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建设人才网 “互联网+”推动IT人才全行业增长 就业好、起薪高
新华社长春7月17日电:“互联网+”促进全行业IT人才成长。高校专业“忽冷忽热”看经济变化
新华社记者李双喜
最近,一本国书的录取工作接近尾声。吉林大学招生办主任刘鹤表示,近年来,软件专业的录取分数不断攀升,就业好、起薪高、发展前景广阔,每年报考人数都很高。
“互联网+”的提出,正在推动软件专业成为高校招生的热门专业。但是在2008年左右,这个专业的很多毕业生都面临着“另谋生计”的局面。“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专业冷热变化反映了国内经济的变化。软件学院云起,“高学费和好就业”
2001年,随着国家提出建设35所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全国高校掀起了建设软件学院的热潮。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吉林大学等示范软件学院,很多学校也将原来的软件工程专业升格为学院。
美国的互联网泡沫并没有影响中国大学设立软件学院的热情。东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就是这样一所自建的软件学院。副校长潘蔚回忆说,2002年软件学院成立时,所有218个招生计划都有记录。学院三分之一的教师从英国聘请,三分之一从企业聘请,三分之一从我校聘请,让“三分制”的教师与国际前沿软件技术接轨。
“当时国内IT企业刚刚起步,很多毕业生选择去外企做软件外包。当时平均工资能达到5000-6000元。”潘蔚说。
因为学费高,不用担心就业,软件学院如雨后春笋般遍地开花。很多农林文理学院相继成立了软件学院。“学软件,找好工作”已经成为所有学校的口号。
金融危机就业难是“红牌”
当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时,许多外国信息技术公司承包了他们的国际业务。2009年毕业的长春理工大学毕业生苏俊波在就业中遇到了困难。大连原本是互联网外包企业去日本的聚集地,在那里签约会很受欢迎。“2009年,很多学生在大连签约后,过了试用期就没有续签了。”苏俊波也放弃了去大连一家软件公司的打算,转而签约了一家国内软件公司。他的很多同学也转行报考公务员或者考研。
然后中国经济经历了两位数的增长。国内很多软件公司,比如阿里、百度、腾讯等。,在此期间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
根据商务部发布的报告,中国软件产业的营收规模从2001年的751亿元扩大到2010年的13364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36%。
苏俊波的东师理想是一家开发教育软件的公司。2009年至2013年,呈现爆发式发展。“我刚到公司的时候,只有三四十名R&D员工,那些年可以发展到200多人。”
各级高校过度设置软件学院也导致竞争加剧。教育部曾经要求一些大学合并软件学院。2010-2011年,教育部还两次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列为红牌专业。
参与编写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就业创业发展报告》的刘海滨表示,当年行业的增速跟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速,所以很多毕业生还是很难找到工作。
“互联网+”推动全行业IT人才成长
“互联网+”为IT行业带来了真正的春天。据智联招聘数据显示,2015年IT行业线上岗位增长50%,远高于全行业26%的增幅。
智联招聘的首席人力资源专家郝建表示,“互联网+”不仅带来了IT行业就业需求的增加,也引发了传统行业+互联网的产业革命带来的人才需求激增。以旅游度假行业为例,互联网人才需求从2014年的4.7%增长到2015年的8.3%。“现在几乎没有哪个行业可以脱离互联网独立开展。”郝建说。
潘蔚说,大三学生不毕业就被网上公司签约已经成为常态,毕业生的工作定位也从外企转向了国内。“国内企业的起薪比外企高,发展空也比较大。”
刘海滨提醒,产业的繁荣并不代表毕业生都“衣食无忧”,相反竞争会更加激烈残酷。专业差、能力弱、不能与时俱进的学生还将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