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作文 家事国事天下事
新华社北京6月7日电家庭事务、国家事务、世界事务——解读2017年高考作文
新华社“新华视点”记者
中文关键词,“共和国,我为你拍照”,人生三本,24小时书店,我和高考...今年恰逢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最能展现学生语文文化能力和素养的高考作文再次成为焦点。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表示,今年的试题以材料为主,融过去与现在于一体,用既有分量又有新鲜感的材料,大体反映了时代的主题和价值观。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分析作文命题思路
《新华视点》记者梳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中的10道作文题,发现其中不仅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场景,还有对生活、人生的感悟,结合国家战略等时事热点。
今年高考作文中有三个与书有关的问题:“人要读三大书”浙江卷,“重读长辈之书”天津卷,“24小时书店”山东卷。
一类问题引导考生结合社会生活进行思考。比如上海卷的作文题目是《预测》。“生活充满变数。有些人愿意接受人生预测,有些人则不同意。”江苏卷题为《车》,“车来车往,见证时代发展,承载人间真情。”北京卷的题目之一是“谈纽带”。
“国家大事、家庭大事、世间万物”,一些时事热点话题也成为高考作文的重要题材。例如,全国I卷征文题目《中国关键词》就包含了国家战略“一带一路”;北京卷第二个题目是《理想国,我为你拍照》,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恢复高考40周年的背景下,中国卷三的题目是《我与高考》。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表示,2017年高考作文要立足考生,努力让考生理解、感受深刻、接受、感兴趣。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突出文化自信,关注社会热点,突出时代主题,贴近学生实际,开展任务型写作更有利于人才选拔和教学指导。
专家指出,经过多年的实践,材料作文已经成熟。在此基础上,今年的作文题精心设计了写作要求,有明确的说明,并开发了任务型写作,更有利于考生的发挥。全国第三卷作文要求“以‘我看高考’或‘我的高考’为副标题”,意在引导考生立足“我”,突出思想情感的表达主体,既可以是现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为考生表达思想、经历、情感提供更大的空间。
关注生活和时代,关注传承和思辨
专家认为,今年作文的选题稳中有进,与时代主题紧密相关,包括个人、社会和国家。题目的设置不仅能显示学生写文章的水平,还能反映文章背后的个性和修养。
——贴近生活,充满时代气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备考组组长田芸等一线教师认为,生活是今年高考作文的一大特色,考题中的领带、汽车、书店都是围绕在学生身边的东西,让学生之间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很容易表达自己的欲望和发挥空。
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表示,贴近考生和现实生活,让考生感受到熟悉和友好,更容易产生共鸣和交流思想情感,是写作考试系统的努力方向。几乎每个人都在使用的“一带一路”、“广场舞”等关键词,都让人耳目一新。
——承前启后,传承发展文化。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表示,国家第二卷作文题选取了古代、近代、现代的六大诗词文句名句,要求学生不要通过静态记忆来传承文化,而是要合理引用,并从中解读出相应的含义,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使用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浙江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陈建新说,第三卷的“我与高考”出乎意料,合情合理。试题取材于40年前恢复高考的事件,是一个时代的转折点。它将几十年的历史与学生目前的个人经历联系起来。学生可以表达自己对高考的独特体验和理解,也可以从更高的层面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探索高考改革的方向。
——深度思考,培养思辨能力。北京京源学校语文教研组组长王晨阳表示,避免高考作文的常规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近年来高考作文努力的方向,在一些题目上有所体现。比如上海的《预言》里面,有很多东西是要预测的,比如女巫跳神的预言,黑洞理论的预言,这就需要学生有足够深的思维,足够宽的视野才能写好。
陈建新认为,这些题目对那些平时积累量大、思维缜密、议论文写作能力强的考生来说,有利于展示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讨论能力。“无论是从高中生的心理成长,还是从与大学学习的联系来看,高中生学会写议论文都是非常重要的。”
有考生表示,不成为老生常谈,创新超越是很难的。为了在考场上写出吸引人的深刻文章,平时一定要努力。
历经40年的变迁,高考作文改革仍在路上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等专家认为,高考作文题最能体现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也是时代变迁的投影。
据记者梳理,从恢复高考第一年开始,“我心里有话要对党说”,“知识越多越反动?”,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毁树容易栽树难”,“助人为乐还是悄悄走开”,再到新世纪以来的“汶川大地震”和“灵魂的选择”,高考作文命题逐渐从宏大的政治叙事转向关注社会热点、思考人性。
“高考的构成与时代息息相关。可见,中国社会对人性的认识更加丰富,视野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扩大。”张颐武说。
除了题材之外,作文体裁也在时代背景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恢复高考40年来,我们的作文试题经历了题目作文、材料作文、题目作文、新材料作文四种形式。”陈建新说,新材料的作文最不可能和以前的考题相似,这对考生的个性是有利的。
张颐武认为,从高考作文中可以看出未来中学语文教育的方向,即增加阅读量,增强逻辑能力,重视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全面提高学习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北京市高考阅卷小组副组长漆永祥认为,“高考作文命题者大可不必有太多顾忌,生活琐事、家长里短、身边故事、普罗大众,皆可出题,要尽量拉近考生与题目的距离,尤其要引导考生写他们自己的生活与感想。”漆永祥说,命题创新会激发考生作文的变化,一定会出现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新颖求变、不拘一格的好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