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肌痛 多学科专家联合呼吁重视纤维肌痛识别与诊疗
新华社北京3月16日电针对纤维肌痛这一临床患者多、误诊率高的症状,多学科专家16日在北京联合呼吁,应重视其鉴别、诊断和治疗。
纤维肌痛是一组病因不明的临床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全身疼痛和明显的身体不适。常伴有乏力、睡眠障碍、晨僵、抑郁、焦虑等精神症状。在大多数研究中,症状符合诊断标准的纤维肌痛患病率为2%-4%,目前mainland China尚无流行病学资料。专家表示,如果以4%的患病率计算,在中国13亿人口中,应该有大约5200万纤维肌痛患者。
“临床上此类患者较多,误诊率居高不下。由于医生和患者普遍对这种跨学科的疾病缺乏了解,患者反复在各个科室奔走却无法得到对症治疗。不仅疼痛持续,往往因误诊而加重,个人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沉重。”中国科学院院士韩继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和多学科专家共同呼吁加强对纤维肌痛的教育,增强患者和相关科室医生的疾病意识,高度重视疾病的识别和诊断,帮助患者提高生活质量。
纤维肌痛的病因不明。目前,环境因素包括急性创伤、特殊感染性疾病和患者的心理社会因素可能是纤维肌痛的危险因素。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主任范必发教授说:“但纤维肌痛不是假的。研究证实,纤维肌痛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的疼痛障碍,具有明确的病理机制。中枢敏化是纤维肌痛的主要发病机制。”“发病机制是隐蔽的,以至于患者经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疼痛,这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多数患者无法准确回忆疼痛开始的时间。另外,纤维肌痛的疼痛是弥漫性的,很难准确定位,有些患者甚至分不清疼痛在哪里。但纤维肌痛的危害不容小觑,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导致46%的患者因病失业,其承担的医疗资源和费用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当。因此,当身体多处出现不明原因的慢性疼痛,伴有身体不适、疲劳、睡眠障碍、晨僵、焦虑抑郁等。,当体检或实验室检查后没有明确器质性疾病的客观证据时,就要高度警惕。纤维肌痛的可能性及早期诊断和治疗。”范碧发教授提醒道。
据报道,纤维肌痛在中国仍是一种“鲜为人知”的疾病。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纤维肌痛患者的误诊率为87%。患者往往要花费两年以上的时间,平均3.7个医生才能确诊,甚至有些患者需要10年才能确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对我国风湿科医生对纤维肌痛认知的调查显示,只有约1/3的医生知道美国风湿病学会1990年制定的纤维肌痛诊断标准,其他如治疗、发病机制等的知晓率更低。
除了对疾病的认知率较低外,纤维肌痛的诊断难点在于它不是一种排他性诊断,而是与其他疾病并存。
“这也是该病误诊漏诊率高的重要原因。尤其是伴有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慢性腰痛、慢性头痛的患者,纤维肌痛的漏诊率更高,常见于骨科、风湿科、疼痛科、神经内科。因为患者经常抱怨其他疾病或症状,而各个科室的医生在诊断时就像是‘盲人’,专注于患者的‘局部’症状,也就是专科疾病,导致很多患者奔波于多个科室进行治疗,但治疗经验和效果都不好。它不被家庭和社会接受和认可,被认为是无病的。”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翁希生教授认为,“相关科室医生在注重本科疾病诊治的同时,应提高对纤维肌痛的认识、筛查和鉴别意识。如果能实现多学科联合诊断,效果最好。”
而谈及纤维肌痛治疗,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梁东风教授指出,纤维肌痛并不是进行性疾病,其症状可以随着时间延长而减轻。同时由于发病机制明确,通过个体化针对性的对症治疗,可以取得很好的疗效。目前针对纤维肌痛机制性治疗药物已经实现了“零”的突破,全新一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乐瑞卡纤维肌痛适应症已在我国已经获批上市。随着研究的不断进展和突破,未来纤维肌痛或将不再是我国难治疗的慢性疼痛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