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锡友 跌落的中国第一机床:曾碾压德日企业 世界第一 现负债700多亿
“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沈阳机床走到这个阶段是我们的主动选择。两年后,我们会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9年前,沈阳机床以27.83亿美元的销售业绩夺冠,成为机床行业耀眼的明珠,世界第一。
关锡友陪伴沈阳机床走过“黑暗十年”,用自己的努力开创了属于沈阳机床的时代,粉碎了原本世界领先的德日企业。这位堂吉诃德式的企业家,在昙花一现之后,走进了孤独的深渊。
提高技术回馈祖国
对于关锡友来说,改变自己的创业理念其实来自于一年级的女儿。90年代学校制度僵化垄断,女儿所在的学校提供牛奶。只要学生买了牛奶,就能得到代表荣誉的小红花。
为了得到所谓的荣誉,小女儿偷了她200块钱买牛奶,得知这个原因的关锡友很生气。在一生的创业选择中,关锡友试图打破固有现象的束缚,冒险撼动严格的等级制度,赢得一个充满可能的未来。
1988年7月,关锡友从同济大学机械制造专业毕业。24岁时,他没有依靠自己的高学历成为当时人人羡慕的办公室白领。相反,他进入中街友谊厂,凭借在校期间积累的专业知识,成为一线技术工人。
关锡友在一线工作了五年。由于工作稳定,业绩优秀,1993年,他和9名同事被派往日本,接受大型龙门五轴加工中心的机床技术。这项技术在中国还没有掌握。如果他学成归来,将在航空航天空、国防工业等领域发挥关键枢纽作用。
90年代日本与中国的消费水平差距惊人。关锡友明白,造成这种巨大差距的根本原因在于中日经济发展的差距,其中技术是最重要的因素。在日本留学期间,关锡友刻苦钻研技术,回国后只为养活祖国。
努力是有回报的。经过多年的历练,关锡友带着先进的眼光和娴熟的技术回国,以独特的洞察力发现了国内技术的缺陷。在他的建议下,工厂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了。
在出色的表现下,关锡友从一线工人干了不到十年的车间主任、厂长。2002年,38岁的关锡友出任沈阳机床总经理。人们相信关锡友能够带领沈阳机床走向辉煌,但他并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
大胆而坚决地改革
沈阳机床,中国第一台机床的发源地,代表着国家的技术水平。它原本是沈阳机床的龙头企业,却在前任领导的带领下陷入了停滞不前的境地。
1993年至2002年期间,在职雇员人数减少了一半,只有大约1万人。公司只招有经验的工人,所以大学生等新生被拒之门外。在此期间,沈阳的工业无疑是古老的。
关锡友接手沈阳机床时,正巧赶上时代潮流。21世纪初,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政策支持,满足市场需求。沈阳机床作为“中国机床的长子”,很快就焕发了勃勃生机。然而,随着市场的开放,员工被困在“老式”的刻板印象中,缺乏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关锡友也是工人,他明白原来的公司制度很难激励员工。因此,他对公司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通过改善奖励条件,增加奖金数量,并频繁增加项目考核。更重要的是,他雇佣了一大批“纯粹、激情、无限可能”的年轻人,关锡友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不受体制束缚的东西。
风光背后,关锡友敏锐地意识到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技术。20世纪90年代,沈阳机床花费数亿元从意大利和美国进口技术,但由于缺乏核心技术,这些合作失败了。
没有高精度的技术,所有的合作都是与狼共舞。当时,关锡友意识到软件不能合资。
像流星一样闪耀。
沈阳机床取得一定成绩后,他开始积极组建团队,打造全新的数控系统。2007年,团队正式开启了漫长的自主研发之路。
有了团队,他们有了目标,却无法避免缺钱的问题。一边是梦想的曙光,一边是资金链的断裂。关锡友咬紧牙关,向商业银行借款,投入约50亿元用于技术研发。
巨大的投资带来了巨大的回报。九年前,智能运动控制系统成功问世。毫不夸张地说,沈阳机床代表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最高水平,“中国第一机床”的名号实至名归。
曾经以德国、日本为标杆的沈阳机床,其核心技术一度走在世界前列。关锡友本人也被评选为中国年度经济人物。在颁奖典礼上,他说:“我终于可以在行业中挺起我们的脊梁了。”
八年前,i5数控系统研发成功。关锡友认为,这种完全自主可控的技术会带来营销方式的改变。面对《财经》记者的采访,关锡友显得格外自信:“i5想改变世界的生产方式。”
这一次,关锡友的野心下降了空。
他的团队非常不成熟,对市场的把握和对公司情况的判断都不准确。甚至沈阳机床内部也有负面声音。i5模式采用的租赁模式造成了贷款难还的困境,完全不如普通机床的稳定性。此外,巨额贷款的债务压力也随之而来。沈阳机床总资产185.89亿元,但负债高达789.36亿元。曾经辉煌的沈阳机床,以跌落的状态跌落神坛。
面对外界,关锡友只承认了自己的一个错误,那就是“用短期商业银行贷款做长期R&D投资”。至于i5的对错,他平静地对媒体说:“我们的行业,不变,等死;改变然后死去。我宁愿站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