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什库教堂 北京东西南北四大着名教堂:西什库教堂规模最大
教堂,北京的西方景观
陈普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基督教流派在北京建造了许多教堂。据不完全统计,北京现在有17座天主教堂,最有名的是市区的南塘、东塘、西塘、北塘;新教教堂有8座,其中著名的有崇文门的雅士利教堂、岗瓦市的基督教堂、珠石口的基督教堂和通路的安里干教堂。另一个基督教教派,东正教,曾经在北京建造了圣尼古拉斯教堂和奉献教堂。新中国成立后,前者改为苏联驻华大使馆,后者则不在了。
天主教堂
天主教非常重视传统,教堂必须按照一定的传统风格建造,比如罗马风格和哥特式风格。即使在欧洲以外,比如在中国建造教堂,也要遵循传统的欧洲风格,一般不刻意吸收当地的建筑形式。但是,由于中国工匠的施工,不可避免地会在当地出现一些中国的线角、图案或构件。
玄武门南堂
玄武门南堂
在宣武门东街西出口的北面,有一座北京最古老的天主教堂——宣武门教堂。因为在城南,所以俗称南塘。南唐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建造的。万历十年,利玛窦奉命到中国传教。为了方便传教,他很快学会了汉语,给自己取名利玛窦,保存了头发,改信儒家思想,尊重中国的伦理文化,结识了许多中国官员和学者。在传教的同时,他传播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知识。明朝高官徐光启看到自己带来的西方天文仪器后,心生敬仰,加入了天主教。利玛窦在万历二十九年来到北京,受到万历皇帝的召见,允许他长期留在北京。明朝万历年间三十三年,利玛窦在玄武门修建了一座小经堂,这是一座规模非常小的中国建筑。清顺治七年,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在原址扩建教堂。这次是中西合璧,规模相当大。汤若望不仅是一位传教士,而且在天文学、历法和医学方面都有成就。顺治元年,命其修订历法,新历法名为“李世贤”,改作颁布。因此,他获得太常寺卿、光禄大夫的称号,成为清朝的命官。顺治皇帝掌权后,治好了孝庄皇太后。皇太后尊称汤若望为义父,顺治称他为“玛法”。顺治经常来玄武门教堂和汤若望一起讨论知识,参观书房,参观花园,一起吃顿便饭。据记载,顺治十三、十四年间,他曾二十四次造访玄武门教堂,顺治十九岁生日是在汤若望家中度过的。得益于顺治皇帝的宠爱,玄武门教堂迎来了它的第一次辉煌。然而,顺治死后,汤若望被诬告入狱,后来因病去世。康熙在亲政后为汤若望平反。
此后,玄武门教堂多次被地震和火灾摧毁,并多次重建。好几次被禁封,好几次被禁。现存的教堂是在1902年至1904年间重建的。大门是中式的,后面有花坛和假山。西院是附属建筑,东院是教堂的主体建筑。教堂主体为砖木结构,朝南,立面为巴洛克风格。教堂的北端有一座高高的钟楼,在南立面的山墙衬托下显得格外突出。教堂室内空房间采用穹顶设计,两侧侧廊,彩色玻璃花窗,高开,华丽庄重。宣武门教堂现在是北京天主教教区的主教堂。
西市库街北大厅
西施库教堂位于西施库街南出口西路33号。它是北京最大的教堂,也被称为北堂。
