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张新起被调查 青岛市原市长张新起被查 曾因热衷绿化花40亿被称“种树市长”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2021年2月23日消息,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张新起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张新起是最近三天倒下的第二只“老虎”。2月21日早些时候,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称,贵州省政协原主席王富玉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简历显示,,汉族,1956年8月出生,山东荣成年,省委党校毕业。
张新起曾是一名知青,早年曾长期在烟台工作。1994年9月开始担任莱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2001年1月,张新起先后任市长、市委书记、市委党校校长。2011年12月,张新起任青岛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党组书记。一个月后,他成为青岛市代市长。2012年3月,正式任青岛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市委书记。
在张新起担任青岛市市长期间,植树问题在青岛引起了广泛关注。2012年2月27日,青岛市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开展全市植树增绿大行动的通知》,决定2012年至2014年开展全市植树增绿大行动。
在当年的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张新起指出,未来五年的目标任务是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生态青岛,加强生态建设,推进十大绿色工程,构建多层次城乡生态空,创建森林覆盖率40%以上的国家森林城市。
随后,青岛“毁草种树”的现象被媒体广泛报道,张新起也被称为“种树市长”。最终,在外界的反对声中,植树大跃进项目最终被青岛市园林绿化局整改,青岛市副市长公开道歉并去世。
在青岛种树引发的争议之后,张新起与此前执政经历中的“种树”之间的“缘分”被挖掘出来。《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5月报道,张新起在莱州期间,先后建成7个园林公园、20多条街道绿化带、10公里环城绿化带,城市覆盖率达到40%。莱州市于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03年起,潍坊全面启动生态城市建设,开展“十大工程、百大工程”绿化建设,2010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
2014年1月,张新起因中石化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输油管道爆炸被给予行政警告。事故共造成62人死亡,136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7.5亿元。
2017年2月16日,青岛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人事任免案,决定接受张新起因工作调整辞去青岛市人民政府市长职务的请求。当时,张新起已经担任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青岛的“体育造林”将进行大幅度整改
转自:2012年5月4日中国新闻网
4月18日,工人在山东省青岛市海尔路种植水杉。这是青岛建设“国家森林城市”40亿元项目的一角。
它是谁的城市,市民的城市还是市长的城市?专家提醒,城市景观建设要处理好领导好恶与公众审美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避免“首席意志”和“精英设计”。
4月23日,青岛历史上备受争议的“种树增绿”事件有了新进展。青岛市城市园林绿化局对媒体表示,该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整改阶段。
4月19日,被质疑斥资40亿元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体育造林”终于得到官方回应:青岛市副市长王建祥在与网友的在线交流中为工作不力道歉,并承诺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在线交流中,青岛网友向副市长抛出了全方位的尖锐问题,从质疑项目规划的论证程序、树种的选择、缺乏公听会,到担心形象工程、表现工程。有网友甚至直言:青岛不是市长一个人的,而是属于整个青岛人的。这种植树引起了人们的反弹和不满,这是无视人民的结果。
“领导者本身就是规划师,专业规划师只是领导者的画师,他必须跟随领导者的指挥棒。”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胡杰对《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表示,城市规划中的“行政首长意志”问题反映了制度的弊端,是我国特有管理体制下的城市管理和规划现象。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一个城市的外部景观,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是一个长期的自然过程,任何人为的“大跃进”城市建设运动最终都会失败。
“更改术语时,请更改树”
青岛市代市长张新起因“种树增绿”事件受到青岛网友的质疑,被评为“种树市长”。
网友“tonnado”在天涯论坛上表示,曾任莱州市委书记、潍坊市委书记的在推进青岛市植树造林方面,走的是此前的“张路线”。
网友们也发现了张新起之前执政经历与“种树”之间的“缘分”。公开资料显示,1997年12月至2001年1月,张新起任烟台市委常委、莱州市委书记。2001年1月至2011年11月,任潍坊市副市长、代市长、市长、市委书记。张新起在莱州期间,先后建成7个园林公园、20多条街道绿地、10公里环城绿化带,城市覆盖率达到40%。莱州市于2000年被国家环保总局评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2003年起,潍坊全面启动生态城市建设,开展“十大工程、百大工程”绿化建设,2010年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城市”。
