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莎公爵 那个教英国女王行纳粹礼的男人:温莎公爵“潜伏”疑云
最近,英国畅销小报《太阳报》公开了一段黑白影片,显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在童年时做出纳粹敬礼手势,同时在场的还有女王的母亲,以及她的伯父爱德华八世。这个形象立刻在英国引起了舆论的轰动,这与这位大叔有着莫大的关系。爱德华八世是英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自愿退位的君主,退位后的爵位更为著名——“温莎公爵”。他“爱美不爱江山”的传说几乎家喻户晓:作为一个国王,他爱上了一个结过两次婚的女人,内阁攻击他,皇室为此感到羞耻;最后,在位仅325天的国王发表了广播讲话,宣布他将放弃王位,与心爱的辛普森夫人结婚。但历史总是比传说精彩。真正使公爵夫妇在当时备受瞩目且不断被后世重提的原因,更在于公爵本人与纳粹德国说不清、道不明的暧昧关系。对于这层“窗户纸”,英国王室与政府一直试图轻描淡写甚至无视其存在。然而即便在英国社会,普遍被接受的看法也是:爱德华八世退位的政治因素远超过他在感情上的任性胡为。
《太阳报》披露了英国女王年轻时的照片,照片中女王和家人表演纳粹仪式,引起了公众的关注。
离经叛道的早年经历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为了激励英国人民抗击德国,乔治五世国王将王室的名字从“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改为“温莎王朝”,因为前者过于德国化,而后者是王室的名字。然而,这并不能改变英国王室来自德国汉诺威的事实。自1714年汉诺威选帝侯成为英王乔治一世以后,这个家族对英国的统治延续至今。有趣的是,该家族给子女取名时,也极具德国特有的秩序感——最初四位国王都取名乔治,称这一个多世纪为“四乔治时代”也并无不妥。巧合的是,汉诺威历代君主的父子不和,也是有名的家族特征。乔治一世在位时对王储就极为粗暴甚至大打出手,王储成为乔治二世以后对儿子的厌恶较乃父有过之而无不及。乔治三世在位60年,大部分时间与威尔士亲王关系极为僵持,因为父子俩无论从哪方面来说均无任何相似。到了我们的主角爱德华出场时,他也早已因择偶与生活作风问题,而与父王乔治五世之间渐生嫌隙。年轻时的爱德华八世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爱德华早年生活确实沿袭了“汉诺威-温莎式”的风格。一方面,他的父亲难辞其咎,乔治五世为人保守、严厉,对子女的教育更是缺乏耐心甚至粗暴。另一方面,爱德华本人的个性在他所处的时代可谓标新立异。奥斯卡获奖影片《国王的演讲》对爱德华的刻画还算中肯,他的出场就是一身标致的皮制飞行装犹如天降神兵,自驾飞机降落在弟弟乔治面前——可谓离经叛道。随后爱德华一边自如驾驶汽车,一边与略显拘谨的乔治从容交谈,骨子里透出一袭美式做派。实际上从个人气质来说,弟弟乔治更像父亲,也更具备国王的特质。当时的威尔士亲王爱德华,似乎各方面都不适合做君主的角色。自从他爱上两次离婚的美国女人辛普森夫人后,英国政界对他履行国家职责能力的怀疑逐渐成真。按照传统或官方的说法,在位不到一年的爱德华八世选择自愿退位,是因为他坚持要娶辛普森夫人并立她为王后,但从王室、政府或英国教会的角度来看,这种安排是不能容忍的。事实上,压力与其说来自王室对这位美国女性的排斥,不如说来自英国政界和民众。面对随时可能爆发的世界大战,英国人需要一个稳定、自信、有号召力的国王。显然爱德华不能承担这个责任。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1937年,英国塞西尔·比顿拍摄。由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提供,照片号为ph443-1987
天机泄露:与纳粹的通信重见天日?如果后来什么都没发生,故事就会急剧地往下走,也许温莎公爵的爱情史会以“爱美而不爱山河”的动人含义被载入皇家史册。然而,当20世纪过去,当事人逐渐死亡时,本应尘埃落定的阶段,却因相关文件的公布而突然发生巨变。2000年,英国作家马丁·艾伦发表了《天堂的秘密不能泄露》,开始改变人们对温莎公爵的看法。书的副标题明确指出了温莎公爵与纳粹德国的密切关系。作者的论述主要基于一份信件——马丁的父亲彼得•艾伦也是研究世界大战的作家,他从前纳粹德国的军需部长阿尔伯特•斯比尔处获得了这份资料。这封致希特勒的信由德语写成,但从拼写和语法缺陷来看应是外国人所书。内容是1939年11月对法国北部防务的视察情况,以及希望双方进一步合作的愿景。写信人的签名是首字母缩写的“EP”,而这个简称正是温莎公爵最主要的落款方式。爱德华作为英国王室成员的特殊地位,以及他的军事经历,使他能够进入盟军的军事高层。他的视察原本是英国军方了解法国防务的一种安排。然而,他不仅向英国军事当局报告,还向希特勒透露了在法国北部的实际部署。法军原本希望阿登的森林能够挡住德军的坦克,于是将全部兵力集中在马奇诺防线。结果第一个知道军事情况的希特勒迅速越过阿登山脉,随后法国沦陷。当时英国军队并没有重视爱德华的报告,也没能提醒法国做出调整。错失良机的结果是敦刻尔克大撤退。2002年,美国联邦调查局又解密了二战期间的相关档案,相当一部分是有关温莎公爵夫妇的。二战爆发第一年,联邦调查局向罗斯福的汇报就指出他们对温莎公爵夫人的担忧,因为她与纳粹有紧密联系。而她也将影响到温莎公爵,毕竟公爵本人一直以来都以其同情纳粹德国的立场而出名。1937年,温莎公爵和公爵夫人在德国慕尼黑会见了阿道夫·希特勒。
