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船以5海里 揭海洋考察船“科学”号:长99.8米 已行逾5万海里
前往西太平洋进行科学研究的科考船“科学”号被称为中国划时代的综合性海洋科考船的“长子”,承载着几代中国海洋科技工作者的梦想。
科学号长99.8米,宽17.8米,核定总吨位4711吨,巡航能力1.5万海里。自2012年9月建成以来,已航行超过5万海里,涉及南海的成因和演化、南海北部冷泉区和冲绳海槽热液区生态系统调查、西太平洋地质、气候和海山环境调查。
日前,记者采访了“科学”总工程师于建军,亲身体验了“科学”在控制、检测、集成方面的精致设计。
要研究深海,前提是要到达。中国曾经因为缺乏专门为深海设计的科研船而“望洋兴叹”,直到“科学号”成功设计建造。其“短而宽”的船体结构、封闭式甲板、360度全景桥以及带重力活塞取样的翻转结构,都为海上作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Science采用的吊舱式全回转电力推进系统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推进方式之一。螺旋桨和螺旋桨一体化不仅可以节省舱室容量空,还可以提高能量转换效率,可以增加船体的机动性和灵活性,降低船舶的振动和噪音,有利于科研人员进行海上作业。
于建军说:“这种推进系统可以用一台发电机组将一艘5000吨的船驱动到12节,显示了它的经济、绿色和环保的特点。
结合国际科研船发展趋势,“科学”号重点关注发达国家近期交付和在建的新型科研船,通过消化吸收国外相关先进技术,成为国内首艘应用“升力鳍装置”和“船首侧推槽穿越密封装置”的科研船。
“船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湍流会随着速度的加快而变浓。升力鳍可以降低湍流噪声对船底声学设备的影响,有效降低信号衰减,提高探测精度。由于水流的影响,侧推通道交叉处产生大量气泡。侧推通道道口外侧盖装置在国内首次设计安装,可以减少气泡对声学设备发射和接收信号造成的噪声干扰,”于建军说。
“科学”号作为目前国内最先进的科研船,采用模块化设计,配备了海洋大气、水体、海底、深海极端环境、遥感信息实地验证等五大船载探测系统。
可完成海洋定点和航行海洋环境参数连续探测、海面常规气象连续探测、海气界面通量探测、海底地形探测、沉积物采样、地球物理探测、缆控深潜探测和可视化采样,可实现数据系统集成、现场核查传输和与陆基实验室协同处理。
作为一艘海洋科学综合研究船,“科学”号配备了“十八种武器”,包括:无人缆控潜水器、深海拖曳探测系统、重力活塞取样器、电视抓斗、岩石钻机、万米温盐深度计等先进的深海探测取样设备。
其中,“发现号”为无人缆控潜水器,搭载深海高清摄像系统和机械手,具备温度、压力、盐度、浊度、溶解氧、甲烷、二氧化碳等多种理化环境参数的原位检测能力。在深海热液区,并可目视采样海底附近的海水、热液、表层沉积物、岩石和生物样品。
目前,“科学”号正开赴西太平洋,执行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热带西太平洋海洋系统物质能量交换及其影响”的“深海海洋环境与特殊生态系统”项目科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