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要闻娱乐军事情感奇闻搞笑社会体育游戏百科

独善其身 上海访谈 王十月:独善其身谁不会 我又不是傻子

2021-11-07 04:16
原创 访谈者 生活周刊 来自专辑上海访谈

王世岳

本名王世孝,湖北荆州人,1972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全委,广东省作协副主席,《作品》杂志社负责人。2000年开始发表小说。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烦躁》《31区》《生物》《没有纪念碑》《足迹收藏家》《如果末日无限》,短篇小说集,散文集《国家秩序》《我们的罪恶》《父子之战》等。

作品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年度中篇小说奖、百花文学奖等。有作品译成英、俄、西、意、日、蒙文。

王童年生活在湖北偏远贫困的农村,后长期漂泊在城市。和其他任何一个离开过家乡的人一样,他对家乡充满了复杂而怀旧的感情,但他没有回到家乡的计划,因为他不知道回去后拿什么去养活家乡。也许正是这种境界造就了他。他不仅是获得鲁迅文学奖的著名作家,也是一位有抱负、多愁善感、有艺术修养的编辑。

他在主持《作品》工作中,为实施“内容经典化,传播大众化”的办刊策略,创立读者评刊团,建立季度年度打赏制度,还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开设了抖音号,传播文学经验,得到大量点赞。

王十月分享了一份他的来回应一些人的不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顽固的统治者,并且相信这个统治者代表着标准和真理。我们用这把尺子来看世界,但不认同这把尺子的人被视为被看事物的问题,却很少有人反思这把尺子。然后是傲慢和偏见。”

本期焦点人物 王十月

青年报记者陈仓李青川

一个

我时常怀疑,那个童年的故乡,

是否真的存在。

青年报:你老家是湖北石首的,你能谈一谈那段岁月吗?高尔基似乎说过,对一个作家而言苦难的童年是最大的财富。你的故乡对你的人生尤其是写作产生过什么重大影响?

王:的确,目前对我的写作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是我的童年经历,另一个是我在城市的流浪经历。童年生活主要塑造了我的性格。我的童年是软弱和病态的,我的性格是瘦弱的,软弱的,敏感的,有同情心的,对弱者有同情心的,这些都是从童年开始的;而总想挑战权威和不合理规则的一面,大多是城市流浪生活培养出来的。

这二者的冲突与矛盾,造就了我作为作家的眼光与立场。而眼光与立场决定了一个作家的文学品质。我写过一批童年记忆中的乡土的小说,我将其称为《烟村故事》,我也写过一系列以当下的乡土为切入点的批判现实主义的作品。对故乡,是有爱有恨又爱又恨交织在一起的。

青年报:你离开家乡几十年了。还有哪些亲戚朋友住在那片土地上?你上次回去是什么时候?这和你记忆中的家乡有什么不同?

王十月:我的亲人都在故乡,今年春节在家,大年三十那天回的广州,我刚走,荆州就封城了。故乡的变化一直在,我记忆中的故乡,早已是一个远去的梦,我甚至时常怀疑,那个童年的故乡,是否真实存在。自然、简单、质朴,却又闭塞而贫穷。现在回到故乡,就是在朋友们的各种接风与聚会中度过,和家人一起吃饭聊天的时间都不多。故乡,我已经看不真切。

青年报:你应该是家乡有名的文化名人。在古代,你绝对应该被视为乡贤,最终会回到家乡。在城市生活了很长时间,对于回到农村或者落叶归根的想法怎么看?

王十月:乡贤落叶归根,是要有能力反哺乡村的,否则,不过是在城里花光了一生最好的资本,然后暮年回到家乡继续去消耗乡村。我不知道我回到故乡,能反哺给故乡什么。因此,我有个小说构思了许久,一直未动笔,也正是因为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透彻。

青年报:你现在是很多文艺工作者在路上定下的目标,这关系到你的才华和为理想不断努力。我认为你能在作品中工作是时代、作家和文学的运气。你有什么特别的故事和经历可以和别人分享吗?

