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官网 扬子晚报:南京为历史奋力呐喊
国家公祭是为了让中国人的记忆长久保持清醒
今年7月7日,在纪念抗日战争爆发77周年的仪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醒酒剂。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难忘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不要回避!正是因为中国近代的贫穷和软弱,河山被践踏,人民被摧残。
“南京大屠杀是血泪教训,会被打得落花流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以国家的名义进行正式纪念和公祭,意义在于让中国人民的历史记忆长时间保持清醒,避免哪怕是一瞬间的遗忘和麻木。
提高警惕!长期以来,一小撮日本右翼分子无视历史事实,企图通过篡改教科书、污蔑幸存者、纠缠南京大屠杀遇难人数等方式抹杀侵略历史,美化侵略战争。“公众的牺牲将是对试图否认历史的日本右翼的又一次有力反击。”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景说,举行国家公祭,体现了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意志,以及捍卫历史的坚定决心。同时也向世界宣告,经历过侵略战争灾难的中华民族,比任何时候都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记住历史,南京在行动。12月起,南京市将南京大屠杀特殊历史列为中小学必修课。南京市教育局局长邬小毛表示,南京人在灾难历史中有着敏锐的痛感,加强相关历史教育应该是全市青少年历史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铭记历史,中国正在行动。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纪念日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同时设立。今年8月31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决定将9月30日定为烈士纪念日。每年,在“7·7”“8·15”“9·3”“9·18”“9·30”“12·13”等重要时间节点,不同形式的纪念活动都在传承着一个民族的深厚记忆。
传播真相,新华报在全媒体发起了大规模的新闻宣传活动
史学界有句名言:“历史上没有垃圾箱!”不管历史有多黑暗,人类都没有权利抛弃它。然而,日本右翼势力却想尽办法将侵华历史扔进垃圾箱。
600万,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每年的参观人数。
30万,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成立以来海外游客总数。
历史真相成为民族记忆,才能连接过去和未来。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南京大屠杀的真相,纪念馆开始“行走”。走出南京,去日本,去五大洲...
1991年5月,纪念馆迈出第一步,走到与南京毗邻的安徽马鞍山。
1992年11月,南京大屠杀展览在北京国家博物馆举行。
从1994年开始,每年12月,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都会前往扶桑,向日本民众讲述南京大屠杀的历史真相。
1995年,日本名古屋迎来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史料展”。
2001年,“念念不忘——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展”来到美国旧金山...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这些海外“散步”,会有很多日本朋友帮忙搜集南京大屠杀的史料?如果没有海外展览,会有五大宗教为南京大屠杀遇难者祈福吗?
当然,当时的旧金山市长布朗先生也不会在集会上将南京大屠杀定性为恐怖事件,并高喊:永远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永远不要忘记!
在纪念馆的“行走”过程中,知道真相的人越来越多,真相的更广泛传播离不开媒体。
77年前,日军在南京屠城时,有媒体制造真相硬要突破日军的封锁。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诞生第一天起,大众传媒就不遗余力地进行宣传报道。
1994年12月13日,纪念馆举行了第一次烛光节。“冬天早早到来的夜晚似乎是一幅庄严的黑色幕布。13日下午5时30分,由南京各界、海外同胞、国际友人等1000余人组成的‘烛光节’游行队伍从江东门纪念馆纪念广场出发,缓缓向上水西门街走去。”《新华日报》刊登的烛光节特写,定格了这个震撼人心的夜晚。
传播真理,寻求真理。恰逢第一个国家公休日,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早早以全媒体阵容展开大规模新闻宣传,彰显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2014年10月,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派出一批记者赴日本采访。自11月17日起,各大报纸和网站都推出了全媒体专栏《日本寻证》。这位95岁的侵华日军老兵真心悔过,愤愤不平地想和安倍“做一次”;日本高僧大东仁协助搜集南京大屠杀证据多年;高世康坚守“和平博物馆”20年,展示日本侵略历史;松冈在过去的27年里采访了250名日本老兵,以证明南京大屠杀的真相...系列报道揭露了更多南京大屠杀真相,回应了日本右翼的荒谬言论。
时代在变,传播更快。
2014年9月27日,下午4点。纪念广场。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拟为象征国力和国防、体现人民意志、具有南京城市特色的虚拟“城墙”捐赠砖块——“全民公祭、众志成城”在此启动。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点击鼠标,虚拟城墙上的城砖编号为100001。
77天后的12月13日,“国家公祭·团结”新增虚拟砖数量突破170万。QQ、微信、微博、二维码...在过去的77天里,砖块链接在报纸和互联网上流行起来,超过170万人用拳头重建了新的“长城”。长城虽虚,添砖加瓦的虔诚是实,强国的誓言是痛后的呐喊。新闻行动不仅传播了历史真相,也传播了代代相传的民族向心力和民族凝聚力。
目标一致导致复兴
南京大屠杀只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最典型的罪行之一。
从1874年初发动侵华战争到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日寇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数不胜数,杀人手段骇人听闻:化学武器、细菌战、杀戮竞争、“三光”政策……数千万中国儿女惨遭屠戮。仅在1931年至1945年的14年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就付出了3500万人伤亡的代价。
永远不要忘记,逝去的同胞!
“将二战期间的重大悲剧定为国家公休日,一直是国际惯例。”首次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设立公休日的全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赵龙说,生命权是最基本的人权,以国家的名义悼念平民受害者体现了一个民族对生命的至高无上的尊重。
这一顺应民意的有力行动,唤起了全体中国人民对死难同胞的深切缅怀。今年7月6日,由新华网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联合建立的“全国公祭网”正式上线。截至目前,已有5000多万人浏览该网站,300多万人在网上表达敬意和留言。
“日本的残暴行为让中国人民坚决反抗,所以它会自我毁灭。”
这是德国驻南京大使馆政务秘书罗森在目睹南京大屠杀暴行后的断言,也是西方人对南京大屠杀期间战争结局最准确的预测。
“摧毁中国的反抗意志是日军发动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从更长的历史时期来看,日本军队的暴政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和爱国热情。”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历史学会副会长张生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南京是日本军国主义灭亡的起点之一。”
77年过得很快,77年见证了巨变。经历过灾难的南京正在经历一个新的面貌。
中华门,是南京保卫战最激烈的地方之一。那一年,侵华日军第六师攻入南京城,其他几座城门相继陷落。大屠杀的屠杀开始了。如今,中华门周边地区车水马龙,风光旖旎。
改变的不仅仅是中华门。今年8月,第二届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南京举行,全世界都由衷地钦佩这座城市的繁荣和活力。
南京的新生活和巨大变化也是中国快速发展的缩影。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奇迹举世瞩目。重返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国,正以自身的发展繁荣为世界发展带来新机遇、注入新动力。
13亿中国人民迎来了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举行民族公祭,重温苦难历史,必将在全民族的梦想征程中团结奋进。
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生命见证,到全体中国人的共同记忆,从纪念馆“哭墙”前的一束鲜花,到国家公祭网站上的千言万语……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一个共同的声音在亿万中国人心中涌动:不忘国耻,圆梦中国!
王晓映 陈炳山 于英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