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宸永固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600年的沧桑巨变
人们常说的“故宫”其实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明成祖时期始建的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二是指国内收藏文物数量最多、等级最高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丹宸永固——紫禁城建成六百年”大展于9月10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开幕,不仅梳理了紫禁城600年来的变迁,更着重展示了故宫博物院成立95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文化遗产保护所做的努力。大展使用了午门区域的西雁翅楼、正楼以及东雁翅楼三个展厅,分3个篇章共18个历史节点介绍了紫禁城营建伊始的规划、布局、建筑、宫廷生活以及建筑营缮与保护的情况。
九天阊阖开宫殿——明代肇建紫禁城
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即位,迁都北平,定名为北京顺天府。永乐四年,淇国公丘福等人提议在北京营建宫殿,永乐皇帝下达了“明年五月”动工的诏令,自此拉开了紫禁城营建的序幕。永乐十八年,紫禁城竣工,次年正月初一永乐皇帝在奉天殿接受朝贺,由此开启了这座宏伟宫殿自明至清的使用历史。
紫禁城继承唐宋规制,与城市功能、山水形势有机结合,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和宫殿营造思想的集中体现。由于此前北京曾是金元二朝的故都,因此紫禁城的营建不可避免地受到元大都的影响。朱元璋诏令在其家乡临濠修建的中都城,是明王朝第一次按照帝王规格进行规划的宫殿,顺理成章地成为北京紫禁城的设计蓝本,于是,经过旷日持久的备料采运,在全国能工巧匠云集、五大厂的日夜努力下,这座四方城竣工了。
此时的宫殿严格遵守了“五门三朝”的周礼古制,“中轴对称”“前朝后寝”“四隅之制”无一不循,在建筑的等级上也在礼法之下彰显着和谐有序。时至今日,仍然基本保留了永乐时期的格局,作为现存的明代建筑之一的神武门使我们得以一窥明代宫殿建筑的构造与特点。
嘉靖年间,宫苑格局发生较大变化,皇史宬、慈宁宫、大高玄殿、大光明殿等先后修建,此后直至清朝未有拓置。
一代规模颇称树——清宫的延续与改建
清朝统治的267年里,出于理政、寝居、宗教等的需求,紫禁城的面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难发现,这一时期的改建与统治阶级的民族宗教文化、不同皇帝的治国思想乃至个人喜好息息相关。雍乾两朝对养心殿、乾清宫西五所和宁寿宫的改建充分体现了两代勤政帝王的治国修身理念以及个人志趣。雍正不忍入住康熙居住60余年的乾清宫而迁居养心殿,除了彰显儒家孝道,更见其勤勉于政的为君之道。政寝合一的养心殿不仅提高了执政效率,更生动反映帝王的艺术喜好。乾隆对乾西五所和宁寿宫的重新规划则透露出他作为一个文人天子的精神追求,乾隆将承载了青年时代美好回忆的西五所改建为赐宴赏戏的地方,而宁寿宫则一一按照他心目中还政后颐养天年的美好期许进行配置,也为我们解读一代帝王的内心世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线索。
清代历朝皇帝对紫禁城的布局与建筑的改动给后世留下的无论是满汉融合还是儒道并包,无一不是中华文化“有容乃大”的体现,而清末一座特殊建筑则更是将中西合璧发挥的淋漓尽致。宣统元年,经久失修的延禧宫建起了灵沼轩供帝后观鱼赏景。从现存的建筑和时留的影像可以看出,灵沼轩四周环绕水池,下设玻璃窗以观水下景象,构思奇妙,深受当时风靡世界的“水晶宫”式建筑风潮影响,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大例证。
雕梁画柱今犹在——世界的故宫博物院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并在1928年被国民革命军接管。然而,平静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让最早的一批故宫人意识到了文物的危险处境,为确保历史珍宝的安全,故宫择出19000余箱文物,开始了艰难的文物南迁,直到抗战胜利才逐渐运回。在这样的艰难岁月里,为了将故宫这一传统建筑瑰宝的精确测量数据及时保存,1933年,梁思成、邵力工发起了故宫测绘行动,在几代人的接力下,这套共计700余张图纸的测绘资料终于在1945年绘制完毕。
北平和平解放后,故宫工程小组成立,开始了古建筑抢修整治计划,随着抢修与清理工作的告竣,故宫于1953年成立了自己的工程队,在此后的岁月里,这支队伍不断完善壮大,逐渐成为一支拥有大规模修缮能力的古建筑保护队伍。2002年,武英殿举行了大修试点工程开工仪式,标志着自辛亥革命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久、修缮建筑最多的保护工程拉开帷幕,被称为“世纪大修”,这次大修是对现代文化遗产保护的一次重大实践。
如今,故宫的开放区域已经超过80%,每天有最多8万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汇聚到这里,领略这座宫殿的美。紫禁城的魅力是多方面的,明清皇宫的威严、传统工艺的精妙、历史文化的厚重、民族融合的包容等等。最重要的,故宫已从一座单纯为皇家服务的符号化产物,成为如今多元化的文化平台。
作者:梅嘉妮
编辑:
鲍家树 孙靖琪
文史e家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络我们获取版权。
除了带给您优质黔货
更希望我们能带您
去了解贵州深山里的故事
博爱扶贫云商城
那家网/苏宁易购
黔货出山,我们在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