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病 如何避免“大城市病”在中国蔓延
从经济规模、城市建设、金融资源、历史文化、人口教育等方面来看,成都都是四川省的核心。但是,近年来四川省通过各种行政手段促进了成都的发展,形成了空规模之前的大成都地区,那么这对四川其他地区会有什么影响呢?大成都的日益发展会对全省区域经济产生什么影响?成都会和北京、上海一样患城市病吗?
一体化自营/安邦产品
特约主持人:世代相传|中国之声国家广播文艺
一个
成都空差距与经济发展格局
安邦智库的研究人员指出,作为西南地区发展条件最好、经济基础最好的最大城市,成都目前的快速扩张产生了明显的虹吸效应,对四川省乃至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正因如此,有必要对成都目前的发展思路、模式和手段进行调整,避免重蹈过去一些城市的覆辙。
从空开始,经过几次扩容,成都现辖“11区5市4县”——包括锦江、庆阳、金牛、武侯、成华、龙泉驿、青白江、新都、温江、双流、皮都、简阳、都江堰、彭州等11个区,此外,成都还有三大优质资产:国家级新区——成都天府新区直管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地理位置上看,成都平原总面积为18810平方公里,而成都面积为14335平方公里,占成都平原总面积的76.2%,几乎形成“成都平原属于成都”的格局。
在城市经济上,成都也是骑着山。从2018年地方经济规模来看,成都以15342.8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占四川经济的37.7%,是中国强省的典型代表。排名第二的绵阳市仅拥有2303亿元,仅为成都的15%;四川省有21个城市,成都以外只有绵阳、德阳、宜宾、南充经济超过2000亿元。广元、雅安、巴中、阿坝、甘孜不足1000亿元,其他城市在1000-2000亿元之间。成都的经济由四川省的一个城市主导,对应着民间所说的“四川穷,成都富”。从人均GDP数据来看,攀枝花、成都、德阳是排名前三的城市,分别为9.49万元/人、9.4万元/人、6.25万元/人,排名后三的城市是达州、甘孜、巴中,巴中只有1.94万元/人。
从地方财政来看,成都位居四川省第一。从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来看,成都以1424亿元排名第一,其次是两个白酒城市宜宾和漳州,另外从凉山到达州的7个城市在100亿到147亿之间;其余11个城市财政收入均在100亿以下,最低仅为23.8亿。从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来看,排名前三的是成都、凉山和甘孜,后两者与近年来的扶贫投入有关。从预算收入来看,四川没有一个城市实现预算盈余,都是预算赤字。计算赤字率时,只有成都是29%,其他都在100%以上,最高的甘孜和阿坝分别是13倍和11倍。由此可见,除了成都,四川各个城市的财政压力都是极其巨大的。
关于成都与四川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四川省内也有很多意见。安邦智库的研究团队在四川进行实地调研时,多次听到类似的抱怨。他们认为四川是在集中全省的力量,拿全省最好的资源来发展成都,导致省内地区差距不断扩大。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聚焦成都成为大城市,客观上抑制了四川省其他几个副中心的发展,如宜宾、绵阳等城市。
2
大成都的“虹吸效应”
随着成都持续大规模发展,大成都对四川省其他地区的虹吸效应不断增强。值得注意的是,成都在城市空上也是类似北京的单核城市。虽然城市经济在不断扩张,但“大城市病”也日益突出。以成都的交通为例。目前市内普通商业活动需要一个半小时。有商家说,以前在成都能看到五六个人,现在一天只能看到一个人。这种情况与北京非常相似,显著影响城市的商业活动和消费活动。根据成都安邦研究员的实地观察,虽然成都仍在大力扩张,吸引了不少外来人口,但成都部分核心区域存在消费和商业萧条的局部现象。
事实上,由于高质量的医疗、教育、基础设施等资源高度集中,中国一线城市一直存在巨大的“虹吸效应”。现在,这种效应体现在房价的大幅上涨上。数据显示,北京、上海、深圳二手房综合价格指数同比分别上涨32%、31%、23%。在高房价的压力下,很多人选择在大城市周边地区买房,直接导致二线城市和长三角、珠三角都市圈部分中小城市房价快速上涨,即使调控后其势头也没有得到遏制。比如,苏州、珠海、惠州、中山等长三角、珠三角城市房价同比上涨约30%,让人觉得买不起上海、深圳周边的房子;然而,河北廊坊的房地产价格却因不限购而不降反涨,增速高达61%。另一方面,中国很多二线城市也未能幸免于这种“虹吸蔓延”,甚至比一线城市还要糟糕:厦门同比增长43%,南京同比增长28%,武汉同比增长24%...根据武汉市房管部门的数据,在武汉“1+8”城市群中,只有武汉的人口出现了净流入,达到了200多万人,这个群体起到了支撑作用
一二线城市及周边地区虹吸效应的急剧增加,也导致我国三四线城市中小城市逐渐退出。数据显示,全国房地产销售中,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仅占41%,销售面积不足22%,这与这些地区的人口外流有关。面对中小城市的巨大存量,必须着力化解大城市虹吸效应导致房价飙升的恶性循环:一方面,加快中小城市建设;另一方面,应采取公共服务、产业发展、户籍制度、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统筹规划和区域规划,防止资源在大城市过度集中。本轮房地产调控的背景,恰恰是为了促进一二线城市农民工回流,消化三四线楼市库存,促进中小城镇健康发展,减少大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
