”王先生认为,具有大家气象共同特点的学者,都有一些共同特点:学术格局和视野开阔,能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处处表现出顾全大局的能力;他们的学习具有开拓、开拓新领域、建立新学科、树立榜样和向他人学习的优点;他们都是学而优则仕,用正直、诚实和力量让自己变得宽容和独立。
王先生讲诗,善读书,善唱歌,追求诗意的生活。他听西方古典音乐,复制和观看二王刘燕,非常精彩,几乎无私。他将书法与音乐、有形与无形的享受融为一体,开拓古今艺术形式,获得全方位的艺术享受。这时,丈夫是快乐的,青山是生动的,山峰是自见的,在水上是受欢迎的,是自然写的。他的老朋友陶渊明潜心创作诗歌。美丽,诗意,幸福的生活,谦虚,高贵,优雅的人,俗话说:他们像虫子一样看着神和佛,向冷漠发出浓浓的味道。这就是我眼中的袁兴培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