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趣事 【春节趣闻】春节的起源及10个必知的春节趣闻
从网络传输
春节的由来
考古资料显示,发达的农业生产出现在七八千年前的中国。“年”这个词最初是一种收割工具。当时农业是一年一茬,一年收获一次。丰收后,人们用“年”来杀人祭祀,“年”成为祭祀的名称。最后,“年”字成为一年中的时间段和年份的象征。
“年”字最初是农业生产的象征。《说文解字》说:“年,谷熟。”后来,“年”的字义也发展成为时间段落的象征,相当于年龄。《尔雅·石天》说:“岳夏遂,商曰斯,周曰年。”有了“过年”的概念,“过年”的习俗自然会产生。新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
春节十大趣闻
①春联、年画
春联和年画都起源于古代的驱魔习俗。汉魏六朝时期,家家户户每年春节都在门前立桃人,画圣茶,驱鬼。后来,它发展成为一个新的一年的照片的守护者。木刻年画在宋代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也随之扩大。至今仍保存的《四美图》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于唐代。写春联在宋代比较流行。明代贴春联已遍布全国。春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语言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不仅表达了人们的祝福,也增添了节日的气氛。
②生火
当新年到来时,院子里会点燃火把、火或木炭罐。在古代,它们被称为“亭寮”、“烧锅”、“旺相”,而在现代民间,它们被称为“旺火”或“烧宝木”。在古代,辽朝是为了驱邪或祭祀神灵和祖先。后来,旺火发展成为全家兴旺的象征和美好希望的表达。
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李洪薛婧兴乐途”的画,表现了乾隆皇帝带着孩子过年的场景。乾隆皇帝面前有一个火盆,一个小王子正在火盆里放松柏枝,这在当时被称为“烧松盆”。
现代民间常点柴火或木炭堆,火越旺越好,象征着全家人在新的一年里兴旺发达。还有火盆烧松、柏、桃、杏树枝,全家人穿越火海,象征旧灾已去,迎来新气象。
③鞭炮
鞭炮最初的目的是驱鬼或迎神。后来发展成为辞旧迎新的象征,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的民间符号。
关于鞭炮最早的可靠记载可以在《南朝梁荆楚年谱》中找到:“正月初一,也是三元之日,称为月末。鸡叫时,先在院前放鞭炮,避邪。”当时,鞭炮在火中燃烧竹子,发出噼啪声。鞭炮是新年的第一件事。
火药鞭炮出现在宋代,也就是现代的鞭炮、鞭炮和鞭炮。有了火药和鞭炮,可以在没有竹子的地方放鞭炮。鞭炮成了一种民族习俗。
后来,鞭炮的喜庆色彩使人们对鞭炮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鞭炮迎接上帝。爆竹的爆炸本身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它能让人深刻体会到新旧的区别,让生活在艺术美中更加丰富。
④年糕和饺子
年糕,又叫粘糕,有“一年比一年高”的谐音,蕴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期盼。年糕通常由粘性谷物制成。北方有黄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米糕。
中国北方最受欢迎的新年食物是饺子,也称为饺子、饺子和扁平食物。在5世纪,“月牙形”饺子已经成为春节的流行食品。宋代以前,饺子被称为“饺子”,或“水饺子”。元朝开始有“平食”之称。明清以来,“饺子”一词被广泛使用。
至于交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交子”和“交子”是谐音“交子”,即交钱时的意思。它象征着春节的到来。因此,时间一过,人们就开始包饺子,把饺子作为新年的第一餐。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还包含美食的意思。古代缺肉,塞肉的饺子自然是好食物,这也正是民间谚语“饺子好吃”的意思。春节吃饺子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的美食。
⑤郑超和新年
在古代民族礼仪中,新年期间加强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是一项重要活动。
郑超,又称“和政”“慧远”,是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问好。周朝时,每逢元旦,诸侯们都要向周天子“示好”,即庆贺新年。古代士大夫也用名片代替亲自拜年的习俗,一般认为这是中国新年贺卡的起源。现代年卡在各个层面都有使用。
在家庭中,年轻一代早上起床时会向长辈磕头,祝他们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亲戚朋友家给长辈拜年。而长辈则给拜年压岁钱,祝他健康成长。朋友之间也会互相拜访拜年。如果有很多亲戚朋友,新年祝福会持续很多天。
