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师节活动 医师节策划:敬佑生命 他们奔波在最前线
新华社北京8月19日电今天是中国医师节,全国数百万医生再次庆祝自己的节日。医生被称为白衣天使。白大褂的背后,是每一位医护人员保护患者健康的责任和坚持。在诊室里,在病房里,在手术台上,在每一个需要挽救生命的地方,他们总是在第一线,因为他们尊重自己的生命。
儿童研究所重症医学科主任曲东接受了冷羽杨的采访
最直接的医患沟通:
拥抱至少可以让他们变得实际
因为孩子无法描述自己的症状,儿科也被称为“哑巴科”,医生主要是和家人沟通。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曲东养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主动走出门诊与家长沟通最新进展,给他们一个拥抱,让他们安心。
瞿东分享了一个故事,一个来自父母的拥抱,从和父母辛苦的联系,到一路上积极的交流和谈论自己的变化。
她回忆说,当时一个孩子病得很重。曲东把孩子的病情介绍给父母后,父母问她能不能抱抱她。“我当时真的觉得自己很被动,但是你会发现她抱着你的时候很实际。当时觉得拥抱真的可以给别人力量。”
触摸患儿额头,拉患者手,积极与家长沟通,邀请康复患儿到医院参加活动...曲东的所作所为也默默地影响了科室所有的医护人员。正如她所说:“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举动,却能给父母带来力量,让他们感受到脚踏实地,让父母知道,所有医护人员都与他们同在。”
儿童研究所重症医学科主任曲东查看了孩子的情况。冷照片
虽然在很多人眼里,在高强度的科研、教学和临床实践工作中,人文关怀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未必是必须的。但是,在瞿冬眼里,如果她更加努力,每个家庭都会有更多的希望。尽管这些工作占用了她很多私人时间,但它们可以赢得父母更多的尊重和理解。
“面对孩子的生死,医生会做得更多,孩子的安全系数会更大。”在瞿东看来,医疗是一种服务:“服务需要沟通,需要同理心,需要更好地理解患者。而你的贡献,病人肯定会感受到的。”
王卫斌医生在手术室里提供了这张照片
手术台前的沉思:
看医生意味着不放过任何线索
现在,是王卫斌在北京协和医院工作的第20个年头。作为一名基础外科副主任医师,这20年间,王卫斌不敢走远路,从不醉酒,365天24小时保持手机开机,因为病人的紧急情况需要随时待命。
43岁的王卫斌在同事眼中是绝望的三郎太。除了坚持随时待命,他还严格对待每一次手术。
“对生命的恐惧不是玩笑。对病人负责要求医生在职业生涯中不要犯错。”为了提高手术成功率,有着20年手术经验的王卫斌养成了职业习惯。即使做了简单的阑尾手术,他也会在术前冥想1分钟:“从头到尾把流程过一遍,梳理一下整个手术的难点和重点。只有这样,手术才能做好,出错的机会才能降到最低。”
然而,行医实际上并不是王卫斌年轻时的梦想。对于这个身高1.8米,体格健壮的东北汉子来说,当刑警,在蛛丝马迹中发现蛛丝马迹更真实。然而,王卫斌最终走上了医学道路,因为他在家行医三代,听从父母的命令。
但很快,王卫斌在无数复杂的案件中发现了医疗实践和刑事调查之间的共性——在线索中找到了突破口。
“看病就是看细节。我亲自为任何患者检查身体,询问病史,甚至需要亲自陪同患者做超声或CT检查。我亲自去放射科的电脑上研究影像资料,有时候还得请其他专家一起诊断。”
王卫斌和他的同事们整晚都在医院值班。照片由王卫斌提供
王卫斌的严格坚持为许多患者带来了一个转折点。2014年,一名确诊为感染性休克的36岁女性患者从云南来到北京后,被送往协和医院急诊室。此前,她在家乡完成了两次腹部手术,但手术三个月后,她出现了感染并发症,如右背部肿胀和灼热疼痛。
经医院多学科会诊,认为该女患者患深部浅表软组织感染并发坏疽,需紧急清创引流,并从腰背部拟定切口入路。
然而,王卫斌在仔细阅读这部电影后产生了怀疑。会诊结束后,他赶到放射科,让值班放射科医生做CT三维重建图像。很快,王卫斌发现患者腰背部的感染病灶与腹腔相连。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他推断患者为白塞病,目前的感染性休克与既往腹部手术密切相关。随即,王卫斌果断决定,手术切口应该通过腹部途径进行。
“在场的医生都觉得我疯了。很明显,感染的重点是右腰和背部。怎么才能从前腹进入?”然而,在王卫斌的坚持下,手术仍然按照他预期的计划进行。然而,事实很快证明,王卫斌的判断是完全正确的:升结肠吻合后壁破裂。
“手术后,我在走廊里坐了很久,反复思考。如果按照第一个方案进行手术,无法完全切除感染病灶,延误治疗时间的患者危在旦夕。”王卫斌为这次未遂事件感到非常高兴。
最终,女患者治愈出院。而他的大胆已经无数次证明:“一定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每一个细节,因为这些细节决定了这次手术的成功。”
姜维对本案的看法姜维供图
重症监护室医生监护人:
医生不仅要保护生命,还要保护生命的尊严
姜伟没想到,作为协和医院ICU病房的主治医师,会因为一场篮球场急救而成为网红。
2019年3月25日晚,姜伟和5名北京协和医科大学医生像往常一样在东单体育馆打羽毛球时,隔壁一名正在打篮球的中年男子突然摔倒在地。面对突如其来的意外,6名医生立即“浴血奋战”。经过半个小时的抢救,该中年男子病情暂时稳定,被转运至就近的北京同仁医院进一步治疗。
事后,“最安全的东单路口”成了网络热搜。姜伟和他的同事也引起了很多媒体的关注:“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我相信任何一位医生在场时都会站出来。”
37岁的姜伟已经在ICU工作了11年。由于科室特殊,他在工作中与危重病人接触较多。姜维也对生命的宝贵价值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在姜伟眼里,ICU病房就像是危重病人生命中的一座桥:“桥的对面可能是太平间,也可能是生命的希望。我们要做的是帮助患者在病情可逆的情况下度过最糟糕的状态。”
在ICU工作多年,姜伟能讲太多关乎生命尊严的医患故事,这些点滴也强化了他作为医生的责任和担当。
姜维在查房时向病人姜维打招呼。
在他职业生涯的第五年,一次失败的救援行动给姜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2013年,一名20出头的女性住进了协和医院内科ICU病房。这位年轻的母亲因为产后腹部感染和一系列严重疾病而命悬一线。
“我被送进手术室的时候,妈妈的胃已经烂了。”姜伟说,面对这位年轻的母亲,外科医生们为这场你死我活的战斗拼尽了全力。
然而,奇迹并没有发生,这名妇女在手术后几天死亡。抢救结束后,一名进修医生并没有离开病房,而是默默地花了近90分钟为死者缝合了腹壁的长开伤口,之后才通知家属进入病房道别。
“正常情况下,医生不需要为死者缝合伤口。”但让姜伟感动的是,进修医生还是主动这么做了:“大概这就是医生守护她生命最后一程时为她保留的尊严吧。”
如今,这位年轻的母亲去世已经6年了,但90分钟的伤口缝合仍留在姜伟的脑海里:“ICU病房是帮助患者通向生命的桥梁,但没有人能保证每一条生命都能得救。在逝者面前,医生能做的就是维护逝者的尊严,给予家属关怀,尽量减少阴阳之间的悲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