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贤 赵忠贤院士:相信自己可以把冷板凳坐热
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赵忠贤院士:
相信你能暖板凳
77岁的物理学家赵忠贤是辽宁新民人。曾经有人请他教年轻人一些成长的小技巧。他讲了一个“大道理”:如果能把生计和个人兴趣结合起来,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他自己的经历就是这样。
研究高温超导是赵忠贤的兴趣和职业,为他在科技领域赢得了许多荣誉和头衔:中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两次获得被誉为中国自然科学领域最高奖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并获得2016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象征着终身的科技荣誉。我一生都在专注于超导,积累了很多成就和荣誉。一切似乎都合乎逻辑。但是,回顾过去,赵忠贤说,他年轻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拿什么奖,甚至直到上了大学,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最终能成为一名科学家。前不久,在中国科学院的一次主题活动“讲爱国、做时代先锋”上,赵忠贤说,自己年轻时只是循着自己的兴趣轨迹,肩负着时代赋予的责任和使命。
一本科普杂志已经成为人们对科学产生依恋的起点
赵忠贤出生于1941年。从某种意义上说,他这一代人是第一批“祖国的花朵”。上世纪50年代,电影《祖国的花朵》风靡全国,电影插曲《让我们摇摇橹》广为传唱。
他对科学的热爱是在这种“红色和专家”的环境中逐渐培养起来的。
1956年初中毕业,进入高中。正是在那一年,党中央发出了“进军科学”的号召,制定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发展科学技术的远景规划。“这对一个中学生影响很大。”赵忠贤说。
一份苏联杂志的中文译本《知识就是力量》就这样闯进了他的高中,成为他与科学联系的起点。
在当时学理工科时尚,科学工作受人尊重的时候,他被这本科普杂志看中了科学,受到学校老师的影响,参加了一些课外活动。
如今,赵忠贤从事探索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已有40年,有人说他“加热”了板凳。在他看来,板凳并不总是冷的。“你学得越多,你就越感兴趣。你已经喜欢上了,甚至‘上瘾’了”。
如今,77岁的赵忠贤依然愿意和科研一线的年轻人一起工作。他说,这种科研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十年,不是外力所逼,而是因为单纯的“爱”。
1959年,赵忠贤如愿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虽然学校的硬件条件没有现在好,但还是有几百人去上课,坐在角落里,甚至听不清楚。暖气来之前,大家都跺着脚取暖。然而,这并没有阻挡大家学习的热情。“老师依然认真教,学生依然如饥似渴学。”他们可以在大学里学得很好。
有一次,“两弹一星”创始人钱三强先生来学校讲课,同学们坐在操场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郭沫若在临时平台上主持会议。在那次会议上,钱三强讲述了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故事。
那是1959年,距离这颗人造卫星发射已经过去了两年,但在场的年轻人听到里面的故事都掩饰不住激动,赵忠贤也不例外。
他还记得钱三强在报告中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还没有结束的时候,苏联政府从前线抽调回来一批年轻人到后方学习,那也是一个艰苦的环境——有时候在走廊上课。后来,这些人中有许多人成为苏联“两弹一星”事业的中坚力量。
这些都让大学生赵忠贤意识到,对待科学,除了兴趣和热爱,还增加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
后来,赵忠贤从事高温超导体探索40年。他说,之所以坚定地选择高温超导体作为毕生的研究目标,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它是科学技术的前沿,具有重大的科学意义。第二,一旦成功,就有很大的应用价值。第三,在探索的过程中,还可以解决其他与超导有关的问题。
不要做一个“完美的学生”,利用额外的时间拓宽视野
