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示 各位读者,呈上《解放军报》“老兵天地”专版周年总结,请审示
1:5700万。面向5700多万共和国老兵,作为《解放军报》2017年创办的1个新板块,“老兵天地”专版及其微信公众号“老兵e家”如何有力观照并有效“抵达”这个群体,是一个既包含认识论又涉及方法论的课题。
自2017年1月专版创办、5月微信公众号运营以来,推出40余个专版、推送近300篇微信文章的采编实践表明,这一报道领域既广受关注、大有可为,又亟待探究、亟需开拓。1年来的探索还非常有限,无论是专版还是微信公众号,未来都需要努力拓展报道维度和话语空间。
“是什么”:厘定历史方位
无论从政治、社会还是媒体视角,共和国老兵这个群体都显得特殊而重要。一是规模庞大,退役军人数量远远超过现役,在员额体量和社会影响等方面都不容忽视,是媒体理应覆盖的受众对象。二是特征鲜明,退役军人具有因职业特性而形成的精神特质,并作为曾献身国防的群体,对荣誉、优待、尊崇等方面的诉求相对敏感和强烈,比较需要媒体关切。三是连结紧密,由于拥有人民军队这一共同精神母体,退役军人内部之间、与现役军人之间,都极易产生情感共鸣和互动,相关事件和话题的播散效应往往很强,媒体的适时介入与引导不可或缺。
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小到一家媒体、一个专栏,生存与发展的基础都是首先确立在历史中的方位,从而更清晰地找准坐标,更合理地规划路径。基于对报道主体和主要受众的以上几点初步分析,回望2017年1月“老兵天地”专版的创办,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厘定它的历史方位。
新闻维度:一次改版的拓展。在2017年1月1日起与读者见面的《解放军报》版面新格局中,“老兵天地”专版是《解放军报》新设3个周刊之一、“军地周刊”的组成专版之一。改版的动因,是深入贯彻落实习主席视察解放军报社重要讲话精神,是积极回应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对军事新闻舆论工作提出的更高要求。从“离退休生活”专版到“老兵天地”专版的“扩容升级”,正是以开辟出退役军人“专属平台”的举措,拓展《解放军报》的报道视野和影响范围,体现《解放军报》强化服务意识的努力。因此,如何贯彻落实视察精神和改版思路,体现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凝聚强军共识、老兵意志,坚持业务创新、文风改进,是确立专版编辑思路的业务起点。
时代维度:一场变革的关切。这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新时代。回首当初创办专版的决策,应该说既是顺势而为,又具先见之明。这不仅因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进程,将伴随30万现役军人的“转身”,老兵方阵继续壮大,安置政策备受关注;而且因为后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组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机构”,传递出党和国家层面对老兵的重大关切,预示退役军人管理保障工作将面临重大调整改革。职业尊崇离不开对老兵的优待尊崇,安心服役离不开对“后路”的关心关注,顺利转身离不开对政策的了然于胸。在这个变革的新时代,对退役军人群体的关心关注、服务保障,既关系改革强军的大局,也涉及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如果说专版既是改版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那么如何在这一报道领域记录时代脚步、回应时代关切,是谋划这个专版的思想背景。
“做什么”:夯实版面定位
创刊伊始,统合传播需要与受众需要,专版清晰地明确了定位——面向退役军人群体,努力办成退役军人的风采视窗、退役信息的权威来源、退役工作的交流平台、共和国老兵的精神家园。
一个专版的定位通过一个个版面实现与巩固,一个专版的风格通过一篇篇稿件打磨与积累。1年来,在以栏目牵引搭起四梁八柱后,专版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是力求以触动人心的叙事风格,展现老兵风采。一个以老兵为报道主体和主要受众的专版,没有立得起的人物,便没有看得见的灵魂。一方面,老兵的差异性很大,不仅分散在各行各业,而且主要事迹也各不相同。但另一方面,老兵的共性也比较突出,大都离开部队后依然保持军人本色、老兵担当。个性是表征,共性是本质。如何从表征自然地过渡到本质,是叙事的考验。总结以往人物写作容易出现的问题,专版在遴选稿件、指导修改的过程中,格外注意避免脸谱化、空泛化倾向,提倡不仅记录人物做了什么,而且揭示人物为什么这样做;提倡用事实说话,以细节动人;提倡还原人物真实平凡的一面,不一味拔高脱离实际。专版先后在《人物·老兵出镜》栏目刊出《一等功臣侯满厚的“人生账本”》《回马戈壁,只为一声召唤》《越过山丘,为你“播种明天”》《“大胡子师长”的晚年“三不”》等一系列人物报道,通过抓住“这一个”老兵的闪光点,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探索真实感人的叙事风格,推出“各不相同、各美其美”的正能量老兵群像。
