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关系 中德关系进入新时代 专家解读四个新方向
中新社北京5月25日电:中德关系进入新时代专家解读四个新方向
作者张素孟伟
“中国和德国应该成为合作共赢的典范,中欧关系的领导者,新国际关系的推动者,超越意识形态分歧的合作者。”中国习近平主席24日在北京第11次访华期间会见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时,这四句话为双方推动双边关系指明了新的方向。
5月24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中新社记者盛家鹏摄
“这四句话实际上是在积极引领中德关系升级。”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义桅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表示。
自2014年中德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以来,两国关系取得长足发展,合作广度和深度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当前,中德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外界评论称,默克尔此访为新时代中德关系更大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专家认为,今年中德关系升级有“内”和“外”两个因素。从“内因”来说,今年恰逢中德新政府的开始。中国总理李克强在与默克尔会谈时表示,两国新政府应共同努力,加强规划,在现有的高水平上,把中德关系和各领域互利合作推向更高水平。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指出,默克尔此次访问被称为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深圳,表明了德国对中国继续扩大改革开放的信心。
从“外因”来看,中国和德国都是出口大国、外汇储备大国和制造业大国。面对当今世界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抬头的趋势,王义桅认为,“两国已经从一般意义上的经贸合作上升到塑造新的国际关系、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乃至塑造未来合作方向的层面”。
习近平指出,中方愿同欧方一道,坚定倡导多边主义,向国际社会发出更加明确、可预测、提振信心的信息,推动国际局势走向稳定,造福各方。默克尔回应称,在当前世界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德中两国应在国际事务中加强沟通协调,在二十国集团等多边框架下密切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德国支持促进EU-与中国的合作关系。
在这四个新方向中,“超越意识形态差异的合作者”这一表述颇为新颖。王义桅指出,在“超验主义”的影响下,中德关系一度受到意识形态的束缚。近年来,中德、中欧的意识形态差异逐渐淡化。其次,要尽量减少传统意识形态差异带来的差异,加强政治互信。
崔洪建还表示,中德需要进一步明确共同利益,找到共同立场。“每个人都应该重申和回顾过去的成功经验,再次阐明一些原则,促进务实合作,不被其他一些政治因素干扰,看到更多的是共同利益而不是分歧。”他说。
记者注意到,中国领导人不仅为中德推动双边关系指明了方向,还指明了具体路径,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充分发挥双方多领域制度性对话的积极作用;坚持双向开放,扩大合作共赢;以数字化、创新合作为导向,加强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车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兴产业合作,挖掘智能制造领域研发合作潜力;加强发展战略对接,发挥优势互补,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切实促进人员往来便利化,扩大文化、教育、旅游等领域交流。
王义桅还提出了新一轮中德政府磋商等一系列措施,推动两国发展战略对接。再比如深化地方层面合作,促使德国抓住中国沿海向内地产业转移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使德国能够更好地引领中欧经贸、政治、战略等层面合作的深化。他还强调,中国和德国也将在推动解决伊朗核问题和应对美国贸易保护主义方面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