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贩子为什么不判死刑 如果让契诃夫来回答人贩是否该判死刑这个问题……
契诃夫在1889年写了一篇名为《打赌》的短篇小说。他用一个故事,巧妙地讨论了死刑应该执行还是无期徒刑。
近日一篇名为《人贩子一律死刑》的文章在社交媒体中被疯转,其中讲到“我坚持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我坚持卖孩子的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并要求“修正贩卖儿童量刑标准”。由此引发的讨论也充满波折。第一,家长讨厌人贩子,大家转发帖子,表示坚决支持。 后来不断有法律人士出来讨论人贩死刑的可行性,也有人认为这样量刑过重,最终导致的结果或是被拐儿童受害的可能性更大。因为对法律或者历史有所研究的人都会发现一个问题,即法律对大部分犯罪行为量刑过重会使罪犯产生一种犯重罪的倾向,经过计算罪犯会产生“反正犯这么点事儿已经要死刑了,何不多带几个人一起死”的心理。最后,这个“莫须有”的事件以通常的方式结束了。以前类似的社交活动很容易被贴上“营销”的标签,但这次真的是营销。 只是一个虚构的话题为什么能够引起如此广泛的关注?至少说明其中是有真问题的。首先,拐卖儿童的事件屡有发生,人贩子让很多年轻父母恨之入骨;其次牵涉到死刑的问题,为什么大家觉得只有处以死刑才能解恨,仿佛只有坏人都死了,这个社会才能太平。但问题其实没那么简单,一是我们应不应该轻易动用死刑,二是死刑真的是唯一能使社会变好的方式吗?有趣的是,现代短篇小说之父契诃夫在1889年写了一篇名为《打赌》的短篇小说。他用一个故事巧妙地讨论了死刑应该执行还是无期徒刑。故事的结局也是著名的转折结局。虽然也是虚构的故事,但笔者认为既然死刑这个话题已经被拿出来讨论,我还不如一起读读契诃夫。 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银行家举办了一场晚宴,在座的客人讨论起死刑和无期徒刑哪个更道德的问题。大部分人认为死刑已经过时,“不适用于信奉基督教的国家,而且不合乎道德”;也有人认为这两者都不道德,“因为它们的目的是一致的——夺去人的生命。国家不是上帝。它没有权利夺去它即使日后有心归还却无法归还的生命。”但是银行家却认为死刑比无期徒刑更加道德,因为“死刑把人一下子处死,而无期徒刑却慢慢地把人处死”。这时有个年轻的律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不论死刑还是无期徒刑都是不道德的,不过如果要我在死刑和无期徒刑中作一选择,那么我当然选择后者。活着总比死了好。”就在这时,剧情发生了转折,春风得意的银行家不同意年轻律师的说法,声称律师拿着200万的赌注不能在牢房里待5年。然而,律师说,如果他认真对待,他可能会入狱15年。 结果这个荒唐的赌局居然被敲定,律师在银行家后花园的小屋里度过了十五年监禁的生活。“规定在十五年间他无权跨出门槛,看见活人,听见人声,收到信件和报纸。允许他有一样乐器,可以读书、写信、喝酒和抽烟。跟外界的联系,根据契约,他只能通过一个为此特设的小窗口进行,而且不许说话。他需要的东西,如书,乐谱,酒等等,他可以写在纸条上,要多少给多少,但只能通过窗口。”在过去的十五年里,律师一开始吃了很多苦,但后来他们逐渐平静下来,喝酒、抽烟、看书,但仍然信守承诺,不愿意打破赌博合同。 最有意思的是这个故事扭曲的结尾。十五年后,银行家反悔了,不想把自己养老的两百万拿给律师,于是起了杀心。他来到律师的小屋中,看到“桌子后面一动不动坐着一个没有人样的人。这是一具皮包骨头的骷髅,一头长长的女人那样的鬈发,胡子乱蓬蓬的。他的脸呈土黄色,脸颊凹陷,背部狭长,胳膊又细又瘦,一只手托着长发蓬乱的头,那模样看上去真叫吓人。他的头发早已灰白,瞧他那张像老人般枯瘦的脸,谁也不会相信他只有四十岁。”桌子上还有一张写满字的纸。庄家拿起它看了看,然后采取杀行动。最后两段是这样写的: “你们丧失理智,走上邪道。你们把谎言当成真理,把丑看作美,如果由于某种环境,苹果树和橙树上不结果实,却忽然长出蛤蟆和晰蜴,或者玫瑰花发出马的汗味,你们会感到奇怪;同样,我对你们这些宁愿舍弃天国来换取人世的人也感到奇怪。我不想了解你们。”“为了用行动向你表明我鄙视你赖以生存的一切,我放弃了这两百万。虽然我曾经梦想它像天堂一样,但现在我鄙视它。为了放弃这个权利,我决定在规定的时限前五个小时离开这里,从而违反了合同……” 故事的结尾:银行家极其鄙视自己,律师在十五年赌约到期前的几个小时逃出了那个囚禁自己的小屋。有评论家指出,在契诃夫的故事中,没有好人坏人,没有突出的价值判断,只有温柔简洁的叙述,这给读者留下了更多的疑问,而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 也有评论认为,读者可以在契诃夫设定的角色中看到自己,体验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场景。而这个故事也是让我们思考该执行死刑还是无期徒刑的一种方式,没有这样的故事,我们可能对这个问题仅仅有膝跳反应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