王十月:我是否成为打工者的目标我不清楚,应该不至于。可能是打工者中极少数的文学爱好者会以我为目标吧。我能到《作品》工作,要感谢文坛的前辈吕雷、廖红球,还有中国作协的老师们的帮助。但我这样一个小作家的人生,并不能上升到时代之幸和文学之幸的高度,我很渺小,改变不了什么。至于对我个人的命运而言,是幸还是什么,我也说不清。

我经常怀念当时自由写作的生活。虽然有生存的压力,但也有自由和幸福。我非常怀念那种生活。有时候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当我回头看的时候,我的眼里满是泪水。但是我不能回去。我不能假设我的命运。这就是我的生活。

我想起了许多年前,省作协的前辈们,在帮我解决编制问题,把我调入作协时,十分关爱我的作家陈建功明确表达过反对,他也是因写作从基层调入作协的,我当时很不能理解,现在能理解了,基层生活让写作更接地气。

青年报:《作品》,创刊于1955年,可以说是一份老式的文学期刊。老一辈的编辑留下了许多故事,积累了许多优秀的品质。作为最新负责人,你继承和发展了什么?

王十月:我从今年开始主持《作品》杂志的工作,但我的热情已经消耗得差不多了。这六年来,《作品》实际上是按我的想法在革改的,每一次变化,每一个栏目设置,从封面到选稿,都是我在实际操作,老领导杨克放权,我就放手来做了。但许多的事情,并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好,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有无数你根本无法越过的阻碍。我能做的,是尽我的努力做到最好。

我们的老主编欧阳山、秦牧都是文化大师。接手这份刊物对我来说自然是压力很大的。我没有他们的文学资格。在我们这个时代,文学期刊甚至文学环境都是不同的。我经常告诉编辑,我们办刊的策略是“内容经典化,传播大众化”。

我们做新媒体,做微信公众号,做抖音,做90后推介,都是本着这一策略执行的。编辑要放下身段,不能以作者哪怕是一个文学新人的老师自居,我们就是服务员,是为文学服务的。

所以说继承了什么,就是继承了这种对文学的敬畏;说到发展,文学不需要在老一辈的时代推动。现在,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到严肃的文学期刊,爱上经典文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青年报:“作品”曾经是你投稿的地方,突然变成了你选稿的地方。这个身份的改变给你带来了什么变化?如何看待与自己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你会不会特别心疼每一个作者,每一篇稿件?

王十月:我在2000年就开始做编辑了,那本刊物叫《大鹏湾》。外省的读者可能不熟悉,但在珠三角工作过的打工者,应该许多人知道这份刊物,可以说,这本刊物承载了一代打工者的青春记忆。一份内刊,月发行约十万册。而我的小说处女作,是发表在《大鹏湾》上的。我是写作者,同时做了十六年的编辑,我选稿,会尽量避免自己的喜好,而是以刊物的需要来选择。

有一次,和青年作家马笑泉谈及《作品》杂志时,他说,杂志这些年的变化在文学界是有目共睹的,但《作品》要打上更强的风格烙印。比如《天涯》,无论主编是谁,出版的风格都是连续的。现在《作品》打上了王十月的烙印,如果王十月不做,刊物就变了。我认为马笑泉说的有道理,但不完全合理。

我们刊物,要说特色,就是两个字:包容。《作品》可能是全国文学期刊中主编权力最小的刊物,我们给编辑最大的选稿权,主编从来不会直接命令编辑编发什么稿件。

在杨可约好手稿交给我之前,我觉得不合适。他经常直接拒绝手稿。杨可从不多说什么,他完全尊重我。有人在网上批评杨可法的关系稿件,是因为不了解我们出版的操作流程。我们的编辑、二审和终审是相互制约的。现在我负责这项工作,我遵守规则。发给我的稿件全部直接转给主编,主编说不要,直接退回。

另外,现在郑小琼任二审,我也充分尊重二审的眼光。我做编辑时,所有投到我邮箱的稿件,我都会有回复。我会珍视每一个作者的心血。但我们选稿时,很多的时候,不是在选一篇具体的作品,而是在对一个写作者的未来作出预期。因此我们选发年轻人稿件的比例特别高。

2

我自己写作,作家朋友多,

有无数手稿归还给了朋友。

青年报:根据网络上的有关消息,你原本的身份是一个农民,是一个到处漂泊的打工者,凭借着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2012年被破格录入广东省作协《作品》杂志,并且享受副高待遇,从而端起了“铁饭碗”。你能讲一讲前因后果和心路历程吗?

