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数据造假 一些地方统计数据造假不断 为何难以彻底杜绝
一段时间以来,地方政府报告了几起问责和处理地方统计违规的案件。据记者调查,一些地方统计数据造假的特点是“源头造假”、“发放”指标、“胁迫诱导”等。有必要通过综合措施让造假者无处藏身。
统计数据造假的新特点
据记者调查,统计数据造假呈现以下新特点。
“源头造假”。据统计行业人士介绍,随着统计制度的改革和完善,统计数据的造假已经从报送流程变成了部分地方企业的源数据造假,查找和核对难度加大。这包括一些基层领导指示企业伪造数据。
“释放”数据指示器。为了完成“任务”,少数地方统计、国税等部门提前设定数据规模,给企业分配数据指标。据悉,2014年至2015年2月,河南省某工业企业通过联网虚报的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在有些情况下,地方统计局工业科向企业发布数据指标,并修改乡镇报告的统计数据。
“威逼利诱”企业配合诈骗。在一些地方,企业被取消优惠政策“胁迫”配合欺诈。“我们公司的大部分产品还处于研发和临床试验阶段,尚未大规模上市。实际年营业收入1000多万元。”一家生物制药公司的负责人说,过去几年,当地的统计人员告诉他们,要根据他们指示的数据上报业务收入。如果公司拒绝,他们就去公司做说服工作,甚至“威逼利诱”,说如果公司不配合,当地政府就会取消给公司的优惠政策,这让公司无可奈何。
少数新兴行业的数据不真实。“我们的一些统计制度和机制没有完全跟上经济发展的需要。”东北某地级市统计局副局长表示,比如一些新兴产业还没有建立统计体系。当领导者想要数据时,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根据概念来“设定”。“如果一些新兴的旅游行业掌握了这个数字,我们大概就有这个数字了。当两个单元接触时,数据几乎会出来。”
为什么很难完全消除
虽然社会“人人喊打”统计数据造假,各级政府加大了查处力度,但要彻底杜绝仍有一定难度。根本原因在于一些地方对统计工作的干扰。
一些基层统计人员表示,独立真实的统计是统计部门的客观要求,这是由职能定位决定的。但是,一些地方干部会为了好的数据,利用职权干涉统计工作。
“你不听,人家会把你换掉,更别说提拔调动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统计学家告诉记者。
一位基层经济运行管理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一些上级领导会围绕总投资、工业增加值等核心指标确定任务,必须完成。同时,部分省市之间的GDP排名竞争激烈,一些数据一眼就能看出有水。
许多基层干部表示,要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必须杜绝外部对统计部门的干扰。目前地方统计部门的人财物由地方各级政府管理,国家统计局只提供业务指导,有时难以避免干扰。
一位基层统计人员表示,虽然法律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独立行使统计调查权、统计报告权和统计监督权,但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全面落实。统计部门有时很难执法和惩罚数据欺诈。“我们别无选择。在基层,统计部门是一个相对薄弱的部门。有时候我们要请企业填写数据。”他说。
遏制欺诈需要标本兼治
专家认为,对于基层统计数据造假的典型案例要查处,相关人员要追究责任。同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追究地方党政负责人的责任,特别是在提拔和调动方面,实行“一票否决”。相关部门要在向社会公布电话、电子邮件等线索收集渠道,完善失信企业公示平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统计造假的查处和曝光力度。
同时,要运用强有力的技术手段,防止统计数据造假。部分基层统计人员建议,进一步加强统计基础设施建设,如加强落后地区单机单网设施和远程监控设施建设,要求企业在上报数据的同时上报并开放数据基础,加大抽查力度,扩大抽查范围。
“建立多部门数据共享机制势在必行。”一位基层干部表示,工业产值与税收之间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与GDP增长密切相关。企业产值数据造假相对容易,但纳税金额涉及切身利益,这种数据的造假空很少。所以,只要仔细对比数据,还是能发现一些大问题的。各级统计部门在核算GDP数据时,要加强与税务、银行等部门的数据共享,实时比对,及时发现数据造假线索。专家建议,下一步应进一步加强统计系统现代化,加强职能建设,弱化区域和行政层级管辖,以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