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宏图 三湘巨变起宏图
三湘做了很大的改变,做了很大的规划
-经济建设之旅
5月19日,2021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上,塔吊林立。展会吸引了1450家中外工程机械企业参展,展出展品近万种。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严鹏博摄
3月30日,智慧轨道列车驶入泰山广场站。同日,株洲智能轨道交通系统启动试运行。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严鹏博摄
▲磁悬浮列车经过长沙黄花国际机场。长沙磁浮快线是我国第一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浮商业运营示范线,也是世界上最长的中低速磁浮运营线路。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严鹏博摄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记者李玮峰孟玉燕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也是最客观的见证人。
站在“两百年”的历史交汇点,我们可以看到三湘大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湖南实现了从贫困落后到全面小康、从浪费到繁荣、从内陆封闭到创新开放的历史性跨越。
100年来,湖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艰苦奋斗,克服困难,团结奋进,世代相传,绘就了山河巨变的壮丽画卷,谱写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壮丽篇章,开启了建设现代化新湖南的新征程。
锚定新坐标—
牢记总书记嘱托奋进新征程
2021年6月18日,一列崭新的列车从伟人故里韶山出发,驶向革命圣地井冈山。中国第一条红色旅游铁路——韶山至井冈山红色专列正式开通运营。
红色专列穿越空时,画出一条美丽的轨迹,承载着百年初心。
湖南是红色热土,党中央一直关心湖南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湖南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访问湖南,为湖南发展描绘蓝图。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了“东部沿海与中西部结合部、长江开放型经济带和沿海开放型经济带”的战略定位,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一带一部”的全新定位,重构了湖南发展的新坐标。
五年前的春天,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湖南代表团参加审议,为湖南工作指点迷津。“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岳阳洞庭湖,叮嘱湖南“护一江碧水”,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湖南,勉励湖南着力打造“三个高地”,践行“四新”使命。
感情深似海,希望高似山。
“一带一部”“三个努力”“精准扶贫”“护一江碧水”“三高四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是湖南发展的战略先导。
坐标清晰,带路。
基于“一带一路”
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湘中有“左右”:北接长江经济带,东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南接粤港澳大湾区,西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紧密合作,西接西南陆海新通道。
依托“一带一部”区位优势,湖南从腹地跃升至开放前沿:国际经贸“朋友圈”扩展至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启航,中非经贸博览会、世界计算机大会永久落户湖南...
坚持“三个努力”-
湖南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举措,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民生工程”,着力以精细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幅度优化经济结构,打出了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以铁腕和向内的刀刃,“三比一、一降一补”成效显著。全省加快“换笼换鸟”,落后产能基本清理。紧跟产业结构新变化,“工业项目建设年”持续开展,新兴优势产业链持续拓展壮大。
保护一个湖泊和流入长江的清水——
牢固树立“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展现生态文明建设新成果。以“一湖四水”为主战场,强化重点区域环境整治,植入绿色发展优势,动人的“绿色交响曲”在三湘大地奏响。
争创“三高四新”-
湖南明确了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打造全国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做好“八大工程”;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实施“七大计划”;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实施“九大行动”。
牢记嘱托,湖南面向中部、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用“湖南的答案”回应“时代的问题”。
数据是最好的注脚。1952年,湖南的GDP只有27.81亿元;1978年这个数字上升到147亿元;1993年跨过了千亿元的台阶;2008年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
1万亿元,这是湖南奋斗了几十年的里程碑式的经济规模。
2008年以来,湖南GDP每四年就达到一万亿台阶,实现了连续三次“升级跃升”。2020年,即使受疫情影响,湖南GDP也突破4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一。
今年五一假期刚过,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许,省委副书记、省长毛伟明,带领湖南党政代表团一路向东奔赴江西、上海、江苏等地学习。
随着全省大力实施“三高四新”战略,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选择在江西、上海、江苏学习背后有着特殊的考量。从党的光辉历程中汲取精神力量,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为湖南“三高四新”战略聚能。
培养新优势-
立足发展优势,向制造业强省迈进
“谁来养活中国”?这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发出的“世界问题”。
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已经成为解决全球粮食短缺问题的“中国方案”。在“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带领下,不断创造杂交水稻超高产攻关新纪录。如今,“东方魔稻”在全球40多个国家种植面积超过800万公顷。
“历史上的湖湘之地,遍地都是金银,让人骄傲和光荣。新中国成立以来,湖南肩负着“喂猪保天下”的重任。
你怎么能想到传统农业大省也能实现制造业的腾飞,创造大国,创造世界奇迹?