王:这个消息是假消息。网上有很多关于我的假消息。我在深圳的时候,一家报纸刊登了对我的整版采访,但是记者没有来看我。2008年进入《作品》杂志,2010年获得鲁迅文学奖。2010年我拿到了高正的称号,所以2012年享受副高待遇也不例外。

如果拿职称工资,我早就可以拿正高。但现在我拿行政工资,比拿正高一年少五六万元。至于我近些年的心路,太复杂了,访谈里说不清,我近期发表在《天涯》杂志的一篇散文《我的无物之阵》中写得比较透,感兴趣的可以找来读。

青年报:广东省作协介绍你的时候,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在你的主持下,《作品》焕发出无限生机,成为作家和读者最喜爱的刊物,这与你的系列计划有很大关系。首先想到的是“读者评论组”。你当时的初衷是什么?目标实现了吗?

王十月:说广东作协引进我完全正确,这个要时间来检验,对我有意见的人很多,因为我在办刊时不尽人情,退了太多人的稿。有各种渠道压下来的,也有作协机关同事的。我自己写作,作家朋友多,退朋友的稿,数不胜数。在广东,我招致的非议特别多,但我也无所谓。无欲则刚。

“期刊评估小组”只是我们众多计划中的一个。我们刚刚成立了期刊评估组团委。年龄要求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第一批108人组成了一个小组。主要是为了适应Tik Tok等较新的新媒体。初衷有三,一是丰富文学批评生态,二是扩大杂志影响力,三是让更多人参与文学生产。这个目标基本实现了,有些方面超出了预期。但是,我觉得我特别对不起我的同事,他们以前可能有很多空闲时间。当时杂志不到100页,不需要做这些活动。现在,杂志的厚度增加了一倍多,有很多活动。

编辑们要比之前工作量大了一倍不止,我觉得很对不起他们,于是时不时“被”他们“敲诈”请他们吃顿饭。

青年报:全国很多文学杂志为了吸引优秀稿件,尊重作家的劳动价值,大幅提高稿酬,最高的达到了平均1000字1000元。

但是《作品》似乎走了一条不太一样的路,推出了“季度打赏”“年度打赏”活动,这是想让读者充分参与到作品的评价体系里吗?你们是如何把握这种做法的公平性的?如今实施下来有没有受到怀疑或者需要改进的地方?

王:奖励也是我们的创举。其实奖励的目的是让更多的人了解更多严肃文学和文学刊物。它是一种推广手段,是“经典内容、大众传播”的具体手段之一。

最多的一期,参与投票的人数超过27万人。这样的推广,从留言就能看出效果。许多文学期刊的老读者,因此而重新与我们相遇。至于说到你所谓的“公平性”,可能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

目前大部分的文学期刊都是差异化付费,给一千甚至两千,给八百或者五百。是某笔的主编,我觉得很不错。因为编辑的眼光值得信赖。但是作者和读者都会质疑这种公平性。为什么给他一两千,给我五百?就广东而言,就我们的出版物而言,我们是一种公益。这样做,我们就不能先通过纪律检查。

而我们认为,所有在我们刊物发表的作品,表示我们都是认可的,先给千字500元的基础稿费。余下的,由读者说了算。当然,有人会说,这样会存在拉票,可拉票也是一种宣传啊。当然,我们也一直在改进之中,打赏中也有一些问题,比如会有少数优秀的作品没有上榜,于是去年开始我们增加了编辑部的直赏权限,一期一篇,由编辑部编辑共同投票选出来。所以,我前面说过,我们杂志主编的权力是比较小的。

我们身上有的一点点光环,

不是我们的。

青年报:文学奖应该也是一种激励措施,在广州,《花城》杂志有一个花城文学奖,《广州文艺》有一个都市小说双年奖,他们这两个奖项影响还是不错的。《作品》有没有这方面的设想?由杂志设置的文学奖非常多,你是怎么看待这些奖的?

