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和我们 我们与母亲的关系 就隐喻着我们与世界的关系
作者:美眉子不断进步,也要成为一个更坚强更温暖的女孩
编辑:极光-L
我们与母亲的关系是我们与世界关系的隐喻。
母亲
母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即真实的母亲和原型的母亲。
真正的母亲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母亲。她是我们每个人的孵化器和养育者。她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替代的人,承载着从儿童到青少年甚至成年人的各种经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我们一生中能经历的最亲密的关系就是和妈妈在一起。
母亲的原型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这种无意识从我们婴幼儿的喂养期就被深深地激发出来,并作为自我发展能力的发展趋势之一被保留下来,从而保持了与母亲融为一体的原始亲密而完美的美好记忆,并将其转化,开始自恋式的发展,逐渐不断接触除母亲之外的新对象。这也是男女普遍具有类似母亲育儿能力的同理心和互感,具备容纳性接受的情感能力的原因之一。
而这种通融可以给别人辅助共情、感动互感和互动潜能等。这既是自身健康成长得以持续的基本能力,也是人类全面繁衍的根本条件,与具有养育繁衍象征意义的母亲原型相吻合。
然而现实中的母亲和原型母亲都不是一个纯粹的好角色,而是一个集善与恶于一身的角色。
所以,母亲不仅是人类幸福的归宿,也是人类痛苦的源泉。
她善良温暖,但也恶毒冷酷。当母亲的两种心理属性交织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对人的成长有着不可估量影响的形象。
高尔基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荣耀和骄傲都来自母亲。精神分析的鼻祖弗洛伊德谈到了个人与母亲的联系,值得大家理解。
母亲对孩子的爱总是无条件的,只是因为他是她的孩子。孩子得到母亲的认可,不是因为他做得对,而只是因为他自己。
母亲无条件的认可会给年幼的孩子一种胜利和成功的感觉,而这种感觉极有可能会持续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因为正是这种感觉,驱使着人们不断开发自己的才能和能量,让一个孩子在意识层面觉醒,成为自己,追求自己,成就自己。
但是妈妈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其实也有消极的一面。对于分不清是非的孩子来说,当无条件的爱和赞美不能自己来,自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孩子的心里会无缘无故地有压抑和不安全感。
关系的边界
在出生后的前三四周,婴儿无法与母亲分离。他只感知到自己身体的某些部分,而不是完整的自我。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人,婴儿没有完整的自我,也没有完整的对象。
自我,一个人对自己存在的体验。这包括一个人的经历、反思和来自他人的反馈,以及贯穿整个经历和行动并逐渐加深对自己认识的态度、情绪、信念和价值观。
对象,对于宝宝来说,是指符合自己需求的东西;对于孩子来说,对象关系是指人际关系。客体关系是人内在精神的一种人际关系模式。
在出生后的三至八个月,婴儿变得非常依赖母亲,并期望与母亲在情感上同步。
在第四到第五个月,宝宝会经历分离和分化的阶段,在此期间,宝宝可以经历与最重要的亲人分离。
当孩子长到三岁左右,他们会与众不同,会意识到自己和他人。
在这个阶段,孩子会逐渐明白自己与母亲或他人分离,开始尝试与自己以外的世界建立关系,不再害怕失去自己和母亲。
当一个婴儿不能完全感知自己,到了试图与母亲共存的阶段,再到孩子完全明白母亲不会消失,明白她是外界的一部分的阶段,一个人与母亲连接的所有环节和细节决定了他对世界的感知。
这种一致性不仅内化为精神上的高度统一,而且在行为上保持了相似性。
我们和母亲的关系也影响着爱的概念
我们与母亲的关系会在未来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中重新出现,尤其是与伴侣和孩子的关系,也会出现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
母婴关系是家庭中的第一纽带,爱和信任会因为这种纽带而逐渐浮现。
母亲作为个体生命早期的主要照顾者,会影响我们的依恋类型。
我们开始讲述不同的母亲如何影响孩子对婚姻和爱情的看法。
一个温柔、细心、耐心的母亲通常会感受到孩子的需求,并及时做出反应。孩子得到及时的回应和持续的照顾,说明我很高兴妈妈在这里,没有妈妈我也可以一个人玩。这使孩子能够信任母亲,形成“安全”的依恋关系,并在未来与他人形成稳定的关系。
一个情绪不稳定的母亲,甚至是不耐烦和疯狂的母亲,都会对孩子表现出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他收到的回复褒贬不一,孩子们可能会想:我妈妈爱我吗?还是你不爱我?
