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四院 铁四院 新人向您报到
又是一年迎新季今年7月当“大雨把整个城市翻了个底朝天”的时候,我们迎来了一批新的伙伴他们摩拳擦掌,信心满满鹰隼试翼、风尘吸张我们欢迎他们,并期待着他们的到来作为见面礼发一份不同年龄的新人来四院报到时的最初回忆愿你我进入第四医院的初心永不相忘011953年夏天,陈应先等铁四院第一批大学毕业生从上海乘船抵达汉口。当时没有跨河大桥。他们租了几条船,自己划到了杨园河,提着行李到当时的办公室小洋楼报到。
接待员通知每人去仓库拿一个托盘和两个凳子,把行李搬到五倍子的车库。一群人汗流浃背,铺床欢呼:终于有窝了!
铁四院的第一间单身宿舍——乌北集车库
当时的杨园,就只有江边这几栋小洋楼,此外一直到东湖、青山、武昌市区全是大片农田。大家每天来往于机车库——小洋楼,上班、下班、睡觉,不免感到些单调。1955年五一,第四钢铁学院第四团支部在东湖度过了青年节。团下第一人是陈应先。
不久,新中国展开了大规模的“一五”建设,接踵而来的萧甬、鹰厦等任务降临到年轻的四院,激起了大家的热情。年轻的一代人自觉肩负起四院成长的重任,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工作。当时的困难是现在无法想象的:户外产业扛着行军床,住在祠堂、农舍里,室内产业用床当桌子。计数工具是算盘和对数表。几年后,上海生产了只能加、减、乘、除的手动机械计算机,“丁丁当”不停地响,增添了几分热闹的气氛。1990年,陈应贤与来访的世界银行官员
靠原始落后的手段,在困难的环境下,新生的四院质量良好地完成了“一五”建设任务,为国家建设出了力,为四院壮大垫下了最初几块砖。从这一刻起,陈应先开始了他的“中国勘察设计大师”生涯。02“你是学建筑的,怎么分到设备?是专业不对口吗?”多年以后,已经退休的建筑院建筑工程师熊铁婴仍然记得,当年到四院报到时,同学奇怪地这样问她。后来她意识到设备部有几个专业,就被分配到房建组报到。当时住建部只设置了房屋建筑和暖通专业,没有独立的建筑学专业。那时的铁四院办公大楼,虽说已有了前后大楼,院落已经形成,但临街的前楼还只是1959年建成的砖红色4层办公楼,甚不起眼,以至于当年来报到的大学生根据主观判断,下了公汽后直接走进了马路对面的武船,因为怎么看都觉得那家的门脸都比这边气派。铁四院老办公楼建于1959年
那时的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令人羡慕。实际上,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批”天之骄子“在铁四院的确赶上了好时光。以前的同事设计了20年来铁路沿线最多的房子,甚至几平方米的开关房。而熊他们这批大学生,进医院赶上了大量的铁路建设项目。短短几年时间,她参与了徐连接线、三茂线、南昆线等一批中小型站房的设计,以及铁四院中小学、会所的设计方案,独立完成了一系列大中型站房施工图设计和土建施工。1986年设备部房间供暖的组合
熊铁婴回忆,当时的年轻人们比学习比技术,比谁的设计错误少、图纸漂亮,能被选上参与重大项目被视为一种莫大荣誉。当时办公楼没有电梯,也没有空调节,电脑也不普及。大家还在用画板、丁字尺、铅笔画画。武汉夏天热,冬天又冷又湿,在这样的条件下完成了一批批图纸,送到各个施工现场...031984年,距离奥威尔1984年出版已经过去了35年。这一年,《南方周末》在广州创立,柳传志创立联想,女排姑娘在洛杉矶获得奥运会女排冠军。就在那个激情、浪漫的80年代,130名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齐刷刷来到铁四院,其中,包括代中军在内的10名学生分配到施预科。20世纪80年代,右三四院青年是中国军队的一代
毕业于北京铁路机械学校的代中军至今还清晰记得,1984年7月14日清晨,他们湖北籍的16名同学走出武昌火车站,踏上早已等候的铁四院迎新专车后直奔杨园。用餐、报到、到人事处报到,兴冲冲带着人事订单赶到各自工作单位,并举行篝火晚会欢迎新生...那些温暖和幸福让戴生平第一次感受到单位和组织意味着什么!1985年第四医院的人和建筑
施预科给他们每名新员工配备了师父,代中军等4人成为梁巧珍的徒弟。老师在房建工程预算方面是业内很有名气的专家,调入铁四院前是银行职员,从事预算专业前在房建处从事过设计。据前辈们说,不论做什么工作,她都不会输给别人。令戴惊讶的一件事是,年过50的师傅能熟练地记住整个铁路房建项目的扩建定额,快速准确地编制概算。还有预科的学术氛围。无论你向谁寻求建议,你都会得到热情而不知疲倦的咨询。“那些年,其实我有很多的老师,”代中军说:“我是吃百家技术饭成长起来的。”042006年夏天,从西南交大毕业的欧巍,揣着入职公路处的通知书,登上了开往武汉的列车。迎接他的是武汉的酷热,装好空调的宿舍,和铁四院的第一条山区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公路黄石至通山段施工图设计。2006年入职的新员工跨过毕业墙后合影