学生时代的赵忠贤,总是能感受到前人名家的精粹。钱三强、华等老一辈科学家在他的成长道路上留下了印记。无论是演讲,还是讲授“金句”,都对中国科大学生在赵忠贤的学习和工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比如钱三强先生曾经提到喜欢“四个学生”。治学之道与这“四点”紧密相连。
赵忠贤说:“当时我们听了非常高兴,因为五分耗费了太多精力,但如果我们太注重分数,就会有额外的时间来开阔视野。”
又如华先生曾写过一篇《天才在于勤奋,聪明在于学习》的文章,其中写了四点:独立思考;练基本功——拳不离手,乐不离口;读书要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毅力、勤奋和努力——顽强和勤奋的精神。
这四点对那一代学生的学习和工作影响深远。赵忠贤还从一位大学老师身上发现了“独立思考”的证据。这位老师就是物理学家张宗燧。张老师给赵忠贤做数理统计讲座时,谈到“文工团”的问题,直言不同意一位著名学者的观点。
“这对我们大学生来说是一件很遥远的事情。它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科学是在交流、讨论和质疑的过程中创新和发展的。”赵忠贤说。
经过多年的科研学习,赵忠贤深受老一辈科学家的影响。黄昆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也让赵忠贤佩服。
黄坤先生在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的演讲中说:“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关键,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模型或方法,做出最重要、最有意义的结论。大多数开创性的研究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复杂和深奥。关键是要确立很少但很精确的目标。”
赵忠贤参加工作后,给自己定了三个学习方向:一是通过书本学习;一是在老同志的帮助下学习;一是通过实践学习。尤其是最后一点,他认为对年轻人来说非常重要。年轻时,他们的知识储备往往较少。唯一的好处就是继续在实践中学习-
他曾经在拍电影的时候唱过《洪湖水浪浪》。最后,实验中使用的软管爆裂,弄得满地都是水。虽然出丑,但如何完善和改进实验设备,给赵忠贤很大启发。在多次实践中,他有了一些新的想法,比如“如何解决两块金属超导薄膜之间绝缘层的短路问题”,并将其他技术移植到超导领域,最终得以实现。
现在年轻人基础好了,关键是安定下来做事
到现在,在赵忠贤的办公室里,还挂着“两弹一星”创始人彭焕武先生写的一句话。字名“候鸟莺”,风光上阕描写:平湖静,河水浑,书屋半衣。檐前竹上熏腊梅,早春花信;《下阙》歌词:来来回回,研教并举,几代师生耕耘,为中国物理扎根。超导庆祝高温。
其中,“往返”指出国和回来;“研究和教学”意味着做研究和教学...几句话道出了老一辈科学家扎根中国物理的志向。赵忠贤记得,彭老师曾说过“一代人干一代人的活”,要“培养几代师生”才能实现中国物理的根本。
赵忠贤说,他这一代人不仅见证了两弹一星的成就,也经历了改革开放40年来科学体系的建立。“中国的科技发展举世瞩目,最让我欣慰的是‘我有所贡献’”。
相比之下,当代科学研究的条件和基础无疑有了质的提高,但有些年轻人却感到困惑。今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庆祝成立90周年之际,赵忠贤被要求向研究所的年轻同事们说几句话。想了想,他说:“现在年轻人基础好,设备一流,资金雄厚。关键是扎根,努力。”
做什么事?在赵忠贤眼里,需求是科学研究的最大动力:一是国家需求,二是科学发展的需求,二者都是为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服务的。
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美国和日本的科学家共同拉开了“超导战争”的帷幕。当时,赵忠贤领导的超导研究团队日夜在实验室工作。在这一波研究热潮中,液氮温度区的超导体被独立发现,元素组成首次向世界公布,掀起了全球高温超导研究的浪潮。
他认为,科学研究要避免“急功近利”和“短期和短期”。如果你设定短期和短期目标,你会有所收获,但很难做出像样的东西。
“现在中国有这么多科技人员,这么多团队。一个人或一个团队花费十年或二十年的时间解决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或者解决一个核心技术问题。加起来算吗?”赵忠贤说。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邱晨辉 实习生 徐怀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