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 《求是》社论:决胜全面小康
赢得全面小康社会
新中国70岁生日隆重庆祝,不平凡的2019年过去了,岁月翻开了新的一页。对于行进在民族复兴黄金大道上的近14亿中国人民来说,这个新年钟声格外振奋人心;这一刻,意义非凡。2020年,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胜利实现的一年。今年必将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留下辉煌的一笔!
让我们热烈拥抱2020!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目标。”人民群众亲切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言时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必须实现,必须不折不扣地全面实现。”
人们亲切地记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主题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满怀憧憬:“我们将努力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将是中国历史乃至人类发展史上激动人心的重要时刻。”
……
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将圆满结束。时间正在见证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创造的奇迹。
“人民也努力工作,他们就能富裕起来。”自2000多年前的《诗经》以来,“小康社会”作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代名词,成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朴素愿望和社会理想。然而,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朱门酒肉臭,路骨头冻死骨”,小康社会对广大市民来说只是一个转瞬即逝的景象。近代,列强入侵,危机重重,民生水深火热,“四亿人流泪,天涯何处无芳草”,小康社会成为中国人高不可攀的奢侈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坚定地肩负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责任,团结带领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长期陷入贫困,希望过上小康生活。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灵魂伴侣,最了解人民站起来时的想法和期待。
1955年,毛泽东同志满怀信心地宣布:“我们现在实行这样的制度,这样的计划,可以使我们一年比一年富裕,一年比一年强大。而这种财富是共同的财富,这种力量是共同的力量,每个人都有一份。”社会主义新中国充满激情,亿万人民满腔热血投身于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热气腾腾的社会主义建设,用自己的双手一砖一瓦“建设新世界”。
历史修复了这一幕。1979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小康家庭”的概念。
“小康”,一个古老而美好的概念,被创造性地用来诠释中国现代化的一个关键阶段。“小康”,一个亿万人越来越熟悉的时代短语,以其独特的吸引力,激励和呼唤着一个时代的进取精神,推动着中国大步迈向未来。正是怀着对这一美好愿景的真诚向往,党团结带领人民谋划目标,明确发展战略,艰苦奋斗,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越走越宽,小康社会的梦想越来越清晰,现代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从温饱到小康,从全面小康到全面小康,从追求小康生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三位一体”“四个一”到“五个一”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波澜壮阔。这是一个物质和精神力量增强、物质和精神生活改善、经济更加发达、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先进、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环境和生态更加友好的全面小康社会。
全面小康。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有数亿绝对贫困人口。当时“排队等候、购票、缺货”是常见的场景。人们梦想拥有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和收音机,彩电、冰箱、洗衣机和录音机“四大件”是奢望。当时,成为“万元户”是很多家庭的标杆。
治理贫困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团结各族人民意志和力量,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不断刷新世界减贫历史记录。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绝对贫困人口减少了近7亿。
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12年,中国国情地图打开,832个贫困县、12.8万个贫困村、9000多万贫困人口脱颖而出。这些地区大多贫困潦倒,陷入贫困。生产生活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因病致贫、贫困代际传递、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突出...
“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少。”让9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弥补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短板,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注定是一场艰苦卓绝的战斗。
作为这场战役的总指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亲自出马、亲自督战,始终走在访贫问苦的最前线,冲在脱贫攻坚的第一线。
2012年的最后几天,刚刚上任一个多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冒着严寒,驱车前往河北省阜平县调研。“穆平并不富裕,死亡也不引人注目。”聂荣臻元帅生前的愿望促使他去看看。临行前,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要求,不要包办、不要指挥,要看真实的贫困,观察真实的感受。走进家乡,他仔细询问,仔细检查,认真委托当地干部和随行负责同志:没有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让村民脱贫致富,快速奔小康。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湘西州著名贫困村十八洞村。在那里,他和村干部、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探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办法。一位不会读或说“普通话”的苗族阿姨欢迎习近平总书记回家,并非常礼貌地问:“你好吗?”习近平总书记笑着回答:“我是人民的军人。”
自我定位为“人民公仆”的习近平总书记,带着“我愿无私奉献,矢志为中国人民、为中国发展服务”的历史责任,一个接一个地奔向扶贫主战场,用脚步丈量所有集中连片的特困地区。在反复调研考察中,他不断思考谋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先后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两保无忧三保”“打响脱贫攻坚战”等方向性、引领性的战略规划部署,稳步打造脱贫攻坚“四梁八柱”。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来不是敲锣打鼓就能轻易实现的。全面小康社会是无数人用辛勤劳动和奋斗、汗水甚至生命创造的现代丰碑。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虽然没有战争的硝烟和枪林弹雨,但同样轰轰烈烈,翻天覆地。
艰难困苦使你成功。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八年,特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后,脱贫攻坚的力度、规模和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到2019年底,中国95%以上的贫困人口能够脱贫,90%以上的贫困县能够脱帽。这不仅创造了中国减贫史上最好的成就,也是世界减贫史上前所未有的成绩单。同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三大战役齐头并进。
对千千成千上万的中国人来说,全面小康社会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和无限的意义。这是一个家庭梦想成真、笑容绽放的生动故事。至此,今天滦平县欣欣向荣的景象可以作证,今天十八洞村的幸福生活可以作证,梁家河旧貌的巨大变化可以作证,寿宁县下党乡更繁荣的日子可以作证;碧水青山蓝天可以作证,琳琅满目的商品可以作证,快捷的高铁和便捷的网上支付可以作证,欢快的广场舞,世界各地的中国游客都可以作证,还有无处不在的“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的动人旋律可以作证...
“如果存放时间长,会很快发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被压抑的创造激情的释放。它是新中国70年无惧风雨、凯旋进步、大踏步跟上时代的传奇。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历史必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味着我们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比正确,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无比优越。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越是关键,越是要敲鼓锤。需要注意的是,国内外风险挑战日益增多,面对复杂形势,尤其需要坚定决心、坚定信心、锐意进取。
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也是通向下一个伟大胜利的新起点。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即将开启,使命更加光荣,任务更加艰巨。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党必须紧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稳步前进,走好三大攻坚战的每一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起点上继续前进、继续奋斗。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展望: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地解决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这是我们生活中的一大幸事。
梦想一千年,奋斗一百年,梦想当下。告别贫穷,走向繁荣。我们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我们将以无比的自豪、坚定的自信、不懈的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迎接这一“人生大幸”!
过去已经过去,未来已经到来。欢迎来到2020年![编辑: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