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之吻 榜样力量|缔造“太空之吻” 他是能让航天员放心的人
30年坚守航天装配一线,他是实现月背软着陆巡视探测的幕后功臣。宇航员出舱“太空漫步”后能安全返回吗?飞船与目标飞行器“Tai 空 Kiss”能否安全对接?这不仅关系到航天发射任务的成败,也决定着航天员的生命安全。说起上海航天装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团队负责人王,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说,他是“一个能让航天员自信地执行任务的人”。9月12日下午,在上海市闵行区举行的2019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上,刚刚从北京载誉归来的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获得者王曙群作为颁奖嘉宾,分享了自己的感想和感受。他说:“攻关的路虽然漫长,也失败过、气馁过,但最终我还是选择了坚持,一路上,有了与困难作斗争的心,再多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王。本文所有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让航天员放心的“太空之吻”缔造者王1970年6月出生,1989年技校毕业后开始从事工装模具的装配和维修工作。1996年,上海航天149厂举办先进工作者培训班,规定有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员工可以参加。得益于中级工考第二名的好成绩,才工作7年的王进入培训班,赶上了对接机构的产品开发。天宫一号作为带着对接机构首次上天的飞行器,承载了王曙群太多的寄托。可就在天宫一号发射前,对接机构在进行最后一项热真空试验过程中发生了无法解锁分离的问题。赶到现场的王曙群通过系统分析,沉着冷静地列出了所有故障的可能性,逐一分析、排除,很快将问题定位,故障得以迅速排除,天宫一号如期发射。对接机构的发展
12把对接锁是对接机构中的关键部件,其同步性装调质量决定了航天员能否在太空生存和安全返回地面,难度就好比在太空中“拧螺丝”。为了早日攻克分离姿态与设计要求产生严重偏差这一难题,王曙群走路时想、睡觉时想,有时在饭桌上也情不自禁地用手比划。经过近一年的反复试验和摸索,他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解决了近两年困扰团队的问题,同步稳定性从最初的连续三次提高到连续50多次,成功实现了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在各种姿态下六自由度交会对接的目标。2011年,神舟八号和天宫一号上演了一场完美的“太空之吻”,我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掌握对接机构装调技术的国家。王被认为是《泰之吻》的创作者。
月背软着陆巡视探测的幕后功臣2004年,我国启动了“嫦娥工程”探月计划,王团队接到了研制月球车的新任务,即“玉兔”月球车。当时,对接机制的发展正进入关键时期。王从事月球车的研发,也就是“玉兔”。
如何做到对接机构和月球车研制“两同步”“两不误”?单靠王曙群一个人肯定不行,他经过综合考量,选择了班组里基本功较好、干活比较踏实的路爱忠作为负责人,同时挑选了3位“90”后作为月球车的主操作。因为月球车试验场用火山灰模拟“月面”,每天都是尘土飞扬。测试人员必须佩戴防尘“猪鼻子”口罩、护目镜、橡胶手套、防静电服等。王说:“我先试试”。一天下来,他像一个刚下班回来的煤矿工人一样脱下“装备”。他头发花白,脸上沾满了“泥水”,身上散发着汗味...作为国内唯一一个对接机构总装班组的班组长,王曙群通过“传帮带”和给年轻人压担子,带领团队完成嫦娥三号、四号巡视器结构机构和移动分系统总装,使我国成为世界首个实现月背软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王曙群通过“传帮带”和给年轻人压担子,带领团队完成嫦娥三号、四号巡视器结构机构和移动分系统总装。
王带领团队通过“转嫁帮扶”,将重担压在年轻人身上,完成了嫦娥三号和嫦娥四号巡视器结构机构和移动子系统的总装。
王教年轻人技能。
30年来,默默坚守在航天装配一线的王曙群练就了一手“精、新、准、快”技术绝活,攻克异体同构周边式对接机构装配难题,助力神舟、天宫、天舟圆满完成13次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突破了国外航天大国对我国技术的长期封锁,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技能大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等称号,实现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技能工人在国家级科技进步奖领域“零”的突破,成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优秀代表、载人航天工程总装战线上的领军人物。王曙群说,2022年前后,我国的空间站即将建成运营,那将是中国人在太空的美丽家园,他和他的组员们现在已经投入到紧张的空间站研制生产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