王:文学期刊获奖自然有利于期刊的品牌建设。目前国内文学期刊的最佳奖项是《小说月报》百花奖和《江南》杂志郁达夫文学奖。《人民文学》现在不允许举办颁奖。我们之前获得过“作品”奖,已经举办了十几届了,但是没有财政的给钱是做不到的。对于公益组织,赞助也是不允许的。

青年报:无论是提高稿酬还是设立奖项,都和政府部门对文化的大力扶持有关。在某种程度上,经济活动越活跃就会对文学产生一些抵触,很简单的一个看法就是看不起作家。

但走在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似乎恰恰相反。它已经成为文学的沃土。根据你的经验,能谈谈广东的文学环境吗?

王十月:广东的写作者,还羡慕上海、江苏、浙江这些地方。我们刊物的稿费标准,与上海的刊物相比也差了很远。

广东的青年作家近年来非常活跃。其实主要是人才流向经济发达的地方,人才基数大,自然会有更多的文学人才。另外,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的生活体验会变得更加国际化,思想自然也会更加国际化。这就是广东文学的优势。

青年报:政府部门的大力资助会不会造成一种惰性?比如在选择作品的时候会不会掺杂人的因素而忽视读者和市场?

王十月:我经营一家杂志。我只能保证我们的杂志尽量少受这些因素的影响。

青年报:你的活动一个接一个,都是接地气的。说实话,近年来文学不景气的原因与远离真正的读者有关。6月份看到新闻说Works与其他机构合作举办全国大学生原创文学大赛。我们想问,你的目的是培养年轻作家还是培养下一代读者?

王十月:我们今天受到文学界认可度最高的那几本文学期刊,声誉几乎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打下来的。今天文坛的中坚力量,当年还是青年时,就是这些刊物的读者和作者。同样水准的作品,我肯定选择发年轻人的。我们既要争取年轻作者,还要争取下一代读者。请注意,我用了“争取”这个词,而不是“培养”。我从来不认为,哪个作者是我们培养出来的,可能这个作者最初的作品都是我们发表的,他的成长,有我们的一臂之力,但我们不能过于高估自己。

作家的成长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如果他不努力,没有天赋,没有人能训练他。作为一个作者,我感谢出版过我作品的刊物,比如对我在大鹏湾出道的接受,对《人民文学》的肯定。感谢所有出版过我作品的刊物。然而,作为编辑,我们强调我们不应该感激作者。编辑和分发作品是我们的工作,所以我们应该这样做。我们拥有的小光环不是我们自己的,而是Works杂志的平台。没有这个平台,我们什么都不是。作者应该感恩,他也应该感恩读者。

4

每个人心里都有

一把顽固的尺子,

这把尺子代表了标准和真理。

青年报:我们谈到学生与文学有关的话题,我突然想起前段时间江苏常州有一名学生写下的作文《〈三打白骨精〉读后感》,学生是从白骨精为达到目的如何伪装自己的角度去写,老师认为要“传递正能量”,提出从孙悟空坚持不懈的精神角度去写。你觉得这是文学与作文的差别吗?

王:作文应该是文学。我在Tik Tok谈作文,很多老师留言。我们的作文教育太应试了。很多老师知道这是不对的,但为了孩子的考试成绩,他们不得不教。所以说,归根结底,作文评价机制有问题。什么样的作文给高分,什么样的作文给低分,是风向标,决定着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写作方向乃至人格修养。

青年报:我们最近又成为了你的忠实粉丝,不过以前也是忠实粉丝,这次就因为你开通了抖音账号,在网上传播自己的写作经验,《作品》杂志也开通了抖音账号。你目前收获了什么?这会不会影响你的正常写作?

王十月:我们的工作是打开杂志。Tik Tok代表了目前最强大的新媒体。不加入,怎么谈“大众化”?我打开Tik Tok的最初动机是杂志应该被打开。作为杂志的负责人,我必须试水,知道如何做一个好的Tik Tok。如果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做,怎么做好杂志号?

