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嘉路 西安副市长方光华撰文反驳许嘉璐:对黄帝的国家祭典应在哪
2015年4月21日,黄帝乙故里祭祖仪式在河南省新郑市举行。CFP数据
据《光明日报》9月7日报道,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河南省政协联合主办的“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与国家文化建设”专家研讨会日前在北京举行。当天,《光明日报》还刊发了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许嘉璐的致辞。许嘉璐在发言中称,“历代对黄帝对先祖是‘拜庙不拜陵’。特别是进入周代以后,先祖拜祭都是在宗庙中进行,这就解决了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和陕西黄陵拜祭的关系。”许嘉璐在文章中说:“为了把祭天升级为黄帝国祭,我提出了三个国祭。一是拜黄帝,二是拜孔子,三是拜先烈。目前,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11号都会去人民英雄纪念碑,我提出一些建议。祭拜烈士虽然是政治牺牲,但也是民族牺牲。”随后,现任西安市副市长、西北大学原校长、历史学家方光华撰文认为,许嘉璐先生提出应该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级拜祭,这对于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建议,但文章却说,对黄帝的国家级拜祭只能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这很令人诧异。2015年9月10日,方光华在《大公报》陕西办网站“大公报·西部商业网”上发表了题为《为黄帝的民族牺牲应该在哪里?文章”。方光华在文中称,根据许嘉璐“历代对黄帝对先祖是‘拜庙不拜陵’”的观点,庙祭比陵祭重要,而陕西黄陵县只有黄帝的陵寝,没有黄帝的宗庙,在这里的拜祭就无关紧要了。但这个主张经不起历史事实的推敲。方光华从两个方面对许嘉璐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首先,历代对黄帝陵寝真是不祭拜的吗?传说的不算,就历史记载的来看,历代对黄帝陵寝是祭拜的。方光华在文中援引了《史记》《册府元龟》《大清会典》等史料的相关记载。其次,河南新郑的黄帝庙祭祀是吗?中国有崇拜上一代为人民建功立业的皇帝的传统。秦始皇周游世界,曾经祭祀过前代皇帝。他到云梦去九嶷山祭拜虞舜,因为据说虞舜死后葬在九嶷山。他去了会稽,那里有大禹的坟墓,所以他向大禹献祭。后来历代皇帝都出巡,模仿很多皇帝祭祀先王。方光华在文中还提及,历史文献中找不到河南新郑曾经有黄帝宗庙的确切证据。从明到清,只发现中央政府在中央首府帝王庙和陕西黄帝陵对黄帝举行国家祭奠的记载,没有发现中央政府到新郑另外设立一个黄帝庙举行国家祭奠的做法。回应许嘉璐的言论:“黄帝之炎帝是放在第一位的,文献记载,拜黄帝不拜炎帝也是缺点。”反驳说:“其实有很多缺点,比如尧、舜、禹、唐、、、汉武、宋祖等。作者似乎认为这是不需要考虑的。”许嘉璐在发言稿中说:“缺乏整个民族文化公认的标记和符号。在国家层面,有塑造整个民族公认的标记和符号的需要,有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祭祀的必要性。”方光华认为,这种“被整个民族文化所认可的标志和符号”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方光华在文中解释说,“辛亥革命时期,当时的先进爱国者寻求民族文化的象征,一致认为黄帝就是民族的旗帜。抗日战争爆发前夕,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共祭黄帝陵,宣示共同抗御外侮的坚强决心,毛泽东亲自撰写祭文。新中国成立以后,除1950-1954年、1962-1978年公祭活动有所中断以外,历年都有对黄帝陵的祭祀。1994年以来,黄帝陵祭典每年都有国家领导人出席,今天的黄帝陵祭典已经成为当代中华民族最高的祭典。”因此,方光华在文章的最后说,“作者抛弃了中华民族既有的、公认的标志和符号,在新郑黄帝故里创造了另一个‘整个民族文化的公认标志和符号’,令人失望。”【附】把对黄帝的崇拜上升为国家崇拜作者:许嘉璐我演讲的核心是“建议”把对黄帝的崇拜提升到国家层面。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是因为中国文化建设的大局和几年前不一样了。今天的文化建设形势一片大好,但我个人认为有三项缺失:一是缺乏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相结合,形成新时代社会主义新文化的顶层设计。在中国,如果有顶层设计的文化引导,发展情况会大不相同。现在,每个地方的发展多少都是自发的。二是缺乏国家权力整合体系。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2000多个市县,缺少一个能让人感受到力量融合的体系。这种整合体系的前提是保护个性,但如何相互配合需要一个整合体系的构建。第三,缺乏被整个民族文化认可的标志和符号。当今世界,几乎所有国家都有一个被全民族认可的标志或符号。