欧巍如饥似渴地在项目上学习,从规范运用到软件使用,从稳定性验算到工程量计算,他在为下一个项目做准备,却不知下一个项目已是一年后的事。相比热火朝天的铁路,以及扎稳脚跟的轨道交通,当时的公路市政项目还有些青黄不接。大广施工图设计完成后,公路处暂无在手项目可做,欧巍被派往地路处,到福建省沙县参与向莆铁路勘察。2007年,郴州至宁远高速公路实地勘察
最开始还是有些不适应,但在没有网络、没有超市、没有餐馆的沙县南阳乡,欧巍坚守了下来,直到勘探结束。他觉得,在哪里都能学到有用的东西,无论是坐在计算机前,还是站在钻机旁。2010年参加厦沙高速公路勘察
当年底,公路处中标福建省宁德至武夷山高速公路,从此甩掉了“没项目”的帽子,走上了滚动发展的道路。受惠于项目增多,也得益于在向莆铁路上的锻炼,欧巍很快成长为项目专册。2011年,临湘至岳阳高速公路项目起点合影
他以为自己会就此当一辈子专册,在不同的项目上重复着相似的工作,但时代给了他新的机遇——他被委任为铜鼓县花山隧道工程总承包项目总工。再后来,他还当过项目总体,做过一些投资评估项目……2012年,欧伟勘察铜鼓县华山隧道工程现场
他说,坚守、学习和开拓不仅仅是他的个人品质,也是所有公路人的品质,这一品质成就了铁四院今天在公路市政领域的发展成绩。052011年11月,武汉首届设计双年展铁四院主题日。最后环节是互动提问,观众席中有位在校学生的提问让大家会心一笑:如何才能进入铁四院?调查研究所的胡月当时就在那里。她记得去年的时候,同时来铁四院和几位武术校友办理签约手续。眼前这个提问的大学生,就像一年前的她们,怀揣着对未来无限的好奇与向往。经他一提,胡玥不由回想,自己是“如何进入铁四院”的?最初的渴望,漫长的准备,面试的紧张,等待的焦虑...最终,获得了结果的喜悦。2014年,武夷十大项目组“青年突击队”
“我的初衷,也是带点幼稚和倔强,觉得既然读了全国最好的航测遥感类院校,必定要学为所用,将一身所学,投身到最领先的行业应用中去。”来到第四医院后,胡月发现到处都是校友。母校曾经有一句口号:“世界前三,亚洲第一”,意思是行业里有专业化。因此,一大批校友致力于为四院的蓬勃发展作出贡献。而我自己,也终于奔着这个目标,至此尘埃落定。10年前入职培训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报到的时候,领导和胡玥她们几个新员工见面谈话,说起仅仅是曾经的航察处,每年都要收到上千份的简历,能够最终一路过关斩将,实力和运气可谓缺一不可。一年前的自己,也曾疑问,如何才能进入铁四院,而如今终于能够和理想在现实中牵手,将这一份激情与奋进永远持续下去。062014年,线站院李斌入职的第一年。整理资料、踏勘、线调、提资料单、打图、输横断面、改路、统计数量……在忙碌又充实的工作中,总有两个对他的称呼萦绕耳边——“线路小伙”“李工”。“行仔”是来自家的关怀。四院人有个习惯,把“单位”称为“家”。初来乍到的李斌,经常听到同事们在讨论工作时,话语里出现“在家里……”;外业时,也总能听到前辈说“尽快整理资料,不能把工作积攒带回家做”。他觉得,这是四院人强烈归属感的细节展现。线灵男孩
而他,也有自己的归属感称呼。踏入四院新大楼报到的那天,热情的老同志就送给他一个亲切的名字——“线路小伙”。出外业时,非正式场合,“线路小伙”在某一时段是前辈对他们几个毛孩子的统称。李斌觉得并不是前辈们不记得他们的名字,而是大家都觉得这个称号既贴切又温暖。年轻人是家庭中的孩子,是家庭的新鲜血液,是家庭对希望的寄托。刚加入公司的“巩俐”
“李工”意味着转变和担当。第一次听到“巩俐”是李炳刚报到后外出工作时被调查组工作人员叫的。第一次被这么叫,他还是有些不适,赶紧笑着掩饰自己的尴尬。很快,他习惯了这个术语,理解了其中包含的信任和需求。“李工”,称呼虽然简单,但意味着他不再是学校里的学生,而是转变为了一个职业人。站在一旁欢呼鼓掌不再是自己该做的事,站在远处膜拜四院的日子已经过去。你站的地方是第四医院。你做什么,第四医院就做什么。
“现在,你就是四院人!”李斌这样告诉自己。如果说,“线路小伙”给了他温暖,那么唯有彻底成为“李工”,才能对得起家给的“线路小伙”的称呼。未来已来在第四医院当90后成为新新青年登场当那个拿着保温杯的中年人继续挣扎的时候,当中年人依然阳光当年轻人充满力量时这便是最好的四院原标题:“铁四院,新人向您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