虹吸效应不仅存在于中国的大城市,最近美国经纪人协会报道,美国的千禧一代更喜欢发达的二线城市。排名中,奥斯汀、西雅图、华盛顿州、丹佛、明尼阿波利斯、盐湖城、波特兰、罗烈、奥格登和查尔斯顿分别位列前十。德克萨斯州首府奥斯汀排名第一,拥有29.4%的千禧一代人口。一方面,奥斯汀享有“世界音乐之城”的美誉,也是半导体、计算机行业发展迅速的美国“硅山”。另一方面,奥斯汀的住房成本远低于硅谷,因此吸引了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企业。FREESCALE和戴尔的总部都在奥斯汀,其他许多世界知名的互联网科技公司,如IBM、苹果、谷歌、英特尔和思科,都在当地设有分支机构。第二名是西雅图,由于就业增长强劲,房价稳定,吸引了大量的千禧一代,这个人口迁入的比例高达29%。中国的发展轨迹与美国相似。2017年初,武汉启动人才引进政策。此后,全国近60个城市相继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包括落户、租房/购房补贴、生活补贴、创业补贴等,吸引了大量年轻人。2018年,高达40.2%的应届毕业生倾向于在新一线城市工作,而北方、广州、深圳一线城市的就业预期从2014年的48.4%大幅下降至2018年的27.4%。事实上,从2013年到2017年,北京房价上涨了77%,而深圳房价上涨了152%,这让年轻人不知所措。同期杭州房价涨幅不到30%,成都房价相对稳定。
安邦智库的研究团队认为,成都的发展已经走到了现在的路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这是在略显不适的城市规划理论和规划逻辑下的必然结果。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也与城市发展理念密切相关。新拓展的城市规划与旧的城市规划在规划理念、发展思路等诸多方面存在矛盾甚至冲突。值得注意的是,成都正在沿袭北京过去的发展模式。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思路,成都未来可能会遇到北京的情况,面临强制疏散。
三
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
聚焦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难发现,中国大城市的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缓解非核心功能的同时,二线城市也在加快扩张、做大做强的步伐。目前,济南、Xi、合肥、郑州等新一线城市正在加速扩张。以郑州为例,该市计划将中牟、荥阳、新郑撤县设区,最终力争将所有县市改为设区。随着行政区划调整和城市平台的扩大,强二线城市的人口、资源、产业引进正在加速,城市人口和城市规模迅速扩大。数据显示,2017年郑州人口增加15.7万,意味着郑州常住人口连续7年增加15万以上,在二线城市的表现相当亮眼。此外,长沙、重庆和Xi的增量也超过了20万。与强势二线城市快速扩张相对应的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近年来正处于“减肥”过程中,非核心功能加速消解。2017年,北京和上海的常住人口同时减少。
数据显示,2017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比去年底减少2.2万人。同期,上海常住人口2418.33万人,比去年底减少1.37万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分析,中国是一个大国,总人口接近14亿,是美国和日本的很多倍。目前城市人口超过1000万的特大城市只有4个,未来将达到10个以上。这些强二线城市将是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一方面,这些二线城市发展起来之后,可以有效减轻一线城市的压力。另一方面可以在区域内发挥引领作用,促进更多中小城市和区域经济的发展。除了这些强势的二线城市之外,北京、上海、深圳周边的一些三线城市,如廊坊、嘉兴、惠州等,在一线城市“减肥”的过程中也会受益匪浅。随着一线城市非核心功能的缓解,这些三线城市加速承接一线城市的部分功能,形成更具竞争力的都市圈和城市群。
从区域经济来看,成都的发展要考虑如何与四川省的发展相平衡;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成都未来的城市发展需要更加以人为本,关注人的需求。这就需要更多地考虑用POD原则指导城市发展——以行人为导向的城市发展,用POD原则调整和修正城市发展。60年前,美国著名城市规划师简·雅各布斯曾说过:“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一种规划理论和实践可以提高城市的社会活力,而另一种理论和实践则会导致城市的死亡”。2018年,安邦智库首席研究员陈功先生凝聚多年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实际,在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下半场之际,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战略,提出了一套动态系统的行人优先的城际空战略和发展战略,命名为POD理念。
POD理念强调城市发展以人为本。这一理念作为系统解决城市问题的方案,并没有拘泥于交通系统的建设,而是涵盖了城市规划、街道、产业、建筑、环境、文化、消费等诸多方面。POD理念将深刻影响城市规划与空关系、宜居城市与社区、城市转型与修正、城市产业、城市活力重构、城市消费、建筑设计、城市现代性、城市环境、城市文化重定义等诸多领域。应从城市肌理、城市规模、密度等方面进行综合设计,需要整合城市的不同功能。为确保在相对的城市密度下实现人们的生活、社交、休闲、工作等需求,系统打造和建设真正的步行友好型城市公共空,营造高品质、有吸引力的城市环境和服务,最终推动城市回归以人为本。这种系统的理念渗透和介入城市更新的各个环节,改变传统做法,给出创新的思路和解决方案,构建了以人为本的中国城市更新理念。需要强调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是以环境为基础的,这可以看作是城市发展的“环境决定论”,POD原理是改变城市环境。
-结局-
ANBOUND
今年11月,以“POD人与城市”为主题的安邦智库专业论坛将在四川成都举行。届时,来自国内外城市经济和城市规划领域的学者和专业人士,以及地方政府官员将共同探讨人性化城市发展的潜力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