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费留学 建党百年|专访北大自费留学第一人:出去的目地就是为了回来
1978年,邓小平发表了关于扩大留学人数的重要讲话,说“要送几千人,而不是十几八个人”,于是留学工作就兴起了。1981年,国务院批准教育部、外交部等七部门《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请示》和《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正式确认“自费出国留学人员是中国留学人员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982年,文海赴美留学,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个自费到北京大学留学的人。1995年,他回到祖国,成为第一批放弃国外任期回到中国的经济学家之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现任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院长。
当时自费留学的学生在美国有哪些难忘的经历,为什么放弃国外高薪工作回国?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北青驻京首席记者对文海进行了专访。
北青报:为什么选择自费出国留学?你为什么选择美国?
文海:文革后恢复高考,我考上了北京大学经济系。当时北京大学经济系也和美国有一些交流,包括一些来自美国的留学生和老师,还有很多中国留学生被派往美国留学。如果我们想建设好一个国家,我们有必要向世界各地的其他国家学习。
美国是发达国家和世界强国,拥有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高等教育体系。而且从专业角度来看,很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都是美国学者。所以在当时的美国学习经济学是很自然的选择。
至于为什么选择自费?因为当时国家资金有限,公立学校的机会很少,我就想到自费出国留学,以达到留学的目的。
北青报:申请学校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文海:有很多挑战。从大三开始,我就一直在为出国做准备。因为与外界隔绝多年,北大图书馆当时基本没有国外学校的资料,所以我去北京图书馆查询。其实那里的资料有点旧,但我还是能找到很多年前美国一些大学的招生简章,简章上的地址是正确的。我根据这些地址给美国寄信。因为我们是春季77级毕业,大部分学校都要求秋季入学。然而高三那年,我收到了加州长滩州立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毕业就离开了,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个自费出国的北大人。
△1982年初,文海首次抵达美国
北青报:你在美国留学后遇到过什么挑战吗?
文海:那时候,第一个挑战是语言。其实申请学校也有托福成绩,但是当时国内没有托福考试,所以我用的是我的大学英语成绩。申请学校不知道我的大学英语成绩代表什么英语水平。我们这一代人上中学的时候,文化大革命开始了。没有完成学业,他们的英语水平几乎为零。大学开始从ABCD学英语,学了两年最多用非常简单的句型。你可以想象用英语去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生院的挑战。我必须用录音机记录课堂内容,课后反复听。
第二个挑战是专业性。我的专业是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而我在美国学的西方经济学基本上是不同的理论体系。另外,西方经济学对数学的要求很高,但我们当时在经济学中没有学习数学。因为历史原因,我上大学之前初中连书都没读完,所以数学基础也很差。
当然,也有生活和经济上的挑战。上世纪80年代,有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详细生动地描述了当时自费出国留学面临的挑战。刚到美国时,我的英语还不够好,当不了助教,只好在餐馆和图书馆工作。大多数时候,我需要在一个暑假里同时做四份工作。
北青报:出国后,你看到的美国和之前印象深刻的美国有什么不同?
文海:我当时出国的感觉可能和现在很多同学不一样。当时中美分歧很大,中国对美国了解不多。去了之后,真的感受到了美国发达程度的冲击。
然而,当我出国留学时,我已经30岁了。我去了中国的老家,在北京大学完成了本科教育,学的是经济学。我已经有了成熟的世界观。如果再看美国,我会更客观,不会单纯看一些表面现象。我能看到它的优势在哪里,理解它为什么能成为发达国家,也能看到它的问题。
和公办学生相比,我还是有两个收获。首先是对美国社会的理解。我在洛杉矶市区工作过,每天都能看到美国社会最真实的情况。第二,我提高了寻找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美国自费留学的一些经历,对我回国在北京大学共同创办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中国经济学年会,在深圳成立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都很有帮助。
△20世纪80年代中期,文海在美国
北青报:您在长滩加州州立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后,还在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并获得美国福特刘易斯学院商学院终身教职。1995年,你选择放弃任期回国。你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个选择?
文海:很多人问过我这个问题。目前大部分留学生回国是因为觉得国内有更好的机会,但当时并不是这样。尤其是在美国获得终身教职不容易,获得终身教职后回国的人很少。然而,当初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个人发展,更是为了在国外生活。而是希望学习一些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政策,了解他们的历史和发展历程,回来帮助祖国更好的发展。我们出去的目的是为了将来回来。
至于为什么选择90年代初回来,是因为一直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机会。
1992年春,邓小平视察南方时提出:“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改革步伐。”199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党的十四大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系统化、具体化,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当时我觉得中国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既学过马克思主义,又学过西方经济学,对中国社会和市场经济都很熟悉,回来一定有用。因此,回国在当时成为一种自然的选择。
北青报:回国后,你放弃了一些政治机会,选择返校任教,进行学术研究。为什么呢?
文海:一方面,这取决于当时社会缺少什么。我们在政治上不缺人,但当时我们缺少训练有素的经济学家,尤其是在教育和科学研究方面。另一方面,这与一个人的性格和兴趣有关。
回国后,我在北京大学教本科生。我讲的知识点比较新,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他们很受我同学的欢迎。也有了成就感,更愿意在高校从事教育科研工作。
北青报:从你的个人经历来看,你是最早下乡的知青之一,是高考后复读的第一所北京大学,是最早自费出国的留学生之一,也是几个放弃国外任期回国的经济学家之一。我感觉你一直站在这个时代的最前沿。如何看待个人机遇与国家发展的关系?
文海:我们上小学的时候,向雷锋和英雄学习。当时的教育让我一直希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这个理想也是我入党时的初心。
当时他是一个热血青年,但现在他是一个始终愿意为国家发展做贡献的充满激情的学者。之所以能走在时代前列,首先是需要理想和知识,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发展不谋而合。更重要的是,我想感谢我们国家在过去40年里的变化。当我们国家的形势已经到了这个阶段的时候,我总是做好准备,所以我自然可以赶上时代的列车。
△文海回国参加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成立,与林毅夫合影
文字/北京青年报记者董欣
编辑/马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