这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就像主编如果不懂稿件的优劣,就无法办好刊物一样的啊!我看到有些文学期刊也开了抖音号,我无权置喙,只做我们刊物要做的事。

Tik Tok影响正常写作是自然的,但对办刊有利。一个Tik Tok,从文案、录音、剪辑,到留言回复,真的很费时间。所以,当一个作家打开一个Tik Tok的时候,我是有所保留的,但能不能打开,就看他的写作习惯和时间了。但我的身份是编辑,写作是我的爱好。编辑出版物中的Tik Tok无疑是有益的。

至于说收获,要看你做抖音的初心是什么。抖音数亿用户和创作者,其类型无外乎三种:一是自娱自乐型;二是变现主导型;三是分享付出型。所以作家开抖音,要看你想干什么,如果想当网红割韭菜,那趁早别做这白日梦。如果是自娱自乐,那和平时看电影、打球一样,不过是休闲之一种,有什么好指责的?《作品》杂志社做抖音,属第三种,只是做传播,为作家提供直播,《作品》杂志和编辑没有一分钱的收益,纯付出服务型。

我的《文学干货——王十月》,从它的名字可以看出,是第三种类型,分享贡献型,分享我写作20年和编辑16年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让尽可能多的人能从我这里得到文学滋养。这太好了,不好说,但事实就是如此。要说我得到了什么,无非是粉丝的称赞给了我心理上的满足。

另外,我认为,文学是出于表达的需要,抖音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的表达。很多人不理解,觉得王十月做抖音在哗众取宠,来自文学界同行的什么难听的话都有。独善其身谁不会?我又不是傻子。但世人总是以已之心,度他人之腹。我选择了做抖音,就不在乎这种难听的话。

分享一份我的Tik Tok文案:“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把固执的尺子,并且相信这把尺子代表标准和真理。我们用这把尺子来看世界,但不认同这把尺子的人被视为被看事物的问题,却很少有人反思这把尺子。结果,傲慢和偏见出现了。”我从同龄人那里获得了骄傲和偏见。但却得到了陌生人的肯定和称赞,而天道,失有余补不足,一得一失,是符合天道的。

青年报:新媒体的传播方式给文学带来了挑战,目前出现了这样一种趋势,在发达地区和年轻人中间,读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读电子书的人越来越多。自今年以来,许多作家参与到了网络直播中来,你对这样一种现象有什么看法?这对文学是补偿还是伤害?

王:看纸质书和看电子书本质上没有区别。现在主要看电子书。编剧参与直播也就不足为奇了。认为作家不该这样的人。文学是如何产生的?作家完成作品,完成制作人的任务,再交给出版社和杂志,帮助他们进入传播和销售环节。这个环节必然要符合市场规律。

那些高谈阔论文学不该进抖音的人,自己出了书,不是一样屁颠屁颠明星赶场一样参加各种新书推介会、研讨会、读者见面会吗?为什么利用新媒体,省时省力参与人数还多、效果还好的抖音直播就有问题了?本质上不是一样吗?要说效果,直播占用作家的时间更少而受众更广。

以作家王对周朝军的的直播为例。直播让200人同时在线,总在线人数超过8000人,卖出了100多本书。王的增加了1000多名粉丝,这只用了王两个小时。如果他平时坐飞机去北京参加一个读者见面会,来回要两三天,可能不会有这样的效果。

青年报:新媒体在纯文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微信官方账号,包括现在的直播,但仍然局限于信息传播和宣传。你认为未来的趋势是什么?新媒体会直接推作品吗?《作品》在这方面有没有更大胆或者更超前的计划?

王十月:微信公众号就是内容为王啊。我们的公众号上经常发三到四万字的长文。包括抖音,我见过一个号,每期发一首诗,多的有数十万的赞。我的微信公众号偶尔发一下文学创作谈,也有过万的阅读。至于抖音,《作品》杂志正在装修抖音直播间,我们愿意为在作家和读者间搭建桥梁而努力。

青年报:现在第二代文学很普遍。你女儿继承了你的写作天赋吗?突然想起在你的朋友圈看到你女儿的画。她似乎是一个很好的画家。我们很想听听一个父亲对女儿的看法。

王十月:我女儿不写作。我也对女儿说,这辈子,两个职业你最好别选,一是作家,二是公务员。当然,她选择什么职业,是她的自由。我女儿从小爱画画,高中考上了中央美院附中,保送上了中央美院,现在读大三。