今年5月,32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6家世界500强企业携各自引以为傲的作品齐聚长沙,参加“工程机械大宴”。为“湖南制造”代言的中联重科、三一重工、何山智能,在“国际军团”面前大放异彩,为“工程机械之都”写下有力注脚。
2019年金秋十月。在中国国际轨道交通及装备制造业博览会上,CRRC诸暨、铁建重工等企业生动诠释了世界轨道交通制造领域“世界关注德国,中国看湖南”的荣耀。
谁能想到奇迹的起点是无处不在的萧条。
时间回到1949年。
1949年8月6日,湖南和平解放后的第一天,湘粤汉铁路株洲通用机械厂成为解放军进驻并接管的湖南第一家正式企业。从这座几近荒芜的厂房里,传出了湖南现代工业的第一声轰鸣。中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完成了从“万国火车头”到“国家名片”的跨越,刷新了“湖南制造”在世界制造业领域的新坐标。
“把湖南建设成为工业大省”,毛主席语重心长地要求家乡人民。
机械、冶金、电力、煤炭、纺织...工业建设如火如荼。到1978年,全省现代工业逐步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曲折到稳定发展。
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湖南持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新型工业化成为第一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湖南吹响“建设制造强省”的号角,坚持创新驱动,以产业链思维打造产业集群,着力构建新型产业体系。3个万亿级产业、130亿级产业,撑起了湖南经济的脊梁,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40%。
世界第一辆智能轨道列车,世界第一台5G遥控挖掘机,国内最大的盾构机...湖南制造业频频聚焦世界瞩目;工程机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航空空动力等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基本形成;湖南正在向中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高地迈进。
培育新动能-
新兴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未来发展可期
“智能车,智能路!”长沙315线的智能公交有车路协同技术的“加持”,可以与红绿灯等大数据交互,如载客量。在湘江新区,自驾出租车正骑着市民体验无人驾驶的乐趣。
跑进自动驾驶时代!长沙打造了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随着世界经济不断变化,湖南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岳麓峰会如期而至。8年来,一个又一个高峰,“冬天的乌镇,春天的岳麓”成为互联网行业的经典,湖南互联网产业稳步迈向新高。
把握数字经济新机遇,我省工业互联网已走在全国前列;瞄准智能制造这一前沿领域,大数据、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创新产业正在快速移动;超级计算机等创新成果在国家战略科技实力中发挥重要作用;功率半导体加速从“跟跑”到“跟跑”国际巨头的大跃进。
2020年湖南数字经济总量达到1.15万亿元,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创新是不断进步的旋律,梦想更上一层楼。
湖南把发展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把培养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增强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紧密结合起来,谋划、创造、推进、实施了更多“含金量”高、“新内容”多的项目。具有新兴优势的产业链有20条,连接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人才链,“智创之花”灿烂绽放。
推进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等创新高地建设。自主可控计算机、信息安全、生态绿色食品、生物医药、先进储能材料、动力电池、新型合金等。已经迎头赶上,成为中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享受新生活-
铺就温馨底色,向着小康路奋进
夏天来了,湘西的山水清凉。
从吉首市矮寨景区到花垣县十八洞景区,旅游公交线路穿越山川,描绘乡村振兴新景观。这条6月20日开通的专线吸引了游客。
精准扶贫,风吹十八洞。
近年来,湖南坚持“要有发起的地方”。全省682万农村建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92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1个贫困县全部解封。英雄的三湘人民把贫困的帽子扔进了太平洋。
摆脱贫困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省上下顺势而为,梦想小康。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现代化新湖南,一步一个脚印,步履坚实。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目前,炎陵黄桃、花垣猕猴桃、隆回金银花...在三乡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在600多万亩的产业扶贫基地里,农产品“英姿飒爽”,贫困户希望致富。
人们诗意地生活在城市里。
每个工作日,家住湘潭的陆离都是那么轻松地跨市上班:7点38分,他从长株潭城际铁路湘潭坂塘站上车。8时10分,市域铁路准时到达长沙市香溪路站;骑上共享摩托车,10多分钟后,走进工作单位大门。
飞驰的火车拉近了城市和人之间的距离。湖南铁路运营里程由1949年的950公里增加到5630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近2000公里,基本形成省内两小时高铁经济圈。
全省高速公路里程近7000公里,“县县通高速”已全面实现,14个市州即将全部通高速铁路。
1949年,城镇家庭人均现金收入不足1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44元。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1698元和16585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遍的民生福利。2020年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空达到91.7%,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到93.3%,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59.96%。
在三湘大地上,演奏着一首壮丽的一心协奏曲。各项民生事业迈上新台阶,民生保障力度越来越大。一幅充满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民生画卷徐徐展开,全面小康社会时代的大捷激荡飘扬。
春秋有什么不寻常的?新的旅程从今天开始。跟随习近平总书记为湖南描绘的宏伟蓝图,三湘儿女锚定星辰大海,建设现代新湖南,重整衣装,重新出发,奋力谱写现代新湖南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