在今天的中国,当我们在新时期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形成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时候,在国家层面上,就要塑造得到全民族认可的标志和符号。因此,我在今年4月20日新郑黄帝文化国际论坛的发言中,主要谈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祭祀的必要性。第一,形成整个中华民族巨大凝聚力和显示中华民族民族性的需要。第二,祭祀的很多标记性符号都是物和神,例如十字架、麦加、耶路撒冷,而中华民族的特点,即我们的人文始祖黄帝是人不是神。第三,通过国家拜祭,体现时代创造力和时代精神,不是简单克隆复制古代,不是要回到过去。第二,黄帝崇拜上升为国家祭祀的可能性。我觉得祭祖仪式有可能会提升为国家赞助。第一,无论在帝国时代、一个共和国还是社会主义时代,对黄帝的崇拜从未结束,对黄帝的崇拜有着持续的历史传统。第二,这是一个全国都在思考未来如何建设和发展中国文化的时代。第三,黄帝故里祭祖仪式经过多年的坚持,特别是近十年来,已经形成了由河南省、台办、全国台联、归侨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举办的组织架构,已经具备了代表海内外华人的广泛群众基础和举办仪式的良好组织基础。第四,世界各国都有国家信仰仪式。就连美国这个多民族多信仰的国家,在总统宣誓就职时都会举行宣誓仪式,直面圣经。三、如何拜祭。要处理好和陕西黄帝陵、湖北随州炎帝故里拜祭的关系。我提出一个粗线条的梳理。第一,历代对黄帝对先祖是“拜庙不拜陵”。特别是进入周代以后,先祖拜祭都是在宗庙中进行,这就解决了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和陕西黄陵拜祭的关系。因此我建议,黄帝拜祭既要有国家的公祭,也可以有地方的公祭,还要允许有私祭,例如旅外华侨可以在家举行家族祭祀等等。第二,为了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祭,我提出了3个国家级拜祭。一是拜祭黄帝,二是拜祭孔子,三是拜祭先烈。现在党和国家领导人每年“十一”到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去拜祭,当年我曾提出过建议。拜祭先烈虽然是政治拜祭,但是也是国拜国祭。第三,和随州炎帝故里要协调,处理好关系。炎黄二帝炎帝在前,文献上记载也是先说炎帝后说黄帝,只拜祭黄帝不拜祭炎帝也是个缺憾。是国家为中华文化振兴做顶层设计的时候了,是出台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如何协同、相互支持的相关政策的时候了,也就是整合各种制度的时候了,也是中华民族有标志、有符号的时候了。黄帝故里的景区正在做规划。黄帝故里景区的“景”字应改为“园”字。“景区”很容易被认为是卖票挣钱的地方。其实主要是传播黄帝文化,感染人,激发民族情感的地方。不如专家学者讨论一下把黄帝故里的祭祖仪式提升到国家层面的建议。如果大家都觉得合适,我们一起发出声音。对黄帝的国家祭典到底应该在哪里?作者:方光华许嘉璐先生在2015年9月7日《光明日报》国学版发表《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级拜祭》文章,提出应该把拜祭黄帝上升为国家级拜祭。这对于提高民族文化自觉未尝不是一个好的建议,但文章却说,对黄帝的国家级拜祭只能在河南新郑黄帝故里,这很令人诧异。笔者知道陕西有一个黄帝陵,因为他从一开始就说要推动新郑黄帝故里祭祖作为国家级的追悼会,首先要处理好与陕西黄帝陵的关系。这个问题很容易解决,因为“历代都是‘拜庙而不拜陵’给黄帝和祖先的。特别是进入周朝后,在祠堂内进行祭祖,解决了新郑黄帝故里祭祖与陕西黄帝陵的关系。既然“历代祭奠黄帝祖先,‘拜庙而不拜陵’”,庙祭比陵祭更重要,但在陕西黄陵县,只有黄帝陵墓,没有黄帝祠堂,这里的祭拜就无关紧要了。遗憾的是,这个主张却经不起历史事实的推敲。首先,皇帝们从来没有祭拜过黄帝陵吗?传说不算,就史书记载来看,历代都有供奉黄帝的墓葬。据《史记》记载,汉武帝灭南越,巡北,引兵十余万,祭黄帝葬于乔杉。据《书屋元贵》记载,唐代宗大理五年,芳芳节写道,周放轩辕黄帝陵应立为庙,列入四时祭祀仪式,得到中央认可。从那以后,对黄帝陵的崇拜就再也没有中断过,成为一种民族祭祀。即使在元朝,每三年祭祀一次乔杉黄帝陵也没有废除。明清时期,陕西的黄帝陵崇拜被视为一种民族祭祀。清代的祭祀礼仪规定,历代皇帝的墓葬都要在春秋的月中祭祀。每一个巡游和穿越前代皇陵的皇帝都有一个祭祀和享受的仪式。清朝祭祀的规矩是:“内阁写祭文,工部造香亭盖伪造;”户部准备反向真等物品;太常寺准备钱币;用以下侍郎和四品以上的官职,将内阁送到宗人府、翰林院、詹实甫、六都察院卿、庙銮驿卫等官府,并列其职衔,由皇帝派遣祭祀。在秦选择朝拜太阳、派遣祭祀官员的那一天,礼部太常寺官员在中和殿展示祭文和香帛,恭恭敬敬地邀请皇帝参观寺庙。供品有:、杨仪、仪仪、灯儿、十元、豆、两元、两元。所有的酒和蜡烛都应该由当地政府官员准备。“问题是,如果这样的纪念馆不是国家纪念馆,什么样的纪念馆才是国家纪念馆?其次,对黄帝的庙祭是在河南新郑吗?《礼记·曲礼》说:“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扞大患则祀之。”中国有对于“有功烈于民”的先代帝王举行崇祀的传统。秦始皇巡游天下,曾经祭祀前代帝王。