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国教 一个反省中国教育的机会
五名中国教师利用《中国教育法》在英国汉普郡博杭特中学临时教授一个50人的班级,为期一个月。整个教学过程被主办方BBC拍成了三集纪录片,第一集刚刚播出,引起了相关方的不同意见。
原本只是英国人自己反思自己的中学教育,结果当事人、旁观者,中国人、英国人,都在对此事就事实和价值层面发表截然相反的意见,说明此事既挠到了英国教育的痒处,更挠到了中国教育的痒处。一共三集的纪录片只播出了一集,外人不能轻易下结论,但一些基本常识又被证实了。第一是中国大陆教育近30年来实现了“普九”,但经费投入仍然严重不足。英国孩子都是由英国式“小班”进入中国式“大班”,这实际是课堂秩序混乱、师生互动少、无法进行个性教育的重要原因,中国大陆的公立学校为何很少小班化教育?无他,小班化教学需要更多的教师、教室,而合成大班可以节省大量教育经费。这样的结果就是,中国的中小学校,绝大多数班级都是50人上下的规模,教育质量稍微好一点的学校,班级人数多到六七十并不罕见,一个班上百人也是有的,到了大学阶段,两三百人同时上课也很常见。常识告诉我们,这是培训,不是教育!第二,这次教学交流本来可以大大加深对中国教育的反思,但是现在舆论圈有一个很不好的倾向,就是用改革开放30多年取得的经济成就掩盖其他需要大力改革的问题,包括教育。在这次教学交流活动中,我们也能听到一些明显违背常识的论点。事实上,另一个常识是,自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发表以来,截至2012年,还没有一位自然科学家在中国大陆接受国民教育后,通过个人天赋和努力获得诺贝尔奖。然而,英国只有6000万人口,诺贝尔奖获得者数量仅次于美国,超过100人。面对这个举世公认的教育成果终极检验指标,也就是众所周知的“钱学森问题”,还有什么值得刻意捍卫的呢?如果我们不提高警惕,我们可能会失去自我反省的能力。中国大陆教育亟需改革是个不争的事实,很多积弊,中国人自己已经习焉不察,麻木不仁。五名中国教师在英国的教学交流,犹如一面镜子,是一次生动的对比,深刻的刺激,难得的反省机会。如果认为BBC是在“炒作”,那么不妨问一问,BBC作为一家公营电视台,炒作“中式教育法”能够给英国的公共利益带来多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