二是力求以亲切感人的讲述方式,抒写红色基因。共和国老兵特别是老一辈革命军人身上,有这支军队的根和魂。如何“抢救”他们的红色故事,打通与读者特别是年轻读者的年龄、经历和思想阻隔?受领军委机关宣传部分老干部先进典型的任务后,专版为此开设《聆听·血脉永续》专栏,确定主要采用“第一人称”叙述方式采写稿件,先后推出《向党看齐,一步也不想落下》《打赢呼唤:代代都有李云龙》《万水千山“党证”情》《我的战伤有话说》等自述文章,让读者在亲切贴近的讲述中,走进老一辈革命军人的精神世界、体悟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
三是力求以个人回忆的细腻笔触,抒发军旅情怀。无论军龄长短,军旅是几乎所有老兵最难忘也最自豪的人生经历。可以说,老兵是一个情怀特别饱满的群体。专版与国务院军转办、全军转业办联合举办的“曾在军旅”征文,正是为老兵提供一个回忆的窗口、情怀的通途,这个专栏的投稿也最踊跃。在编辑过程中可以发现,在如何让个体经验引起群体共鸣方面,具有一定文学功底的作者往往更具优势,他们的作品也让这个专栏成为提升专版“悦”读性的“小副刊”。例如《我的1998》《那年·那信·那兵》《炮火中的粽香》《林芝往事入梦来》等,都是这样的篇章。
四是力求以“现身说法”的话题探讨,实现自我引导。军改当前如何面对进退走留,转业之后如何度过“待安置期”等,都是“一戳就痛”、一碰就响的话题。为此,专版组织了相关专题策划,请“当事人”真诚讲述心路历程、分享经验得失,推出《改革当前,转身亦是出征》《来,一起画好这个人生逗号》等组稿,引发普遍共鸣。
五是力求以权威具体的深入解读,提供政策服务。紧跟自主择业管理服务工作出台新政策、年度军转安置工作全面展开、军改期间放宽安置条件等退役工作新动向,积极协调权威业务部门,推出《自主择业新规,你了解多少》《转业,这些事不能不知道》《改革期间转业安置有哪些利好政策》等解读性报道和政策问答。
六是力求以客观详尽的深度报道,反映工作创新。专版敏锐捕捉到贵州省贵阳市观山湖区成立“军人之家”、请老兵代表服务困难复退军人,全国部分省市开展军转干部进高校专项培训,河南省南召县探索成立退伍军人服务中心等线索,深入调查研究工作机理,多侧面多信源展示实践成果,为退役工作交流提供了一线信息和具体样本。
七是力求以积极稳妥的观点新闻,传播理性声音。针对退役军人群体庞大、主流向上但诉求不一的现状,反映退役军人题材电影《战狼Ⅱ》火爆国内市场的现象等,专版及时刊发《脱下军装,依然不改老兵担当》《你永远不能低估一颗老兵的心》等热点评论,因思想、信息含量丰富,立论、分析情理交融,被涉军新媒体广泛转载。
“缺什么”:提升传播段位
1年多时间,对于每周一刊的专版来说短暂而有限,许多探索与实践都只是初步。收获与缺憾往往互为参照,专版及其微信公众号目前存在的明显欠缺即是未来工作的主要着力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如何突破注意力的困境。自5月份专版微信公众号“老兵e家”上线以来,共推送文章近300篇,有16篇进入今日头条“解放军报融媒体”推广稿件当日阅读量排行前10名。在微信公众号发展充分饱和、受众注意力资源十分稀缺的情况下,作为面向老兵这一巨大群体的军报官方微信公众号,“老兵e家”目前的影响力还显得十分薄弱。除了编辑人力与原创稿件严重不足的客观制约外,在微信公众号未来的运营过程中,强化互联网思维、探寻互联网规律显得格外迫切。
二是话语形态的更新,如何突破“八一体”的窠臼。专版尽管在人物报道、工作报道的写法上有一定突破,但还存在合理想象多于深入采访、行文套路多于写作创新,思想立意浅表、表现手法单一,观察侧面不够、鲜活细节缺乏等问题,与新媒体条件下媒介话语形态的日益更新有所脱节。突破窠臼,说到底还是改进采访作风和文风的问题,但今天的改进,必须包含拥抱新时代、吸收新话语的努力。
三是针对热点的发声,如何突破“保险箱”的束缚。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尽管出现“意见的自由市场”,但很多媒体人发现,热点事件来临时,比新闻热点更具有传播力的是对于热点的解读,是关于热点的观点。如何在热点发生时不失语、不躲进观点的“保险箱”,而是发出“时度效”俱佳的声音,我们缺乏的不仅是引导的担当,更是把握大局的政治能力、分析问题的思想能力和稳妥表达的业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