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楚颖 比聪明努力出身好更可怕的是 你根本就没有努力的机会
AIIB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金立群之女金克玉
围绕着亚投行的国际政治大戏博弈未定,现任亚投行多边临时秘书处秘书长金立群之女金刻羽倒是先在社交媒体上火了一把。这篇标题语式就很成功学的《出身比你好,比你聪明,真的还比你努力》直指读者“活该别人比我成功”的痛处,想不引起关注都难。金克玉:学霸、女神、公主三位一体 在社交媒体上,被贴上“学霸”和“女神”的任何一个标签都有可能成为热议的话题,何况金刻羽不仅是“学霸”和“女神”的结合体,还是名门出身的“公主”:“精通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和意大利文;热爱文学和艺术,钢琴和单簧管技艺都达到了专业级水平;她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哈佛所有的本科课程;25岁拿到了哈佛经济学的博士学位……83年的她现在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最年轻的宏观经济学教授;而她的父亲,就是前财政部副部长、前中金公司董事长、现亚投行掌门人——金立群”。金克玉不仅年纪轻轻就在某个专业领域得到认可,而且她也不是单一的学术人才。本文认为,金克玉的品质和成就都归功于他的父亲,很难替代和复制。文章称“金先生的学术梦想最终在《金雕玉》中得以实现。得益于父亲浓厚的文学情结和良好的英语家教,雕宇在人大附中读莎士比亚原著。”早在2012年,《雕宇》就和父亲一起发表在《金融时报》上。“欧洲应该向亚洲学习。” 金刻羽的形象,是某类中国新型精英的典型代表:欧美名牌大学的优秀毕业生、绝对流利的英语,以及在经济和商业领域的过人发展。与其类似的,还有溢达集团中国零售部首席执行官潘楚颖,哈佛大学毕业,管理父亲的产业并且创立了自己的品牌。穷孩子在精英路上能走多远 金刻羽这样的人生赢家,对于阶层流动较为活跃的中国来说,是否意味着精英阶层已开始自我复制?一个“精英”的诞生,到底多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家庭?围绕着这些焦虑,豆瓣名ID“翕如”的一篇文章火了,这名履历看起来也很精英的、就读于哈佛社会学的中国学生,用耳熟能详的批判话语,首先拿自己学校开了刀:“根据对2017届本科新生的调查,超过一半的哈佛本科生来自家庭年收入超过12.5万美元的家庭, 14%的新生来自家庭年收入超过50万美元的家庭。精英学校制度化的‘游戏规则’、日常运作中的‘话语’,是中产阶级以上的。”茹茹的论点主要来自《纽约时报》和《波士顿环球报》最近的两篇文章。这两篇文章聚焦的是一个特殊的“精英学生”群体——来自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第一代”大学生,他们的父母没有在常春藤盟校等名校上过大学。在他们的大学生活中,很多个人的努力都是用来应对“文化冲击”的,即使“研讨会上如何举手发言,Office Hour是什么意思,如何与掌握了校园资源的教授等“权威人士”沟通,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如何/向谁求助”,这些都是需要花大力气去克服的事情。因此,汝嫣认为这些人不能成功,不是因为他们不努力,而是因为他们的很多努力被用来克服与那些来自更好背景的人相比,他们的出身带来的“文化障碍”。 在中国的高等教育中,尤其是在最好的大学里,来自寒门或者是农村家庭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而进入大学之后,对所谓“综合素质”的要求更会影响到他们在所谓“精英道路”上的发展。媒体上时而出现的对于高考状元最终去向的失望态度,也正是这种现象的表现之一。在我国现有的公共教育环境下,“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多受到家庭背景的影响,包括父母的教育水平、教育理念和教育投入等。有网友这样描述这种差异:“同样的大学是985和211,很多普通家庭的学生根本不知道努力的方向是什么,未来可能是什么。我们很擅长在自习室浪费时间。最后,最好的办法就是保送我们的研究生。但是,高层次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努力参加学生会、新闻机构、竞课、写论文、参加交流活动,最后比我们走得更远。我们曾经认为上大学是在同一起跑线上,但事实并非如此。就像健身一样。你自己练习,身边有教练,这是很不一样的。”是否可以从体制方面来缩小家庭背景对于精英的影响媒体人丁洋在评论中指出,“家庭背景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这是合理的,但不能说明结果是合理的——显然,这将导致阶层的固化,让富人形成富循环,穷人形成穷循环——因为他们无法用知识打破差异。这显然会破坏一个社会的活力,导致各种社会问题。因此,很多国家教育政策的基本思路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和‘让孩子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里所说的教育平等,并不是指国家对教育资源投入的平等——因为对家庭教育资源的投入已经大不相同了——而是要实现教育效率的平等。”。 目前,中国一流大学中农村学生的比例越来越小。如果连通过高等教育来改变命运的机会都不能获得,那么还何谈在精英道路上的继续发展呢?从公共教育入手,而首先试图改善的应是国内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虽然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不少,但优秀的教师和丰富的教育资源依然在向大城市、经济发展较好的省市地方倾斜,因为教师也向往更好的“个人发展”。正如丁洋所说:“如果我们想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国家能够也应该做的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不过,说起来容易,真正取得成效还是很难的,这就需要中央和地方同时倾斜政策、保障资金。然而,归根结底,人的问题是最难解决的。培养优秀的学生之前,一定要培养出愿意付出的优秀教育者,这需要很大的精力。 此外,除了需要政府力量的介入之外,高校、公益组织和社会力量也可以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例如高校对于来自农村家庭的学生可以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有的高校还试图对获得出国交流名额的贫困学生进行资助,使他们也能够同其他学生一样获得出国学习的机会;而公益组织和社会力量也可以将资源投入到农村的基础教育中,例如招募优秀的志愿者赴边远地区进行支教活动等。 精英的培养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只有这个社会有更多的“第一代”精英从农村家庭和城市普通家庭中涌现出来,才能够有效避免社会分层的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