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如此令人困惑,以至于孩子们不禁感到困惑和紧张。他会认为妈妈开心的时候,我也会开心;当我妈妈不开心的时候,我担心又担心。即使我没做错什么,我也会一直问我是不是做错了什么,惹她生气了。
当你长大了,和别人发生关系的时候,你也会带来这种不安全感,你需要不断地去寻求和确认对方对自己的爱。这就形成了一种“焦虑”的依恋关系。
粗心的母亲可能会经常忽视孩子的需求,渐渐地,孩子也不会表现出关心。我不在乎妈妈在不在身边;妈妈不在的时候,我的态度不重要。我甚至想:妈妈真的爱我吗?也许我也不爱我妈妈。这是典型的“回避型”依恋关系。
这种关系会一直伴随着我们长大结婚。没有自我意识,甚至会影响我们养育下一代。
有安全依恋的人:他们需要亲密关系,能够平静地面对暂时的分离。在情绪稳定的同时,也能觉察到另一半的情绪和需求;对自己和他人有客观的认识,不会过分贬低或刻意抬高,也不会卑微或目空一切。
依恋关系焦虑的人:渴望亲密关系,害怕分离;别人需要不断肯定自己对他的爱,对别人的情绪和行为非常敏感,往往情绪不稳定,甚至过分贬低自己。
回避型依恋的人:即使需要亲密,也会尽力压抑自己的需求;外在表现很独立。心里有事却不表现出来,会对爱人冷漠。他们会抬高自己,贬低别人,与别人的边界感更强。
最好的组合是两个有安全依恋的人在一起,感情稳定,意识到对方的需求。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择偶时更注重对方的家庭完整。
分离创伤
不管什么原因,当我们极度需要妈妈的时候,妈妈不在身边,分离就会发生。即使很短的时间,痛苦也会留在我们心中,在我们的心里萦绕余生,并在未来的类似场景中重现。
比如我们被送走了一段时间,妈妈生病了,不得不离开我们一段时间。没有她的分离和无助的痛苦,以及我们那么需要她却无法走到她身边的绝望,会让我们下意识地做出决定:“我放弃她”“我只能靠自己”。
从童年经历分离创伤的那一刻起,我们不仅冻结了这残存的记忆,也在母亲面前冻结了自己。我们没有朝她走去,而是一动不动甚至后退,不想再经历同样的痛苦。
通常,每一次创伤事件发生后,都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创伤事件的必要运动和根除无法实现,他们深陷其中,就像是扎根于心脏或者瘫痪了一样。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要去除内心创伤的刺,就必须回到当时的处境,重新成为当时的孩子,看看我们当时的母亲,无论当时有多少痛苦、失望、不满和愤怒,都要向她迈出一小步——带着爱。
我们停下来,检查,看着她的眼睛,一直等到我们感到勇气和力量再迈出一小步。我们可能会再次停下来,直到我们继续迈出下一步。逐渐拉近我们与母亲的心和心的距离,原谅她,原谅自己,最终落入母亲的怀抱,被她紧紧拥抱,紧紧拥着,与她彻底团聚,带着爱回到她身边。
正念冥想
此时此刻,让我们闭上眼睛,坐在一个安静的地方,放下迷茫的思绪,跟着思绪,回到最初......
闭上眼睛。
我们看着妈妈。
我们第一次看到我们对母亲的刻板印象。
我们可能很自以为是,对她有一些刻板印象。
我们自负且充满指责,好像我们希望她成为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这么多年来,我们日复一日地忘记了她的礼物。
她对我们无尽的爱将永远存在。
我们显然认为她会帮助我们,应该永远在我们身边。
但是,一个小事件,一点小摩擦,就会让我们忘记她为我们做了什么。
相反,我们甚至对她有愤怒甚至蔑视。
现在,让我们回到我们有这样的态度之前的时间,找到相应的感觉。我们回到了和她在一起的幸福时光,从我们遇见她的时候,从我们在她子宫里的时候。
起初,我们和她是同一颗心和灵魂,保持着同样的血液和呼吸着同样的空气。她的呼吸就是我们的呼吸,她的感觉就是我们的感觉,她的血液也流经我们的身体,她的痛苦就是我们的痛苦,而她的恐惧就是我们的恐惧...世界上会有比我们和母亲最初的联系更深刻的真诚联系吗?
后来我们出生的时候,第一次和妈妈分开。而当她不得不让我们出生的时候,做了哪些努力,我们又是如何找到突破口,从她的肚子来到这个世界的呢?
脐带被剪断了。一瞬间,她的呼吸不再是我们的,我们呼吸到了这个世界上第一口清新的空气。很快,我们又会以另一种方式和她团结起来。
我们是独立的,但她把我们捧在手里,把我们放在胸前,用她身体里的乳汁喂我们。
我们一直在她身边,她也一直在我们身边,这自然为我们创造了幸福。
现在,有了这么美好的印象和记忆,我们再看看我们现在对她的刻板印象,是多么的与众不同!我们以前有过怎样的自我缺失和偏见!多么丧失快乐、力量和信念啊!停滞不前而不是继续前进是什么感觉?
其实她一直都在我们身边,亲爱的妈妈!
我们现在要对妈妈说什么?原谅我,这么晚了才真正认识你,渐渐开始了解你。
接受母亲
生命来到我们身边,显然是从我们的母亲那里。
我们如何接受母亲,就是如何接受我们的生活。
我们指责母亲就是指责我们的生活。
躲避母亲的人就是在躲避自己的生活。
因此,生活必须首先在我们与母亲的关系中取得成功。
接受母亲给我们的是我们第一次巨大的成功。
人生的下一次成功是第一次巨大成功的结果。
谁找到母亲并接受她,谁就会光芒四射。
这样一个容光焕发的人,我会毫不犹豫地走向他,没有任何阻拦,我知道我能从他身上得到什么。
成功接受母亲的礼物,对母亲期望过高,是我们自身成功和财富的密码。
心中没有母亲,我们每个人都是贫瘠的;有了母亲,每个人都富裕而自给自足。
一旦我们接受了我们的母亲,我们就会真正富有。这是幸福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