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中南海 核载70年 直通中南海的电话机 每一次通话都影响着中国核动力事业
在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国核动力科技馆里有一处专区,用来陈列中国核动力事业发展过程中有标志性意义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范围很广,从核工业创业者的生活用品、用过的文具,乃至当年获得的锦旗等无所不包。在丰富的收藏中,一大一小两部电话脱颖而出。一个是巨大的军用加密电话,电话的控制面板上排列着许多按键,寓意着电话的极端重要性和通话内容的高灵敏度。这个电话连接着核潜艇陆上模型反应堆的主控室和各个操作室,充当着连接大脑和四肢的神经系统。一个是便携式电话,体积小,使用频率低,但每一个电话都直接打到中央政府高层,每一个电话都是影响中国核电行业的关键决策。这两部电话机当年就被分别装在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主控室以及相邻的房间,是印证中国核动力创业时期那段峥嵘岁月的珍贵实物。一个专线直通中南海1968年的一天,在位于西南深山的909基地的中国核潜艇陆上模型反应堆建设现场,负责该项目的两位副总工程师和赵眉头紧锁,心中焦急万分。1965年8月召开的中央特委第11次、第13次专题会议,明确要求1970年底建成核潜艇陆上模型反应堆。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从1966年土木工程开工至今,两年过去了,和赵面临着一个瘫痪的工地。当时在模型反应堆主厂房的基础设施上挖了一个不到1000立方米的大坑。施工物流得不到保障,路况更差,进场车辆更少。高度的使命感让彭士禄和赵仁恺决定必须结束这种混乱无序的状态。他俩和时任所长的周圣洋一同找到当时二机部派到施工现场担任现场指挥长的何谦,通过何谦向二机部反映了基地建设的客观情况。二机部接到汇报后及时向国防科委“核潜艇工程协调办公室”通报了情况。909基地的现状得到了中央军委和国防科委的高度重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近4000个核潜艇设备和仪器的生产工厂被关闭和瘫痪。1967年8月30日,病重的聂荣臻元帅听到这一消息,发出了在核潜艇工程研制史上震惊中国的《特别公函》。几乎一夜之间,在整个核潜艇项目的每个基地和生产厂,人们争相告状,自觉复工复产,几近瘫痪的国防工业得以复兴。近一年后的1968年7月18日,当毛泽东主席从周恩来总理那里得知陆上模型反应堆生产现场处于瘫痪状态时,他果断地向成都军区发出了中央军委和中央文革的电报,命令成都军区派出一个教师干部和一个工程营帮助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就是著名的“718指令”。成都军区立即执行指令,为提前完成陆上模型反应堆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各项工作逐渐进入正轨和关键期,九〇九基地与外界的通讯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对此,何谦向九〇九基地军管会主任王汉亭反映了这个情况。王汉亭专门向成都军区打了报告。成都军区随即派出专门的通讯部队于1970年4月架设了这部直通中南海的专线电话。这直接体现了党中央对陆上模式堆工程建设的高度重视。二电话机旁的那把藤椅据当年在现场工作的老同志介绍,陆上模式充满动力实验的主控室在306室,里面放满了各种控制设备和操作平台,还有一排供工作人员使用的椅子。考虑到主控室的关键作用,指挥部决定在306门外安装专门的门卫,只有持有特殊通行证的技术人员和干部职工才能进入。而到中南海的直拨电话是在306房间旁边的307房间。事实上,307房间原来为物理控制设计人员放置测量工具的地方。该房间很小,只能容下两三人。后来,为了放置电话机,室内特意又添置了一张小办公桌。因此,除了测量工具再加上两部电话机电话机,307显得很拥挤。在狭窄的307房间里,保密电话旁边,放着一把柳条椅。这是七堆领导小组给只有一个肾的李一川放的。