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大计 习近平用雄安两年讲述何为“千年大计”
习近平用了两年时间用雄安来说明什么是“千年计划”
中新社北京四月五日电用了两年时间用雄安来说明什么是“千年计划”
作者钟三平
自两年前成立以来备受外界关注的雄安新区,即将从规划阶段进入大规模实质性建设阶段。从规划之初,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就被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确定为“千年规划和国家大事”。现在,雄安新区的轮廓清晰了。在雄安的两年里,习近平向外界讲述了中国发展的“千年计划”。
资料图:2019年1月16日,习近平在河北雄安新区调研。这是习近平在雄安新区行政服务中心与部分驻雄安新区企业代表的亲切交谈。新华社记者鞠鹏图片来源:新华网
在速度和速度之间做出新的路径选择
近两年来,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为什么雄安新区的深度规划迟迟没有进行,为什么没有马上开始大规模建设。
两年前雄安新区成立后,“80年代的深圳,90年代的浦东,21世纪的雄安”的说法不胫而走。然而,上世纪80年代“一城一夜崛起”的“深圳速度”和外界期待的各种热点场景并没有在雄安立即出现。
2017年4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大量房地产投机者闻讯赶来。当时正在芬兰访问的习近平对新区短时间内出现的炒房等新动向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防患于未然,不可掉以轻心,不可走弯路,扣好新区规划建设的第一个扣子。随后,雄安新区经受住了房地产投机、结算等各种社会冲动的考验,为初期规划建设赢得了难得的平静空。
在雄安新区创建和规划的重要阶段,习近平多次在关键时刻作出重要指示,把握节奏。2017年2月,习近平实地考察雄安新区建设规划时强调,要坚持先行先试、谋划引领,借鉴国际经验,高标准编制新区总体规划等相关规划,组织国内一流规划人才开展城市设计,再谋划。开工建设,永不留下历史遗憾;2018年2月,Xi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听取雄安新区规划汇报。会议指出,要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打造“高质量安全”,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2018年底,雄安新区规划终于出炉,跳出了外界猜测的“周年礼物”的惯性思维。
近两年来,雄安新区在规划建设上表现出了非凡的冷静和耐心。在速度与慢、速度与质量的选择背后,雄安体现了中国推进深化改革、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战略决心和决心。
数据图:千年林岫的冬季风景。韩冰
两个“千年计划”在这里重合
除了建设雄安新区的“千年计划”,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千年计划。两个“千年计划”在雄安的规划建设实践中是重叠的。
两年来,外界眼中“宁静”的雄安新区围绕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实施了一批基础性重大工程。截至2018年底,雄安新区累计造林11万亩。
资料图:白洋淀航拍。中新社记者翟羽佳摄
2019年1月,习近平再次到访雄安时指出,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新理念。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千年计划”从“千年林岫”开始,力求延续蓝绿交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图景。
建设绿色生态城市也是雄安新区的目标。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划定发展边界和生态红线,实现两条线融合,努力建设绿色、森林、智慧、水城一体的新区。”
两个“千年计划”的重合,体现了新发展理念在雄安新区的深刻植入。
资料图:“融和塔”,雄安新区融城县的标志性建筑。韩冰
未来之城已经成功很久了
如果说用他这两年在雄安的实践来说明建设千年计划走的是什么路,那么接下来,如何走这条路将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有望成为“千年大计”“未来之城”的雄安新区,承载的不仅是非首都功能疏解的现实需求,也是中国城市化进入下半年的未来需求;既是空之间的置换,也是对新经济增长方式的深入探索;既有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表象,也有深化改革开放的核心。
在规划之初,习近平就对时间有了清晰的认识。他指出,雄安新区建设是一项历史性工程,要保持历史耐心,要有“我不一定要成功”的精神境界。他特别强调,要尊重城市发展建设规律,合理把握发展节奏,扎实稳妥开展工作。
资料图:雄安新区建设场景航拍。中新社记者韩冰摄
除了从业者的历史耐心和战略决心,在过去的两年里,“千年计划”得到了宽松创新和开放环境的匹配。在不断的讨论和修订中,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逐渐形成了开放包容的路径。
两年后,雄安新区将为外界在未来的建设实践中,提供更多理解和观察中国“千年计划”的维度和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