她热爱绘画,有天赋。高中时,学生利用周末和寒暑假在工作室补课。工作室老师一节课花了三四百元。她去画室上了几节课,老师说你以后来学习不用交钱。几年后,你存了很多钱。在任何父亲眼里,女儿都是完美的。美丽、简单、善良、艺术。

如果说有什么让我担心的,就是这一代孩子一直待在象牙塔里,心里只有艺术,社会生活经验是一张白纸,将来步入社会才是严峻的考验,但那是她的人生,成功也好,挫折也好,都要她自己去体验。一个艺术家,只有在挫折中磨砺过,才会真正成熟。

作者:青年报记者陈仓李青川

原标题:《上海访谈 | 王十月:独善其身谁不会?我又不是傻子》

相关阅读
咖啡之翼尹峰个人资料 尹峰简历及创业经历
咖啡之翼创始人尹峰女士,以她“敏锐的商业眼光、执着的创业精神、独到的经营管理才能和人格魅力”,把咖啡之翼一步一步打造成在长沙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西餐文化品牌。那么,这个成功的女强人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呢?一起来看吧!咖啡之翼创始人尹峰女士,以她“敏锐的商业眼光、执着的创业精神、独到的经营管理才能和人格魅力”,把咖啡之翼一步一步打造成在长沙颇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西餐文化品牌。那么,这个成功的女强人又有着23在看 07-07
马赛汪子琦 汪子琦和马赛是什么关系 图揭汪子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
日前,tvb女星马赛一段视频在网络流出引发一片热议,而曾与马赛传过同性恋情绯闻女制片人汪子琦也受到网友关注,随后汪子琦个人资料、汪子琦接家庭背景等相关信息也遭到网友热搜,据悉,汪子琦曾自曝隐私不好啊网友疑问汪子琦与马赛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新一网小编来为大家一一揭秘。汪子琦和马赛是什么关系 图揭汪子琦个人资料家庭背景据了解,汪子琦为内地知名经纪人,现任汪子琦工作室总裁,影视制片人。汪子琦曾与tvb15在看 07-07
唐嫣霍建华曝恋情 两人关系亲密照曝光
近日,有媒体爆料,称被称为“中国好闺蜜”的杨幂与唐嫣在微博中互动,疑似唐嫣霍建华曝恋情。都知道在唐嫣与邱泽恋情未公开时,也是好闺蜜杨幂在微博中爆出两人相恋消息,难道这次也是“故伎重演”,在催促霍建华公开恋情据悉,近期杨幂主演的电影《小时代2》正在热映,杨幂在七夕当天不忘为自己的电影宣传道:“七夕,就应该去看小时代啊 ”随后好友唐嫣立刻与杨幂互动称:“朋友,那过了七夕,还能看吗 ”随后,杨幂话里有话17在看 07-07
吴昕杜海涛登记结婚 吴昕杜海涛结婚了吗
吴昕杜海涛登记结婚了?湖南台主持人结婚了?我觉得不可能,但是吴昕杜海涛登记结婚是有证据的,俩人婚纱照多么美丽。吴昕杜海涛登记结婚是什么时候的事情?为什么结婚要偷偷摸摸的?吴昕杜海涛登记结婚 吴昕杜海涛结婚了吗在杜海涛下跪权志龙事件后。12月4日,有知名博主在微博爆料称吴昕与杜海涛终于修成正果,两人已经领证结婚并且拍摄了甜蜜浪漫的结婚照,尽管该条微博被秒删,但网友还是将其截下来,力证两人已经登记结婚22在看 07-07
陈展鹏女友是谁 揭其个人资料及同居女友
据香港媒体报道,陈展鹏近日凭借TVB剧集《叛逃》人气急升,连带感情生活也被翻旧帐,陈展鹏女友是谁?事实上,陈展鹏历年来绯闻不多,只知他 08年认识亚姐冠军姚佳雯后,两人便拍拖兼同居。陈展鹏女友是谁姚佳雯-姚佳雯,曾于瑞士及新加坡留学。是一名硕士学生。2008年参选2008亚洲小姐竞选,夺得完美体态大奖,并以137,610票当选冠军。正值上位的陈展鹏,深知无线规则,故刻意将恋情低调处理。早前他接受本22在看 07-07

热文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