每个人都非常关心这个绝望的三郎太,他已经在主控制室呆了两个多月了。他是以单机操作著称的控制专家,后担任中控室副主任。1970年初主控室进入安装阶段后,李一川在现场住吃,每顿饭都是别人送到主控室。令人肃然起敬的是,李宜传在反应堆安装前因病已切除了一个肾,大家怕他身体吃不消,劝他不要和大家一样坚持,多注意休息。但李宜传不仅没有离开,还干脆把被子搬到控制值班室。当李宜传需要休息时,就从306来到隔壁307,坐在藤椅上挨着电话机和衣而睡。他就这样坚持在现场办公,直至第一代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成功达到满功率。后来,李宜传又拖着病残之躯再次请战,奔赴核潜艇试验第一线,终因劳累过度牺牲在试验现场的工作岗位上。李宜传的遗体也被安葬在核潜艇试验基地附近,与他毕生钟爱的核动力事业默默相伴。三周总理的嘱托直达现场1970年初,909基地为模型反应堆成立了启动运行小组。只有陆上模型反应堆能够成功启动,才能显示出之前所有工作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全面的考验。中国大陆首次实现核能发电的辉煌时刻即将到来。7月16日晚,正当启堆动员会达成一致意见,决定于17日凌晨2时启堆之时,电话铃骤然响起。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罗舜初将军打来电话,说:“周总理刚才来电话……有什么消息要随时报告,确定启堆时间后,须马上报告总理。启堆后,必须保证电话线路的畅通,此事已通知电话局和成都军区。”罗舜初得悉3个小时后就要启堆的消息后,说:“我马上向周总理汇报。”时间一分分过去,大家都屏住了呼吸等待北京的消息。突然,电话铃又急促地响起,现场指挥彭士禄立即拿起了电话。罗舜初在电话中说:“周总理知道启堆消息后指示不要急、要仔细做工作……”7月17日凌晨2: 00,模型堆电厂按计划热态启动。一则新闻报道直奔中南海,模型反应堆的动力装置开始了加电试验,试验拉开了序幕。小小的中央专用电话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这将见证中国核工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节点。经过20多小时的紧张操作,反应堆控制棒指示仪上显示:物理、热工等均正常。但堆顶观察测量却送来“堆顶物理测量管与堆顶部件焊接处有渗漏”的信息。“立即降温降压!”彭士禄对值班长下达了停堆的命令。随后,彭士禄沉重地走到电话机前,向罗舜初作了情况汇报。7月23日早上6点,经过反复检查和3次泄漏试压,反应堆再次具备了加电条件。经国防科委批准,罗舜初将军电话告知现场:周总理在电话前等了10多个小时,询问反应堆紧急抢修情况,并指示下一阶段试验“加强现场检查。越是测试阶段,就必须全力以赴,一丝不苟,才能达到要求,获得所有数据”。又经过1个多月的艰苦调试后,8月30日下午,306房间里的气氛非常严肃紧张。房间里当时挤着十多位军管会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18时20分,设计人员徐炎初和另一名技术人员高锦昌两人改自动调压阀为手动,两人同时在主机两侧用双手提起阀闸,仅仅几分钟后,主机已达到满功率运行状态。当时,黄负责计算力量值,坐在他对面静静等待计算结果。经过三次缜密的计算,黄向报告:“满电已至,尚有一点超出!”彭士禄笑着站了起来。他二话没说,转身向307室走去,向周总理报告检测结果。许多领导人跟着彭士禄走出房间。在全力冲刺期间,总部专线电话与总理办公室电话保持畅通。1970年8月30日18时30分,陆上模式堆第一次实现满功率运行。消息传出后,现场内外一片欢呼雀跃,掌声雷动,鞭炮齐鸣,有人高兴地跳起来,很多人流下了眼泪。这一时刻将永载中国核动力事业的史册。随着中国核电工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飞速进步,这两款电话早已退役。如今,作为中国核电科技馆的珍贵藏品,它们静静地躺在橱窗里,向每一位参观者讲述着中国核电事业创业时期的史诗故事。作者:郑可 郭勇摄影:李小菊杨毅责编:刘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