春节的活动逐渐从家庭内部扩展到亲人与整个社会之间。守好除夕,第一天给父母拜年,然后出去给亲戚拜年。再次祝朋友们新年快乐。之后,人们开始参观庙会。正月十五元宵节,男女老少一起上街,赏灯,看嘉年华巡游——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因此,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的全国性节日。
6压岁钱:这个“钱”不是钱
旧社会,祭祖拜神后,全家人要一起“辞官拜年”,晚辈要给长辈磕头,祝他们长命百岁,大福大福,长辈还要给他们红包,也就是“压岁钱”,意思是“祈福来年”。
在古代,压岁钱被称为“压岁钱”和“战胜钱”,最早出现在汉代。压岁钱不是市场上流通的硬币,而是一种硬币形状的玩具,具有避邪抑魔的寓意。压岁钱最初是用红丝绒绳编织四个方孔,使钱变成“方胜”,流苏下垂。当时在一些压岁钱上,正面铸有“活百年”、“除恶务尽”、“长生不老”等吉祥字,背面铸有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压岁钱是新年的习俗,也是美好的祝愿。如今,虽然货币有所变化,但长辈给年轻人压岁钱的民俗在新年期间依然传承下来,对孩子的成长寄予美好的祝愿,祝愿他们健康成长。
⑦祭祖:祈求祖先保佑来年平安
过年祭祀祖先,既是对祖先的悼念,也是祈求祖先保佑来年平安。祭祀祖先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尚书·顺电》记载:“月在元代,格在文祖。”正月初一,舜帝去祠堂祭祖。
祖先通常在一年的第30天献祭。普通人或家庭在扫房子、打扫庭院、换门神、贴春联后,就去祭拜祖先,或在正厅的主墙上挂祖先的画像,摆祭品、点香烛,让晚辈祭拜。虽然各地祭祖的形式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相同。
⑧新年快乐:握拳头的时候:“左握右握”
“拜年”一般是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之间的相互串门,而早年的拜年可分为“拜年”和“拜年”。“拜年”的意思是晚辈给长辈磕头,而“拜年”的意思是同辈互相拜年。无论“新年快乐”还是“除夕”,表达的都是祝贺你新年快乐,好运连连。
从传统的新年礼仪来看,有几个固定的“节目”。
一是跪拜,即晚辈向长辈跪拜磕头,尤其是未成年人向资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
二、作揖作揖,左手握右手,俗称“白吉”。行礼时,不分辈分,手握梅绮,上下增加抖几下,重礼后可鞠躬作揖。这种礼仪一般是年轻一代向长辈拜年时使用的。
第三,手抱拳,左手握住右手,抱得自然,适度地紧,手,自然地在胸前微微抖动,不要太强或太高。这种礼仪大多是同龄人之间的新年问候。
⑨鞭打春牛
“十几个好天气,二十几个和平的国家和人民的安全,以及三十几个大丰收……”鞭打牛后,小牛男孩还将泥牛肚子里的全谷物当场分发给居民,象征丰收、和谐。
牛是春耕的主力军。民间专家说,立春是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这时,人们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鞭打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耕了。牛和人是朋友。人们不愿意鞭打真牛,于是就用泥或纸造假牛,用鞭子抽打,带真牛来看。
过去,泥牛的肚子里有谷物。鞭打牛后,居民捡起地上的谷物,泥牛被居民“分割”,带回家埋在地里,象征着谷物的丰富。“传说当初,‘芒神’抽打,后来发展到当时在场的最高行政长官。清朝时,皇帝也参加,一人三鞭。”
参加除夕:珍惜转瞬即逝的时光
“亲爱的朋友们,邀请团年酒,和孩子们争夺压岁钱。千千万万的鞭炮没有兴趣,天竺的车马嘈杂。”晚清《燕京杂歌》这首诗,描绘了老北京除夕夜,人们在家中、街头欢度除夕的场景。
除夕,在古代,它被称为“除傩”和“除大”。老北京人叫“隔年”“隔年”“除夕夜”,俗称“除夕夜”。“除”字本义为“去”,引申为“易”,分新旧,即交替之义;“晚”字的本义是“日落”,引申为“夜”。“除夕夜”的意思是,旧的一年将在今天晚上被分割,新的一年将在明天被取代。
守岁,对于老年人来说,有岁月易逝的感觉,有珍惜岁月的意义。对于青少年来说,有一种萌动蓬勃的感觉,有一种奋发向上的感觉。保持年龄是人生的一个驿站,也是对新的一年的一种憧憬。守除夕也体现了合家团圆、共享亲情、送旧迎新的愿景。
从古至今,守年夜饭传承了许多习俗,比如祭祖、压岁钱、团圆饭、包饺子、踩年夜饭、放鞭炮、围炉聊天、寻欢作乐、猜谜语、打牌、打促销图等等。
春节是中国的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如何庆祝这个节日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相对固定的风俗习惯,其中很多流传至今。
古老的风俗文化南北方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基本相同,那就是家人团聚、走亲访友、拜访长辈等。希望我们的孩子能把这些充满深情和美好祝愿的习俗铭记于心,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