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朗的十年爱情 想当年|10年了 依然像许三多那样“不抛弃 不放弃”
2006年,一部名为《士兵突击》的电视剧,悄然在各大电视台上映。那个时候婆媳剧盛行,好像现在也没衰弱。这部真正意义上的神剧,在当时收视率并不好。但不被看好的的《士兵突击》却创造了一个神话,这个神话即使在今天,也没能被超越。现在有一个词叫现象级XX。《士兵突击》在当时是现象级的,剧集的讨论甚至成为了一种文化。国内军事学科很多,也只有这一个能做到这一点。
那些制造神话的人往往只是坚持神话
即使在十年后重看这部电视剧,也是不过时的,好的东西,始终凌驾于时间之上。成长片,不是教育片几个月前大热的《太阳的后裔》,号称军旅题材,其实歌颂的是爱情。其他大部分军旅题材电视剧,也都在歌颂着一些东西。除了歌颂,还要担负起教育的责任。一部影视作品,责任太重,往往会让观众生出“敬畏之心”,难以亲近。就像英雄许三多一样,《士兵突击》只有一个简单的信念:谈论普通士兵的成长历史。军旅生活中,有将军,有元帅,也有无数的士兵。将军元帅值得被歌颂,士兵的故事也应当被挖掘。许三多在草原五班用石头建了一条路。那条路是一个伟大的成就,但剧中没有伟大成就的地方,只有铺路石,一个个,还有他们的故事。也许正是这一点,抓住了“兵迷”的心。在现实中,最多的是普通人,看似五大三粗的一个人,没准心里就藏着许三多刚进钢七连的胆怯。一个农村草根兵,跟将军的儿子差多远?很多人绝望地放弃成长,许三多告诉我们,只要有脚有信念,终究会走到所有人前面。许三多没有意识到他已经成长为一名班长
我们见过太多军人的光辉,恨不得一出场,脸上的光环就能闪瞎我们的眼。《士兵突击》并不对军人做拔高,也没有做贬低。军人首先是人,然后才有身上那身军装。一个人,尤其像许三多那样憨憨地透着木讷的人,怎么样一步步变成一个军人。没有光环,我们也会喜欢。电视剧成为商品的时候,会增加很多莫名其妙的标准。一部电视剧必须有三样东西:爱、矛盾、美,这样才能容易被市场接受。但是,电视制作人只从商品的角度去看,从来不去想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许不是那些。神话的导演,本身就是神话平心而论,《士兵突击》不能称之为杰作。里面有很多粗糙的镜头,嘈杂的音效总会用到和的打斗,充满了甘的“许三多打他,他坚不可摧”的声音;白天的戏变成了深色,假装是夜场戏;军事演习的大场面,枪战还在,坦克总是用其他家庭的影视资料来开火。但是,世间总充满但是。但是,《士兵突击》依然秒杀了那些精良剧,成为了神话。与它同年的《武林外传》,也是这个套路。《士兵突击》的成功取决于导演康。很多人说《士兵突击》成就了康。事实上,《激情燃烧的岁月》开播时,康就已经成名了。《激情》和《士兵》的主题不同,但命运相似。刚放出来的时候,不被所谓的正统认可,只好转战地方台,就像冤枉草鞋刘备一样。然而,这两部剧在当时越来越受欢迎。《士兵突击》是孩子,孩子的性格一定是跟他的创造者密切相关的。做出“三无剧”的康洪雷,在创作上也是不循规蹈矩的人。市场认可、收视率等等电视剧硬指标,好像都不在康洪雷眼里,他关心的永远是那些规矩之外的,微小的,或是沉重的。没有爱情戏,但这一幕扼杀了所有的感情
拍军人戏的康洪雷,并不是军人,但拍出来的戏却是最军人。这样的深刻不是没有来处。《士兵突击》之后,康洪雷与兰晓龙再度合作,筹备《我的团长我的团》。两人去采风之后,回来的路上抱头痛哭。甚至在拍摄现场,面对那些沉重的情节,康洪雷也在监视器后面默默流泪。对真挚情感的把握,锻造了一部部深入人心的剧作。故事来自人一部戏,可以成就导演,但最多的成就的是演员。2006年,恰恰是一个出人才的大年。我最钟爱的《武林外传》和《士兵突击》,在那一年创造了很多人的星途。在十年后的今天,这些人已经是国内影视界不可替代的明星。这两部剧都是好剧,但奇怪的是第一轮没有播出。相反,像许三多一样,他们转了333圈才被认出来。肯定是好故事才能被认可,但是第一次没有被认可。这个故事必须简单而未经删节。故事的缔造者,兰晓龙,出身于军队话剧团,不事训练,自由散漫,厌弃一切宏大,关注一切基础的情感。在别人笔下毫无戏剧性的木讷农村兵,到兰晓龙笔下有了活力。这来自于他的生活,兰晓龙在军队的时候,接触最多的就是农村兵,他们木讷,憨厚,当然也很努力。在这之前,没人想过,这样的人,或兵身上,也会有戏剧性。就像以前没人想到王宝强这样的人,也会成为明星一样。每个人的微笑都值得记住
在故事里,每一种人都值得被挖掘,被塑造,被演绎。很多人评价《士兵突击》里用的都是新人,但演技都是一流,难得。演技只是一面,更重要的是,每个人的性格都像自己饰演的那个角色。王宝强不必说,陈思成在生活里延续了成才的精明,段奕宏也透着袁朗的邪气嚣张,张译也在醇厚温暖的路子上发展得顺风顺水。每个人都是这个神话的创造者。在这部关于成长的军旅剧里,他们用真实的自己诠释成长。因为真相,《士兵突击》已经成为《杀出重围》中不可复制的作品。神话再难重现《士兵突击》创造了一个奇迹,但这个奇迹是否会重演,答案还很遥远。曾经这部剧大火的时候,观众津津乐道,制片方却有苦自知,火是火,可是不赚钱,不赚钱就意味着下一部电视剧没米下锅。电视台购买电视剧,始终要考察里面的元素够不够商业,能不能吸引观众眼球。毕竟收视率才是电视台的硬性指标,而《士兵突击》虽然品质和内涵都是上乘,可背离了商业经验。这样的神话即使再来一次,也不会有电视台轻易冒险。如果说拍一部以“不抛弃,不放弃”为主题的电影,一定会大受欢迎。市场上不乏像卡兰刀锋这样主题鲜明、鸡汤味浓的产品。我是一名特种兵。但这将永远是一种商品。写《士兵突击》的时候,正是蓝小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时候。机会是宝贵的,他可以在故事里认真地写出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但是,如果把故事当成商品,用“不抛弃,不放弃”的口号创作一部电视剧,恐怕蓝晓龙会失去兴趣。十年的经典,很多机缘都难以再现。也恰恰因为难以复制,经典才真正成了经典。从十年前的今天来看,第一次看《士兵突击》的时候,莫名的激动和感激。我总觉得许三多和蔡程各有各的影子。看到他们的成长和转变,我似乎也参与了进来。大概每一个突如其来的粉丝都和我有类似的想法,所以在这十年里,他从未放弃或放弃过。成才曾经想过,那天,他又回到这里,和一起帮助吴六一。
不抛弃,不放弃。这话成了很多人的口头禅。但在剧中,面对袁朗的质问,成才依旧不知所措。但在外面,是否记得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我从未忘记。《士兵突击》把所有人都变成了许三多。本文作者林二,编剧,知乎小v,士兵突击死忠,金庸爱好者。他平时在这里蹦哒:chaxiaohua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