他到云梦,望祀虞舜于九嶷山,因为相传虞舜死后葬于九嶷。他到会稽,会稽有大禹陵墓,于是祭祀大禹。后来历代帝王出巡,多仿效秦皇祭祀先王。汉代开始为先代帝王维修或营建陵园,分别立祠祭祀。隋代以祭祀先代帝王为常祀。为了解决对历代帝王祭祀的繁复问题,隋代尝试在京城设三皇五帝庙祭祀三皇五帝,在先代帝王始创基业的肇迹之地分别建置庙宇,以时祭祀。唐代形成在中央以历代帝王庙为主、在地方以历代帝王陵寝为主的对历代帝王进行国家祭奠的格局。明洪武六年,太祖朱元璋始创在京都总立历代帝王庙。据洪武十年南京历代帝王庙祭礼,当时奉祀的帝王凡五室十七帝。嘉靖九年,历代帝王庙由南京迁往北京,北京阜成门内新建历代帝王庙,祭祀先王三十六帝,择历朝名臣能始终保守节义者从祀。清代沿用此庙。康熙认为,“凡为天下主,除亡国暨无道被弑,悉当庙祀”,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庙中均应为其立牌位。乾隆认为“中华统绪,绝不断线”,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几经调整,最后才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间,在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为什么要在中央设立皇帝庙,供奉皇帝以示对皇帝的尊敬?洪武十年,朱祭拜南京的帝王庙,他说:“往生者,天命所归,相继称王。代物自然,抚育李倩,遗纶许由,井井绳,一直传承至今。生于人民是一种福气。春秋时期特别崇拜,但凌影皇帝来到莱辛葛。还是不错的”。显然,在中央政府设立帝王庙,向历代皇帝和名臣祭祀,意味着对先贤道学和治国理政的继承和弘扬。黄帝是中华道统和治统的重要开创者,黄帝的独特地位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为各国诸侯所认知。他们常把自己的始祖溯源于黄帝并加以隆重的祭祀。特别是起自天水一带的秦国,祭祀四帝,把黄帝搬出来,以表示自己全面继承了道统,最有资格一统天下。汉代,对黄帝的祭祀还被提高到天地祭典的高度。但尽管如此,历代帝王逐渐意识到,只有将黄帝纳入中央专门设立的帝王庙中与历代帝王一并加以祭祀,才能完整反映出道统和治统的绵延不绝和源远流长。历史文献中找不到河南新郑曾经有黄帝宗庙的确切证据。从明到清,只发现中央政府在中央首府帝王庙和陕西黄帝陵对黄帝举行国家祭奠的记载,没有发现中央政府到新郑另外设立一个黄帝庙举行国家祭奠的做法。事实上,作者意识到了这一点。文章指出,要把新郑黄帝故里的祭祖活动推向全国祭奠,还应处理好祭祖与湖北随州炎帝故里的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被称为黄帝的后裔。如果把黄帝故里新郑祭祖提升为国家级祭奠,湖北随州炎帝故里祭祖也会提升为国家级祭奠吗?文章还说:“先有炎黄二帝,炎帝,后有文献记载黄帝。拜黄帝而不拜炎帝,也是缺点。”。其实还有很多不足,如尧、舜、禹、唐、、、、、宋祖等等,笔者似乎认为不必考虑。如今,北京的历代帝王庙作为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明清皇家庙宇,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按照许先生全面继承中华道统和治统的一贯主张去推理,应该把它的功能充分发挥才好。可是民国后我们已经停止了对历代帝王的祭祀,历代帝王庙遗址改由当时的教育部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代帝王庙由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使用,后改名为北京一五九中学。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看来要发挥好它的功能,目前还真有困难。文章说,中国“缺乏整个民族文化认可的标志和符号。在国家层面,要塑造全民族认可的标志和符号,要把对黄帝的崇拜升级为民族祭祀。”。事实上,这种“被整个民族文化认可的标志和符号”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辛亥革命时期,当时的先进爱国人士寻求民族文化的象征,一致认为黄帝是国旗。抗日战争爆发前夕,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共同牺牲了黄帝陵,宣告了共同抵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毛泽东亲自写了悼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了1950-1954年和1962-1978年公共祭祀活动中断外,历年都有祭奠黄帝陵的活动。从1994年开始,每年都有国家领导人参加黄帝陵节,如今的黄帝陵节已经成为当代中华民族的最高节日。2015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视察时指出:“黄帝陵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作者把中华民族已有的、公认的标识和符号弃之不顾,在新郑黄帝故里另造一个“整个民族文化公认的标记和符号”,令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