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收养送养之家 送养黑产
犀利点评:一名无辜儿童被贩卖到网上领养平台,平台经理冒充孩子家长,以“给孩子一个更好的明天”为借口,将孩子卖给恋童癖。在这个收养产业链中,每个人都是扼杀希望的刽子手。
作者/周慧珍
编辑/ 朱作明“互联网领养”黑产品,表面上不过是披着“领养孩子”的羊皮,但在内地一开口,就以“买卖孩子”为生。无论是送养者、送养平台,还是领养者,每一环的参与者都有可能是罪犯!孩子成为了他们手中的一宗商品,被任意买卖。采用黑色产品的野蛮增长在网络上活跃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以网络为平台,分散送养信息。值得一提的是,送养并非公益慈善之举,买卖双方通过网络平台完成儿童送样的交易,并产生一笔费用,最后各取所需。为了尽可能不留痕迹,认养平台对目标客户的筛选非常严格。首先,他们会关注有采用需求的客户。这些客户在贴吧等平台留言表达领养需求后,领养平台会私下发送他们的QQ号。然后,当客户进入QQ群时,群内的“负责人”会详细询问客户的需求,询问他们想要男孩还是女孩,想要生还是已经生了,然后提出需要支付定金和补偿费。群管理员会不定期发放名单供客户参考:“河北,孕,36周,女,低补……广东,孕,37周,男,中补……”名单中的“补”,是送养江湖所流传的“暗语”,意为领养者为送养者提供的补偿款。“低补”是指补偿费较低或偏低,“高补”则是费用偏高。如果要领养的孩子是合法的,就要涉及一些手续,领养QQ群还负责办理出生证明、出生证明、结算手续等业务。和领养孩子一样,手续都是明码标价的。平台管理人员通过地下渠道高价从医疗机构购买真实出生医学证明,使得非法收养在法律层面合法。曾经“风靡一时”的中国首个私人民间收养组织“圆梦之家”创始人周代福在落网后交代,在2012年7月至2014年1月,他曾以2000元的价格购买了上百份《出生医学证明》。此后,他又以5000元至12000元不等的价格,向山东、山西、安徽等18个省市出售证明,总共从中获利约60余万元。在这个世界上,金钱真的能使鬼推磨。接下来送养者与领养者便可直接联系,完成交易。整个过程并不受法律保护,因此也有别有用心之人趁机“捞一笔”,有领养者进入QQ群之后,一旦交出“定金”,就会被踢出群外,删除拉黑。也有骗子直接通过网络与收养人取得联系,假装自己是无能为力的父母,以“营养费”为借口,不断向收养人要钱,事后勒索联系方式,彻底断了联系。坏掉的送养关系既然民间收养方式不受法律保护,风险很大,为什么这个群体能长期存在?有领养需求的成年人想通过正规流程领养儿童,要求极为苛刻,《收养法》第6条规定,收养人应当同时具备的条件为: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被收养人的能力、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年满30周岁。如果是收养孤儿、残疾儿童或弃婴、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找不到父母的儿童,《收养法》规定,收养人符合上述条件的,可以免除收养人无子女、收养一个的限制;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收养人与被收养人的年龄差应当在40周岁以上;配偶收养子女的,必须由夫妻双方共同收养。“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传统中国人的世界观里,有了后代整个人生才算完整。而在某些人看来,生出儿子才意味着后继有人,在越贫困的地区,这一观点便越根深蒂固。因而单身汉家庭、无男孩家庭等便依赖着民间领养的方式“完满”人生。此外,很多非婚生单亲妈妈和无力抚养孩子的家庭,也会依靠类似的收养平台,为孩子寻求更好的未来,或者干脆为自己捞钱。只要有不合法的民间送养黑产存在一天,就给心怀鬼胎之人提供了犯罪的机会。一方面,领养者是否心怀诚意收养孩子,这是送养平台无法以标准加以权衡的;领养者是否利用无辜的孩子谋利,亲生父母也不得而知,只要领养者刻意乔装打扮,父母就无法知晓他们的真实意图。另一方面,领养平台上的孩子真的是被亲生父母“送千里”吗?领养平台是否通过卖孩子的渠道获得“资源”?送养黑产这一整条滋生了无数社会毒瘤的产业链,从上端到终端的,每个环节都给犯罪分子活跃的空间。2014年,公安部破获一起特大网络拐卖婴儿案,“梦之家”打着“中国第一家民间私营收养组织”的旗号,为被收养儿童打造了一场赤裸裸的“人头交易”。创始人周代富表示,创建了“圆梦之家”网站和QQ群的初衷的确是为了“做善事”,为那些有需求要收养、送养孩子的人提供一个交流平台。然而,渐渐地,欲望扭曲了人性,最终“圆梦之家”成为了周代福圆满自己发财梦的地方,将平台发展成一个交易孩子的场所。湖南邵阳计生部门甚至强行将“违法”婴儿带走,送到邵阳市福利院,并改姓“邵”。福利院勾结人贩子购买婴儿,将其变成“弃婴”,送到涉外收养渠道牟利。以爱为名运作的计划生育部门和福利院,甚至勾结人贩子贩卖儿童,令人发指!法律的漏洞纵容了送养黑产的生存和壮大。不知有多少家庭因送养黑产的存在而支离破碎……孩子不是商品,也不是父母赖以生存的工具。家应该是每个孩子成长的灯塔;儿童应该是值得尊重的独立个体,不应该被赋予商品的价值。作者:周慧娴来源:瑞公司版权:版权归原作者及其原创平台所有。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