北堂最初建在中南海紫光阁以西一个叫蚕塘口的地方。当时叫蚕塘口教堂。据说有一年康熙感染了疟疾,他的医生很长时间都没能治好他。耶稣会士洪若轩和刘被给予奎宁,奎宁被治愈。康熙欢欣鼓舞,给了灿池口一块地产。康熙四十二年,教堂建成,康熙赐新建教堂题匾“万物皆真”。在皇家园林旁边建教堂,显示了康熙皇帝的开放和自信。清朝中期以后,教案不断重复。道光七年,清廷无教堂,拆毁大堂。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他被迫回归教会行业,并同意重建教会。新教堂于同治五年年底竣工。20年后,慈禧扩建中南海时,觉得教堂离御花园太近,教堂的塔楼似乎不时在窥视威胁她。她坚持要搬走教堂,但她不敢得罪外国人。慈禧与教廷商议后,不得不支付银两,将教堂移至废弃的西施库遗址。1888年,西施库教堂建成,成为华北天主教堂的主教堂。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有一万多名义和团人士包围并袭击了北塘,教堂遭到严重破坏。在后来的修复中,教堂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成为今天的样子。
北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内部有马赛克画和彩绘玻璃画,还有高大的窗户,辉煌而神秘。线条轻盈的尖拱,造型优美的小尖塔,轻盈透明的飞扶壁,细长高大的圆柱或簇状圆柱,营造出一种向上升起的神秘错觉,引人入胜。北堂南立面有三个尖拱入口。进入大厅时,巨大的柱子将金色的拱顶高高托起,周围是80扇镶嵌着彩色玻璃的花窗。当阳光照射进来时,这是一个五彩缤纷、闪闪发光的奇观。大厅里有一幅圣母玛利亚抱着耶稣的油画。不过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穿的是慈禧太后和清朝皇帝的衣服。不细看,以为是慈禧太后和中国小皇帝。这也显示了教会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西直门西塘
西直门内街以南有一座著名的教堂——西直门教堂。又称西塘,与玄武门南堂、西石库北堂、王府井东堂并称北京四大教堂。四大教堂中,西直门教堂修建得最晚。
清康熙四十四年,多洛主教来华传教。他的随从之一是德里格神父,他在皇宫里教授西方研究。雍正元年,德立在西直门买地建天主教堂,称为圣母圣心堂。这座教堂在嘉庆十六年被毁,同治六年重建。光绪26年再次被灭,1912年重建。现存的教堂是1912年重建的。教堂建筑为哥特式风格,入口为尖拱,墙上布满尖拱窗,建筑四角有高耸的雕像,中间是高耸的尖顶钟楼,给人一种向上上升的气势。插入蓝天的钟楼成为当时城市西北角的制高点。不幸的是,在十年动乱中,精致高耸的钟楼被拆除,教堂被划归同仁堂制药厂。目前,教堂已经修复,塔已经重新竖立。
王府井东厅
王府井大街中段东侧,在白树胡同西出口和赣榆胡同西出口之间,有一座高耸而美丽的罗马式建筑。这是北京四大教堂之一,也被称为圣约瑟夫堂。东塘是北京建的第二座教堂。明朝末年,葡萄牙神父李密司和安在四川传教。明朝灭亡后,他们在北京被俘,在苏的太子府工作,讲学传教。清朝顺治十二年,顺治皇帝在东塘现在的位置给了他们一所房子和空土地,供他们传教。西方传教士汤若望、费迪南·韦尔比斯特和郎世宁都生活在东塘。大厅里有许多郎世宁画的圣像,非常珍贵。
康熙五十九年,房子因地震倒塌,第二年重建。嘉庆十二年,教堂被取缔,东堂被拆除。咸丰十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将东堂归还教会,教会筹集巨资重建东堂,于光绪十年完成。这一次修建的东大殿极其宏伟,钟楼高达30米,但在义和团运动中再次被毁。光绪三十年,用庚子赔款重修东堂。
现存的东塘建于1904年。整体是罗马风格。大堂东西朝向,西宽25米,深60米。它位于青石地基上。前墙被六个突出的壁柱切割成三部分,每个部分都有一个圆形拱形的门洞,里面嵌入了相对的门。二楼仍然由壁柱隔开,两边是圆拱形的窗户,中间是一个巨大的圆形玫瑰窗。三楼是三座带拱顶的钟楼,两边略低,中间高。整个建筑比例匀称,庄重典雅。厅内有18根圆形砖柱,柱基为方形。侧窗镶嵌着彩色玻璃制成的图案,当阳光照射进来时,这些图案华丽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