早在他作为威尔士亲王时,对经济危机下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倍感担忧,主张以社会改革来缓和这种困境,故而与保守的乔治五世政见相左。希特勒在德国崛起以来,他所谓的“国家社会主义”与爱德华的想法不谋而合,在与爱德华直接间接的接触中,希特勒力图使其相信纳粹道路才能拯救欧洲。所以我们才会在《国王的演讲》中看到,当弟弟乔治提醒爱德华说斯大林的共产主义在威胁欧洲时,他的回答却是:“那么希特勒会解放欧洲的。”为了实现温莎公爵与纳粹德国的合作,公爵夫妇身边的代理人是谢贝多。贝多名叫法国商人,实际上是法国的纳粹间谍。1937年,他把自己在法国的私人城堡给了爱德华作为结婚住所,这对新流亡的公爵们来说是一个及时的帮助。他很快获得了公爵的信任,成为他宫殿的常客。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封信是通过贝多的手寄给元首的。在德国纳粹一方,负责牵线的则是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他在1930年代任德国驻英大使的时候,就与辛普森夫人打得火热,两人的暧昧关系也是伦敦上层的公开秘密。辛普森夫人每天都会收到来自德国大使的17朵康乃馨,据说这是纪念他们一起共度良宵的次数,当然大使也借此机会接近爱德华并探取消息。1937年,爱德华在罗伯特·利的陪同下视察纳粹党卫军。
证据真伪之辩:历史会被改写吗? 种种迹象似乎表明,温莎公爵作为纳粹德国的间谍,间接导致了1940年法国的迅速沦陷,而一旦他和希特勒实现了内部合作,他就会取代乔治重登王位,这无异于在英国扶植纳粹特工。如果历史被改写,那绝对是不可想象的一幕。不过,问题远未结束:马丁•艾伦推论的关键在于这封公爵致希特勒的信,但这封信的真伪引起了许多争论。不少第三方的文件鉴定专家与化学家,分别从信件的笔迹、纸质、年代、切割方式乃至烘焙程度等细节上进行分析研究。虽然有人确定该信的真实性,但主流意见仍对信件真实性持否定态度。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认为白金汉宫和唐宁街在这件事情上的态度,间接影响了专家对信件真实性的判断。而另一方面,虽然有鉴定结果,马丁•艾伦仍坚持己见。更有人指出,这封信是某个恶作剧的家伙随便裁下了书籍的后封,然后放在火炉上烘烤故意做旧,毕竟这种恶作剧在当时也不稀奇。也许问题不在于这封信是否是温莎公爵写的。不管他和元首之间有没有这样的交流甚至秘密协议,至少他和纳粹的亲密关系是肯定的。他作为威尔士亲王的公众形象,他与支持纳粹的辛普森夫人的相恋,以及他继承王位后的乖张行为,这些都可以说明他也是纳粹德国的支持者——至少是同情者,并不反对将其作为未来解决危机的方式。当然,后来发生的事情让我们无法进一步想象公爵的所作所为,因为爱德华在丘吉尔的安排下被派往中美洲的英属巴哈马群岛担任总督,远离了欧洲的错误圈子。这件事本身就显示了英国政府在这个问题上的隐忧,尽管他们从未公开承认过。温莎公爵的父亲乔治五世病重时曾撂下一句话:“这个孩子将在我死后12个月内毁掉自己。”知子莫若父。从1936年1月即位至12月放弃王位,爱德华八世的称号仅存在325天。说他为了爱情才放弃王位自然是一种误解,退位绝不是完全自愿。尽管如此,英国王室对这个问题的态度仍然非常重要。起初,他们无法接受辛普森夫人,一个结过两次婚的女人,然后他们在王室的体面问题上与爱德华发生了冲突。在他爱上辛普森夫人的早期,这种公众形象是王室的主要考虑因素。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战争迫在眉睫,爱德华与纳粹的关系逐渐克服了他与辛普森之间的情感问题,成为与王室的主要矛盾。所以,从感情问题到政治问题,都不能说是谁主导了公爵和王室的关系。它们之间的演变轨迹可能只有有关各方才清楚。在某种程度上,是英国王室和政府的强硬将爱德华变相推向了对立面。王室几代人之间的恩怨第一次和解:伊丽莎白二世、太后和温莎公爵。从左到右依次是伊丽莎白二世、格洛斯特公爵、格洛斯特公爵夫人、温莎公爵和温莎公爵夫人。这次重聚是为了纪念玛丽女王诞辰一百周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摧毁欧洲,也击垮了欧洲人固化的思想观念。爱德华的年轻时代正是古老欧洲逐渐美国化的年代,他驾驶着飞机从蓝天白云上徐徐降落,恰似英国王室在这无法抗拒潮流中的浮沉。那也是一个东西方交往日益扩展的年代,爱德华在做王储时就曾到访中国,还去天津拜访了末代皇帝溥仪。无巧不成书,后来让他弃江山于不顾的那个“美人”,也曾在20年代旅居香港、北京等地。一战时有人劝阻年轻的爱德华不要去参战,稚嫩的他回答说:“父亲有四个儿子,如果我不幸战死,还有我那三个弟弟们。”此言不虚,只是他未能在战争中殉国,而是在王位上断送了自己,将延续古老王室的重任交给了他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