伥鬼 老虎与伥鬼的合作模式
动画片《假如我是武松》 今天的头条应该是军队里的大老虎死了。作者也喜欢看打虎的新闻。然而,打虎和我们人民的关系总是有点混乱。有时候,像村长或镇长这样低调的老虎可能更让人印象深刻。 于是想起了“为虎作伥”这个词,意思大家都知道。比如周永康是大老虎,那么他周围那些省部级的贪腐官员就是伥鬼了。伥,按照《康熙字典》的解释是:“伥鬼,虎啮人,人死,魂不敢他适,辄隶事虎,名曰伥。《听雨记谈》:人遇虎,衣带自解,皆别置于地。虎见人裸,而后食之,皆伥所为。伥可谓鬼之愚者也。”一个人被老虎吃掉后,他的灵魂也为他服务。但是,人死后,灵魂被征用的情况很多。为什么只有老虎,没有狼、狮子等等?我在文献中没有看到任何可靠的解释。《太平广记》卷432引用《北方梦话》说:“凡死于虎口,溺于水中的鬼,必由一人代替。”也就是说,鬼魂也想找到身体替身,这样他就可以逃离苦难,转世投胎。我们就当这是一种解释吧。 那么,伥鬼是如何为老虎服务的呢?《太平广记》卷四二九“马拯”条引《传奇》说了个很有意思的故事:唐穆宗长庆年间,一位喜欢冒险的驴友马正到恒山的朱荣峰游玩。他在山上的寺庙里遇到了一个仙风道骨的老和尚。老和尚见到马正很高兴,让马正的仆人去山下买日用品。仆人走后,和尚不见了。过了一会儿,另一个驴友来到庙里,说看见山脚下有一只老虎在吃人。吃完后,他脱下虎皮,穿上僧衣,就像个老和尚一样。驴子的朋友描述了被吃掉的人的衣服,它是马正的仆人。就在他们谈话的时候,和尚回来了。马正试图说:“我的仆人被老虎吃掉了。这是真的吗?”和尚怒不可遏:这里从来没有老虎。别胡说八道。边说边舔着嘴,原来嘴角还有血迹。 因天色已晚,马拯和驴友也没法下山,只能在庙中留宿。两人把房门堵得严严实实的,也不敢睡。半夜时分,果然有老虎怒吼着撞门,幸好没撞开。天亮时分,两人设计将老和尚推到井中,果然变成了一只老虎。于是用巨石将其砸死,这才下山。走到黄昏,才到了半山腰,两人遇到了一个猎人,猎人把一把弩机关在路边,他在树上看着。猎人见了,说:“这里离山脚很远,老虎豹子经常出没。你最好上树躲起来,等第二天下山。”于是他们爬上树,一起等待。 天渐渐黑了,忽然有几十个人从树下经过,有男有女,有和尚有道士,还有歌手、舞者。这群人见到猎人的机关,勃然大怒:“早上有两个混账杀了我们的禅师,正要找他们算账呢,又有人想害我们的将军。”说着把机关拆掉,扬长而去。猎人告诉马拯,这些人全是被老虎吃掉变为伥鬼的,他们是为老虎探路,遇到人为设置的陷阱、机关,就破坏掉。不过,人更聪明,等伥鬼破坏之后,老虎还未到之前,可以再下去重新布置机关。果然,不久老虎奔来,触发机关,连中三箭而死。这个故事被认为是早些时候讲的鬼。然而,在其他类似的作品中,大多数都是一对一地为老虎服务。而在这两只老虎下面,有几十个鬼。根据文章中的描述,这几十个鬼大部分只是在打酱油。我们知道,唐代裴青写的《传奇》和《志怪笔记》的区别在于故事更强,呈现更细致。这么多鬼大概是出于吹嘘,一个就够一个真正有爱心有能力的信使了。例如,下面的故事: 浙江新安有位秀才程敦,程秀才的亲戚在深山里有庄园。夏天酷热时,程秀才到亲戚家的庄园去避暑。因为深山老林里常有虎豹出没,所以一到晚上,仆人都要把大门锁好。一天半夜,一个仆人突然说他急着要出去。其他仆人说,深夜,在野外,今晚风这么大,你在外面干什么?仆人说不出个所以然,主人自然不会答应。没想到,仆人竟然想翻过墙悄悄出去。这时,墙外传来一阵吼声,仆人立刻咆哮着尖叫着要出去,就像失去理智一样,邪恶无比,他们紧紧地抱着他。程秀才知道有分歧,就上楼去查。墙外有一个人拿着一块砖。这个人除了脖子短之外,没有什么不寻常的。只是每次他撞到墙上,里面的仆人都会“叫出声来”。如果他没有击中它,他会没事的。程秀才知道这个短脖子的家伙一定是鬼,于是他让仆人们拼命摁住这个疯家伙。仆人喊了很久,直到嗓子都哑了。最后,低沉的叫声变成了猪叫声,“撒尿”,最后人事不知。 这么折腾了一夜,天快亮时,程秀才与庄主再登楼查看,只见一只老虎从草丛中跃出,奔到密林深处。那短脖子的伥鬼,也悄然不见。幸好,失心疯的仆人很快神志就恢复正常了。前一个故事里的鬼只能算是排雷的老虎,但这个故事里的鬼积极帮助主人寻找食物,可以使用摄魂术。如果没有其他人在场,这个可怜的仆人早就出去送死了。 一般说起伥鬼,总会觉得他们是为虎所驱使,主动或被动地做帮凶。可是伥鬼毕竟是人之魂魄,心智远胜老虎,有些甚至能反过来驱虎。有人在湖北荆州进山时,遇到了鬼,鬼出其不意地给他披上虎皮,这个人不由自主地变成了老虎,“在鬼的指挥下”。三四年间,这个人被驱使“吃人,吃动物,吃野兽,不可胜数”。老虎很受人们的欢迎,虽然他们不愿意,但他们不能反抗。后来,鬼魂带他穿过一座寺庙,这个人突然进入寺庙去除掉鬼魂。 很巧,庙里有位号称能伏虎的高僧,对着他絮絮叨叨地开示,这人就留在庙中,吃和尚们给的食物。半年之后,虎皮脱落,变回人形,才向和尚们讲清原委。他告别和尚出门,没想到那伥鬼还在,又拿虎皮套住他。他再逃回庙里,下半身已成虎形,只能在庙里念经祈祷,逐渐回复人形。此后,他一直到死,也没敢出寺庙一步。这个故事当然是一个罕见的例外,但它仍然遵循老虎和野鸡合作的模式。古人很难理解这一点。《第七次修改稿》第十七卷“老虎”一文总结道:“老虎出入之处,引导其避凶。所以,猎人抓老虎,先把汤、米、衣服和鞋子摆在面前,以为它们会不那么呆滞,这时老虎不知道,从而掉入陷阱;否则,这将是浪费狩猎。老虎被人抓住,就在原地嚎啕大哭,晚上还会尖叫,以为老虎要吃人是没有希望的,如果是为它报仇的话。” 虎与伥的这种合作模式,当然很容易联想到官场的运作。比如“虎伥”条接着说:“小人竭财俯首,以附权贵,为之鹰犬,以备指挥,却乃张皇声势,残人害物;一旦冰山既崩,仓惶莫措,无复有望,反惜其死而悲痛,不悟其非。岂非虎之伥?” 这种占据道德制高点的评价当然没错,可不过是正确的废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