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型 10块馒头形状石鼓 为何被评为中国九大镇国之宝首位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谐共处、共同奋斗中创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铸就了灿烂的文明丰碑,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故宫里有几块石头,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第一古物”,那就是石鼓。也是中国最早的石刻。石鼓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千年沧桑和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
石鼓挖掘
石鼓最早出土于唐代。当时天兴县三洲园出土了十件馒头形花岗岩石刻。它们因鼓形而被称为“石鼓”,上面的字被称为“石鼓文”。唐人根据出土地点将其命名为“陈仓石碣”或“祁阳石鼓”。现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博物馆,其复制品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展出。
这10个石鼓大小不一,高度从50厘米到90厘米不等,直径约60厘米。穹顶是平的,顶部小,底部大,每个重约1吨。它们的形状有点像鼓,所以被称为石鼓。每座石鼓上刻有一首四言律诗,形成10首连贯的诗,描写了王田的狩猎、渔猎,故又称“猎”。
石雕的鼻祖
石鼓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有文字的石雕。因为刻在鼓上的文字珍贵,历代统治者都特别重视。根据鼓上的字,他们被命名为:楚原、石楠、马健、乌水、吴人、吴车、巡面、田车、栾车、鱼雨。康有为称赞其为“中国第一古物”,后人称其为“汉字活化石”。
由于这些石鼓上没有具体的出生日期,古今学者对它们的年代也没有最终定论。但一般认为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遗物。
汉字“祖”
石鼓上的文字是从金文发展到《小篆》,从《大篆》演变到《小篆》的过渡体,但也有说是周宣王的史官所写,故又称“温峤”。石鼓文原文700多字,现在272字。
石鼓出土后,鼓上的奇怪文字引起了当时碑刻家的注意。翻看古籍,找不到类似的文字,这让大家意识到,这是一部在以往的文字研究中缺失和断裂的历史!因此,后人评价石鼓文:“集大印之功,开小印之先”,在文字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石鼓对于研究历史和汉字的演变有着深远的意义。它是汉字发展链条中的重要一环,被专家称为汉字的“始祖”。
书法家的第一法则
石鼓文也被历代书法家视为书法的重要典范,有“书法家第一法则”的美誉。
唐代书法理论家张怀瓘在《书端》一书中对其进行了评价,认为“体象突出,古有异;罗珠玉,飘飘缨群;仓颉的继承人,小篆的祖先;在姓名册上,石鼓的遗迹。”
石鼓文的笔是藏锋的,浑圆浑厚,合促长短,匀称。在书法史上,具有“集大篆之大成,开小篆之先河”的作用。
它对书坛影响最大,尤其是清代,著名篆书家杨沂孙、吴昌硕主要是因为它而形成自己的风格。
最古老的拓片
《石鼓文》主要以拓本出版,唐代就已出版,但一直没有流传下来。后来,北宋天一阁赵家族的拓本,范钦、司明是最古老的。
拓片上刻有462个字符。清代乾隆五十二年,张海燕延昌临摹了这一优秀的拓本,次年撰写了《石鼓文释存》。他越抄越多。不幸的是,这块石头在道光被摧毁了19年。
清嘉庆二年,阮元抄了《天一阁书》。在第一篇《我的车鼓》之前,他用隶书题写了“仪征阮《北宋石鼓文》”,并记录在后记中。
抄完成本后,放在杭州付雪明伦堂学习。阮刻一经问世,影响很大,但“天一阁”却不幸在咸丰十年毁于大火。
圣贤萧鸾
自从被发现以来,石鼓历经了许多沧桑,不是被遗弃就是被隐藏,现在还是消失了。
公元627年的唐朝,在陕西宝鸡岐山北坡发现了石鼓。这个地方曾经是秦的故土。石鼓自从被发现后就被放置在荒野中,很多人前去观看并复制以供延伸。806年,为了保护石鼓,韩愈上书朝廷,请求将石鼓迁至大学,但未被接受。直到814年,郑裕卿被任命为国子监祭酒,他才接受韩愈的建议,将石鼓搬到凤翔文庙,使其不再受风雨侵蚀。然而,石鼓“楚原”在当时消失了,只有九个幸存下来。
五代十国战争期间,凤翔成为战场,石鼓下落不明。宋朝建立后,当权者重视文化,宋仁宗寻求石鼓。好事多磨。一个叫司马芝的官员发现了九个石鼓,只少了丢失的唐代“铡刀”。他根据流传下来的拓片,制作了一个新的“铡刀”来完成它。由于石鼓拓本流传甚广,司马芝很容易上当受骗。
1052年北宋时期,金石学收藏家从泰的拓片中看到了察院拓片,证明此人曾收藏过察院石鼓。然而,当项到达邰的家乡关中时,邰的家人已经在一年前死于瘟疫,所有的房屋和财产都被烧毁,以避免瘟疫的传播。项继续在关中地区考察,在一个屠夫的家里发现了一个石鼓。可惜的是,此时的原石鼓已经是屠夫的磨刀石,上部被削掉,鼓上只剩下四个大字。项后来把汊沅运到了汴梁,交给了朝廷。此时,所有石鼓上只有432个可识别的字符。宋徽宗下令在石鼓字符的槽中添加金,以减缓风化并防止任意延伸。
“靖康之变”后,石鼓被金人运到燕京,但石鼓上的黄金被雕刻出来后遗弃在农村。1300年,元朝的虞姬在一块泥里发现了一个石鼓,放在夫子庙的大成殿外,分为两堵墙。此后,明清时期一直存放在这里。
1936年,石鼓随第四批故宫文物南迁上海,被安放在天主教堂街仁济医院的库房里。三年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石鼓迁至南京。一年后,石鼓又和故宫文物一起被运走了。南下途中,在天津、湖南两次翻车。幸运的是,包裹很紧,石鼓完好无损。抗战时期,石鼓被迫南迁四川峨眉县。解放后,石鼓被运回北京,陈列在故宫博物院。
就像那些无法辨认的文字一样,石鼓破碎的历史和颠沛流离的命运,始终与中华民族所经历的苦难息息相关。石鼓不是冰冷的石头,而是温暖的、精神的、活生生的石头。乱世不见,盛世生。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它是中化文明兴衰的晴雨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