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梦 女真逝梦,探访山西朔州千年“崇福寺”
山西省朔州市,即古朔州市,是雁门关外一个历史悠久的县。城东街北侧,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寺庙,俗称大庙,其本名为崇福寺。这座寺庙以保存完好的金代建筑、雕塑和壁画而闻名。
崇福寺建于唐林德二年,辽代改为官署;到了十世纪末,有传言说寺内有灵火,惊扰了师父,于是归还僧寺,改名为林雅寺;到了金代,改名为崇福寺,曾建于元、明、清三代。过去,“聆烨古寺”被列为朔县八景之首,崇福寺现有山门、观音寺、弥陀寺、地藏寺、文殊寺、藏经楼等。
崇福寺朝南,占地2.35万平方米。整座寺庙分为五个院落,布局严谨,轻重缓急分明。院子里的红墙琵琶湖,在灰色古柏的掩护下,优雅而宁静。周围的现代建筑显然与古代寺院无关。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梦想、骄傲和辉煌的历史中,向同一时代的路人讲述不同时代的故事。前来参观寺庙的人自然愿意暂时逃离城市的文明,穿越明清的幻影,追寻女真王朝留下的智慧。
崇福寺山门位于东街北侧,一对威猛的石师守护着禅门,牌匾格外醒目。天王庙古色古香,钟鼓楼屹立如一对孪生兄弟。
明代以前,千佛阁是藏经阁,用于收藏经书。汉代诸佛在佛寺前布置藏经阁极为罕见。我想知道谁是如此不落俗套和聪明。但是明朝重建的时候,似乎这种布局太出格了。寺庙增加了数千尊佛像,名称改为千佛殿。不幸的是,这些佛像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毁,空空也是如此。现在已经作为文物陈列室开放了。阁楼有两层,下层有阳台,上层有勾栏平座,使建筑看起来更加宏伟。
文殊殿和地藏殿在千佛阁后由东向西相对。它们形状相同,都是明朝的遗物。三宝堂位于中院北面的平台上。这里有第三尊佛像。主尊端庄慈祥。四周墙壁上绘有数千尊清代佛像,每一尊都精美绝伦,令人赞叹不已,令人目不暇接。
阿弥陀佛寺是崇福寺的正殿,也是整个寺庙的精华所在。这座金代遗留下来的寺庙,历经近千年的风雨和地震灾害,要想保存完好并不容易。正殿宽47米,深25米,平面呈长方形,总高21米。它矗立在一个高大的平台上,平台宽敞,衬托出大厅的宏伟壮观。屋檐下的“阿弥陀佛寺”牌匾是金代的真迹,屋脊上的玻璃吻也展现了古刹独特的辉煌与庄严。
在建筑史意义上,阿弥陀佛寺有着特殊的意义:从寺底到寺顶的结构都是金代的原始器物,在中国现存的古建筑中是罕见的。正殿采用的减柱、移柱等建筑手法,扩大了殿内空间,节省了建筑材料,也是中国建筑史上的大胆创造。殿上的装饰,尤其是前檐隔扇和横窗上的郭花,十分精致,图案多达15种,都是洗练的。这些装饰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瑰宝。
寺内有一座宽近24米的佛坛,坛上的塑像是金代彩塑的杰作。祭坛上的三尊西方圣像高达八米,他们都坐下了。佛像的端庄和菩萨的娴静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图像背后背光高达14米,是宋金时期最宏伟的泥塑。三圣两侧四位威逼菩萨,腰细胸宽,身体微曲。他们的服装线条随着他们轻盈的身姿而流动。两角金刚卫士的豹子眼睁得大大的,让恶魔的外道不敢正视他们。
寺庙周围的墙壁上布满了壁画。壁画高5.7米,长60米,均为金代作品。画面内容主要是佛菩萨。东西两面墙上画着三幅画:佛像袒胸立在莲花台上,两侧菩萨由各种鲜花和珍宝支撑。南墙之西,千手千眼十一面观音,龙女、金刚、夜叉环绕。壁画笔法严谨,线条清晰,风格优美庄重。
寺内最后一座建筑是观音寺,也是金代建筑的遗迹。寺庙还采用了柱缩法,宽敞明亮。梁架采用人字形梁叉,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早期范例。寺内的观音、文殊、莆仙等造像都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作品。
以金代建筑、雕塑和壁画闻名的崇福寺,自1949年以来经过多次修缮,面貌焕然一新。1988年,崇福寺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历史遗迹爱好者的天堂。如果你现在不来,你什么时候留下来?
*后记,这组照片拍摄于2018年2月20日,恰逢薛瑞,运气不错。据说从2019年2月18日起,崇福寺不收门票,凭身份证可以免费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