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宝宝门牙乳牙腐蚀 几岁的宝宝居然满口坏牙 怎么会这样
审阅者:孙晓燕
孩子年纪小,能力低,自律性差,这个阶段口腔卫生的维护主要靠父母。但是,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乳牙有错误的认识。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乳牙总有一天会被恒牙取代,所以有没有虫牙都无所谓,所以对乳牙的保护没有恒牙那么用心。
的确,乳牙只是口腔中的周期性服务者,如果一些轻微的蛀牙没有造成严重的牙齿功能损伤,被恒牙替代后就会退役。
但是,你见过以下情况吗?多大的孩子乳牙几乎被虫子吃掉,这是牙齿的毁灭性灾难!
一、长满坏牙是怎么形成的?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图片来源:酷站罗海
我们通常所说的“龋齿”和“蛀牙”,口腔医学中的专业术语叫做“龋齿”或“龋齿”,是牙齿的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
1.细菌腐蚀牙齿
我们口腔里有很多种细菌。如果平时对牙齿的清洁不到位,进食后的食物残渣会残留在牙齿表面,成为细菌的“营养餐”,吸引越来越多的细菌附着在牙齿表面。
牙齿表面形成“细菌军团”后,会产生大量酸性物质,逐渐侵蚀牙齿的正常成分。
龋病形成初期表现为白垩质软斑块,随后逐渐硬化发展为黄棕色或深棕色,最后形成较深的“空洞”或大范围的“龋损”。
2.不良的喂养习惯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图片来源:酷站罗海
在成人的口腔中,龋齿往往是个别存在的,而在幼儿的口腔中,龋齿往往会影响到很多牙齿,对牙齿的损害进展非常迅速,所以形象被命名为“猛龋”或“猖獗龋”,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对于孩子或小宝宝来说,平时的进食主要包括:喂母乳或奶制品,柔软、粘稠、易消化的食物,还有一些孩子喜欢甜食、甜点、饮料等。,它们比普通食物更受细菌的欢迎。
有些家庭在每天给婴儿喂奶时仍有以下不良习惯:用奶瓶睡觉、睡前或晚上喂奶、推迟母乳或奶瓶的喂养时间、喝太多其他含糖饮料等。这些习惯还会引起一种特殊类型的龋齿,主要表现为多颗门牙广泛严重受损,在牙齿周围形成一圈龋坏,称为“喂养龋”、“瓶龋”或“环龋”。
3.不良口腔卫生习惯
孩子自理能力低,自律性差,经常不能像注重口腔保健的成年人一样早晚刷牙、饭后漱口、牙线等行为。如果家长再忽视这方面的重要性,或者因为太忙无暇照顾孩子,他们的口腔卫生就无法得到保障。
父母是儿童时期口腔保健的主要提供者和责任人,但有时连父母的口腔健康意识都不到位,更谈不上对孩子进行监督和引导。
4.乳牙的形态和结构
此外,由于乳牙的形状和结构与恒牙不同,更容易堆积食物残渣,受到细菌的攻击。此外,上述喂养和饮食不当、口腔卫生不良等因素长期存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损坏了一颗牙齿。
二、大规模龋齿造成的严重伤害有哪些?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图片来源:酷站罗海
1.影响外观
别的不说了,宝宝嘴里全是烂牙。会让人感觉不好吗?
别人家的宝宝笑起来,又甜又美,孩子也爱美。当他们的宝宝和朋友玩耍时,他们不敢张开嘴,因为他们丑陋的牙齿而随意笑。他们会自卑吗?牙齿问题带来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这并不夸张。
如果有人非要说我们不在乎颜值,再说了,这些坏牙6、7岁自然掉出来就好了,你想都别想,太简单了。
2.影响恒牙
首先,未来有望取代这些龋齿乳牙的新牙,在长出之前,以“恒牙胚”的形式埋在乳牙下面。乳牙变得如此糟糕。如何才能保证牙齿的感染不向下扩散,不累及恒牙?这些恒牙很早就处于感染环境,好可怜!
3.影响营养摄入
第二,乳牙是6岁前咀嚼的主要对象,食物只有经过良好的咀嚼、吞咽和消化才能为孩子的身体成长提供充足的营养。都说童年是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所以谈烂牙不是拖累!
龋齿的损害是不可逆的,因为牙齿的损害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如父母缺乏认识、对某些行为的误解、对孩子放任不管或经常偷懒等。,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逐渐发展并难以停止,而且病情严重后后悔也来不及了。
因此,从小保持口腔卫生是正确应对儿童猖獗龋齿的关键。
3.应该如何从小保持口腔卫生,预防龋齿?
儿童自出生起就必须实施一系列口腔保健措施:
1.家长可以用湿干净的纱布包裹手指按摩牙齿和牙龈,帮助孩子温和有效地清洁口腔。他们也可以选择适合孩子口腔大小的指套牙刷或软毛牙刷,但不需要使用牙膏,以免误吞。
2.养成良好的喂养习惯,睡前不吃东西,喂食后清洁口腔,睡觉时不要嘴里含着奶瓶,少吃含糖食物和饮料。
3.带孩子定期进行专业的口试。建议在第一颗乳牙长出后进行第一次口腔检查。
4.当孩子有了漱口的能力,就可以开始用牙膏刷牙,用豌豆大小的牙膏,教会孩子正确的刷牙方法,以身作则。当然,为了保证刷牙的效果,需要鼓励孩子独立刷牙,每次刷牙后检查清洁效果,对孩子刷得不好的部位进行补充清洁。
日常生活的细节也很重要。通过言传身教,孩子从小就有很好的口腔保健意识,少吃甜食和饮料就不用说了。
在逐渐提升孩子自我能力的过程中,从早期的不排斥和愿意配合父母完成日常口腔卫生清洁,到后来能够在独立的环境中自行执行口腔保健措施,婴儿期养成的良好习惯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普及,不能作为具体诊疗建议,也不能代替医生面诊,仅供参考。
*本文版权归腾讯医典所有,禁止媒体擅自转载。如果是非法转载,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欢迎个人转发到朋友圈。
*欢迎微信搜索,关注微信官方账号中的腾讯医典,获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