不仅在青岛,在其他地方,因种树、换树、砍树等引起公众质疑。经常出现在报纸上。
2011年,南京地铁3号线沿线站台建设需要移植砍伐行道树1700余株,引起了市民的关注和焦虑,“梧桐树风暴”引发了广泛关注。
近日,有媒体报道,为实现将天水路建设成兰州迎宾大道的目标,兰州市城关区建设局计划今年将天水南路400多棵树龄已超过20年的槐树换成银杏。
面对“高价建绿、重复建绿、重复更换行道树种”的问题,广东省东莞市林业局局长胡赤海曾用一句话表示:“很多地方领导换工作,树也换。不管哪种树种长得慢,都要等10年。很多领导等不及了,看不到树的效果,就赶紧换掉。”
《人民日报》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批评“换名词就换树”的现象。文章指出,“领导之树变也变”是错误的政绩观。一些新领导单方面认为“吃别人嚼过的馍馍不香”,往往会另起炉灶,排斥前人制定的一切因地制宜的发展政策。“一总一单”影响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造成巨大浪费。
事实上,人们“在岗位上挖沟填岗,在岗位上种树”的情况并不少见。甚至出现了领导变动时“规划变”甚至“房子颜色变”的问题。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很多领导都希望通过改造景观来树立自己的政绩,而且改造比拆高楼容易多了。这充分暴露了领导思想的急功近利。”
“首席意志”影响城市规划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在城市规划领域,行政长官的意志、领导的干预、不公平的幕后交易,一直是规划实施的主要障碍。不少业内资深人士将此视为中国城市规划管理的深层次弊端,不断提出各种批评。
2011年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城市规划与建筑师吴曾直言不讳地批评过一些地方政府:“决策者们跟着时尚走,中心开花,大拆大建,大高层建筑、大广场、大草原的建设,都忍不住寂寞。”他认为城市建设的危机实际上是地方意志、部门意志和行政首长意志造成的,是文化灵魂丧失的表现。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与区域规划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张献凤曾提醒,城市景观建设要处理好个人好恶与大众审美的关系,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避免“首长意志”和“精英设计”。
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段进教授曾向媒体指出,规划领域在全国范围内经历了数次跟风。当初,是搞开发区和赶工;然后搞大广场、大草坪,互相比较;后来建成大学城,推出大中城市;后来他成了国际大都市,纷纷高喊豪言壮语。玻璃幕墙流行一时,一些阳光强烈的城市也纷纷效仿,带来了大量光污染。随后,城市生态区建设开始流行,挖了几平方公里的水面,被称为“水生态”。
然而,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所所长胡杰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无奈地表示,不愿意多谈这个问题。“可以投诉的有很多,但如果制度不改,问题就解决不了。”。
他还表示,在这个问题上,发达国家没有太多东西可以向中国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现在不需要搞这么大规模的城市规划,也不需要像中国这样搞这么大规模的新城建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城市规划研究室主任李宏宇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由于土地性质和管理体制存在根本性差异,很多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并不会大规模干预土地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一旦制定了城市空形态规划,就会长期有效实施,违者将被罚款。
中国的城乡规划体系包括三个平行层次的规划: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的城市空城际规划、国土资源部牵头的土地利用规划。在李宏宇看来,“三个条例”不一致、相互冲突甚至难以实施,这是导致现行规划修改乃至改版的重要根源。此外,政府为了吸引投资者,往往会随意修改规划,使得规划指标演变成利益博弈的工具。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石楠撰文指出,一切城市规划工作实际上都是围绕利益问题展开的,城市规划是协调社会不同利益的工具,城市规划的目标是公共利益最大化。
“在规划中,科学和理性是两个概念。比如,把生态保护区规划成工业园区是不科学的。然而,一块土地是用于商业还是住宅,这是一个合理性问题,也是城市经济利益与宜居条件之间的博弈。”李宏宇说。
全国政协原主席李瑞环在主持天津工作时指出,城市科研在很大程度上被称为“白研究”,因为绝大多数城市科研成果只能通过城市领导的决策和工作来体现。如果城市领导离开城市科学,很大程度上被称为“盲领导”。
显然,城市规划是政府公共政策的一部分,政府在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一些学者看来,城市规划中的“政府失灵”既包括无效的政府干预,也包括过度的政府干预。
“在规划中,要平衡政府、投资者和公众的利益,要坚持多元参与、公开透明的程序和方法。”李宏宇向《中国新闻周刊》指出,目前政府在采纳公众意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公众形成的共识必须在规划中得到体现,目前还难以实现。
推荐:民法典与司法解释修订视角:婚姻家庭法实务与遗产管理人实务高级研修班
推荐:法律实务推荐:《民法典》与司法解释修订视角:婚姻家庭法实务与遗产管理人实务高级研修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