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元 通威“掌门人”刘汉元:见证中国光伏产业如何从“旁观”到“领跑”
通威“掌门人”刘汉元:见证中国光伏产业如何从“观望”走向“领先”
中新社北京5月21日电通威“掌门人”刘汉元:见证中国光伏产业如何从“观望”走向“领先”
中国新闻社记者何兰青
回顾从全球水产饲料行业龙头企业到全球新能源光伏巨头的“搅动过程”,全国人大代表、通威集团董事长刘汉元表示,作为行业参与者,他见证了中国光伏产业从“观望”到“引领”的崛起。
5月15日,刘汉元在四川成都接受了中国新闻社的采访。中新社记者王乐妍摄
和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大多数民营企业家一样,刘汉元创业的初衷与解决“吃饱饭”这一大事有关。上世纪80年代初,川渝地区水产品年产量只有3万吨左右,平均每人每年不到半斤。“吃鱼难”成了“菜篮子”最大的缺点。当时年仅20岁的刘汉元,在发明了“渠道金属网箱式养鱼技术”后,下海投身水产饲料行业,一路成长。
如今,中国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已超过全球人均水产品消费量,也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大国。刘汉元说,中国水产品供给的充裕得益于工业进步,工业进步通过科技促进了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和生产,同时期大量民营企业也与时俱进。
在14年前跨境光伏产业的时候,通威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企业,市场份额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谈及“农业+新能源”的并列,刘汉元说,这源于他的博士论文《各种新能源的比较研究与中国能源战略选择》。“当时我更多考虑的是能源的持续供给,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满足中国快速上升的能源需求,保障能源安全。”
刘汉元知道不同时期光伏发电的成本。进入光伏行业时,一千瓦光伏发电系统需要3-5万元,每千瓦时的发电成本需要两三元,甚至更高,但现在每千瓦时的成本不超过0.4元。
“十几年前,中国几乎是国际光伏产业的旁观者。中国的核心原材料和核心设备来自外部。”刘汉元说,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全球光伏产业的“领头羊”。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提升了产业规模,降低了产业规模生产成本,也有利于从经济角度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中国光伏产业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已经从世界上的“看不见”到“逐渐看见”,占全球光伏产业的比重从不到十分之一到70%以上。刘汉元很有感情。以高纯晶硅为例,他说,通威刚进入高纯晶硅领域时,通威永祥有限公司生产的高纯晶硅价格约为每吨330万元,但现在每吨只要67万元就能买到。卖价跌到“零头”的背后,是市场的成熟和技术进步给人类带来的红利。
“目前全球光伏发电的能源成本大致相当于每桶10美元的油价,未来这一数字可能会降至5美元。”刘汉元表示,有了中国制造的组件,阿布扎比光伏电站的电价已经降到了每千瓦时1.35美分,加州也降到了1.8美分,这意味着新能源的转型不是付出更高的价格,做出更多的补贴,而是用经济本身来推动和加速转型。
在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期间,刘汉元始终关注民营经济、新能源和中国农业农村发展,他的建议、议案和提案大多与此有关。他说,全面消除贫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改革开放40年来,国内外资本、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都用自己的成长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参加全国人大多年的刘汉元介绍,今年全国人大的特点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延迟,还有疫情首次对经济社会的冲击,以及特殊时期世界各种矛盾的解决。“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怎样才能与全人类融合,这可能是今年两会大家共同关心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