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行为能力年龄划分 专家:未成年人刑事责任年龄划分需要综合考虑
业内专家详细解释了青少年犯罪现象
未成年人刑事责任的年龄划分需要综合考虑
对话动机
近日,“13岁小学生肢解同学:不追究刑事责任”在网上引发关注。随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公告称,经核实,法院不受理本案刑事诉讼,其民事部分已于2012年12月24日作出终审判决,部分媒体报道不实。尽管上述事件已经结束,但关于青少年犯罪的讨论仍在继续。对此,记者展开了与业内专家的对话。
对话人
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屈新久
中国政法大学洪道德教授
北京律师张启怀
《法制日报》记者杜晓
《法制日报》实习生石新伟
我国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与世界一致
记者:根据我国刑法的相关规定,14岁以下是绝对没有刑事责任的时期。这项规定是出于什么考虑?
瞿新久:考虑到我国未成年人的生长发育年龄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将未成年人犯罪年龄定为14岁。比如地处亚热带气候的珠三角地区,不仅湿润宜人,而且经济发展水平也很高。就该地区未成年人的生长发育而言,无论是身体发育还是心理发育都会比一些北方地区要早。就其气候而言,北方地区一般不会促进儿童的早期生长发育。然而,刑法的规定有其充分的考虑。参照国外规定的未成年人犯罪年龄规则,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经综合考虑,认为14岁以后的儿童有足够的歧视能力承担刑事责任。
洪道德:我国刚制定刑法时,经过多学科、多方面的考察,最终认定14周岁以下的人不具备刑事辨别能力或者自我控制能力,不承担刑事责任。这不是针对特定的人或案件。即使将来刑法规定的刑事责任年龄降低,也不适用于过去发生的案件。毕竟“法律是没有追溯力的”。
张启怀: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参照刑法第十七条。具体来说,年满16周岁的人应当承担犯罪的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未满十六周岁未受刑事处罚的,责令其父母或者监护人予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押。
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经历几个阶段,比如从来没有能力识别和控制自己的行为,能够部分识别和控制自己的行为,然后能够完全识别和控制自己的行为。我国按照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儿童生长发育的实际情况和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的客观需要,划分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2004年,第十七届国际刑法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最终形成了《关于国内法和国际法下少年刑事责任的决议》。《决议》明确,适用特殊刑事责任的最低年龄不得低于14岁,只有教育措施才能适用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由此可见,我国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划分与未成年人国际刑事责任的一般规定和趋势是一致的。
如何处理青少年犯罪问题
记者:一些未成年人犯罪后,其监护人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
洪道德:监护人只承担民事责任。但我国刑法也规定,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如果其犯罪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后果,可以给予管制教育和收容教育。
张启怀: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二条明确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侵权责任”。同时,《未成年人保护法》还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状况和行为习惯,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适当的方法教育和影响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开展有益于其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饮酒、流浪、沉迷网络、赌博、吸毒、卖淫”。
记者:纵观近年来发生的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有时有低龄化的趋势。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瞿新久:一方面,未成年人犯罪呈现低龄化的趋势,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事物的出现,以及网络技术的容易获取,让未成年人开阔了眼界,更早的接触到一些不好的东西。以网络游戏为例,虽然可以发挥一些教育功能,但有些游戏充斥着暴力、血腥等不健康内容,可能会被心智发育不够成熟的未成年人模仿。另一方面,不同未成年人群体的具体条件不同,比如留守儿童要考虑教育和监护的问题。
洪道德:一方面,社会发展比较快,特别是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手段日益多样化。针对未成年人的各种教学活动越来越受欢迎。所以总体来说,未成年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水平一直在提高,认知年龄越来越小。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普通家庭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孩子的身体发育提前。
张启怀: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进步,未成年人在生理发育上的成熟时间日益提前,思想观念也越来越复杂,导致犯罪年轻化的问题。因此,要更加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进一步加强教育、引导和管理,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注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记者:面对犯罪低龄化的问题,法律层面应该如何应对?
洪道德: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十四岁的未成年人是否具备刑事辨别能力和犯罪自控能力,是否应该降低犯罪能力的门槛,都是值得探讨的。如果各种数据都表明14岁完全有能力承担刑事责任,那么未来在修订这一年龄时,就需要社会各界共同研究并向立法者征求意见。
平时也需要做一些工作,包括加强学校、社会、家庭之间的联动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法治观念和是非观非常重要。成年人不仅要时刻牢记法律,还要从小培养法治观念。从小树立良好的法治意识,有助于未成年人更好更顺利地成长。
父母应该充分发挥对孩子的监护作用。为什么有些青少年恶性案件发生的时候没人发现?如今,一些家庭住在更大的房子里,孩子越来越独立,但父母显然不在。在某些情况下,未成年人有一个可以控制的巨大封闭房间。
张启怀:面对犯罪低龄化的问题,可以在充分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完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要坚持以法律为准绳,绝不逾越法律规定,严格遵守“法律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律无明文规定不处罚”的原则。
民事赔偿如何体现公平正义
记者:既然14岁以下无需承担刑事责任,那么从民事赔偿的角度来看,公平正义应该如何体现?
张启怀:赔偿金额受很多因素影响。《侵权责任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等。都规定了赔偿义务人在生命健康受到侵害的情况下应当赔偿的项目和标准。
如《侵权责任法》第十六条规定:“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损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治疗康复的合理费用,以及因误工减少的收入。造成残疾的,还应当赔偿残疾生活辅助器具和残疾赔偿金。造成死亡的,还应当支付丧葬费和死亡赔偿金”。《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九条规定:“死亡赔偿金按照被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计算。但是,如果你超过60岁,你的年龄将每增加一年减少一岁;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条规定:“精神损害赔偿数额根据下列因素确定:侵权人的过错程度,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侵权的方式、场合、行为等具体情况;侵权的后果;侵权人的利润;侵权人承担责任的经济能力;被诉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法律、行政法规对伤残赔偿、死亡赔偿有明确规定的,适用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因此,需要综合考虑被害人的年龄、受案法院的生活水平、案件的具体情况等因素,根据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衡量法院判给的赔偿金额是否公平、公正。
记者:随着一些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出现,有人质疑未成年人保护法需要进一步完善。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洪道德: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刑事责任年龄是否需要降低,二是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是否需要增加。
张起淮:应当说,随着社会发展,未成年人保护法有需要完善的地方。但具体到一些个案是否就表明未成年人保护法亟待完善,还需要进一步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