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怎么了 于丹 一位火爆一时的“国学大师” 其水平到底如何
“师”字自古就有,韩愈的《师说》曾这样描述:“古者必有师,师也,所以传道授业也是惑。”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古代学者必须有老师,老师,谁教真理,教他们的研究,解释困难。
所以,从古至今,教师的地位都是非常崇高的,不仅是“一日为师,一生为父”的肯定,更是“学重于敬师”的尊重。能被称为“大师”的人,受到社会的敬仰,受到国家的重视。
然而,凡事都有例外。在群星闪耀的“大师”名单中,有一位“大师”在讲课教学时被学生扔下了。后来因为“打大牌”、“激怒助理”等丑闻,“大师”的滤镜被打破,彻底从神坛上掉了下来。我相信这里每个人都猜到了她的名字。是的,她就是于丹,一位曾经红极一时的“国学大师”。
虽然她已经淡出江湖多年,但她的传奇故事仍然被大家津津乐道。有人惋惜她的才华被埋没,希望她能重回大众视野;有人指责她一味装模作样,认为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艺术家”,只关注兴趣,抛弃学术。那么褒贬不一,仍有话题的于丹女士是什么水平呢?
几乎出名
于丹,1965年6月28日出生,毕业于北京联合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1989年7月开始工作,一年后活跃在影视传媒行业,属于早期的“吃螃蟹者”群体。也正是因为如此,她获得了更多的销售资源。
她不仅在《共和国史》《太阳照常升起》《香港的变迁》等20多部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写作,还成功赶超了热门综艺节目《郑达综艺》《环球》。甚至她还参与了2001年申奥的策划。
这种简历对于普通人来说很少见,她的优秀并不止于此。她在北京师范大学工作,曾任北京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还担任过国家电视台和几个地方台的首席策划顾问……她有几十个职位和社会简历。
也许是她的优秀和努力感动了天堂。在活跃了近20年的影视文化之后,她遇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机遇——百家讲坛。
在这个汇集了众多著名讲师的节目中,于丹以通俗易懂、新颖动感的语言风格生动地讲述了中国的儒家故事和道家思想,让这个节目中的很多“门外汉”都能领略到大家的风采和国学的魅力。
因此,不出所料,于丹走红了,她的演讲风格受到了很多人的追捧。她不仅在国内开了无数的讲座,在国外的知名度也不断提高。一时之间,于丹成了“国学大师”,成了中国文化的新代表人物。
大卫所有的节目都以有她为荣,仿佛有了她,节目的文化水平会得到质的飞跃,收视率又多了一层保障。因此,在那个时候,只要稍微接触一下文化,你就会看到于丹,听到她生动形象的语言。
她也不负大家的期望,再接再厉迎头赶上,发表了不少热点文章和作品。在“2007中国作家富豪榜”上,于丹以1060万英镑的版税收入获得了作家富豪榜的亚军。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冠军是《小时代》系列的导演郭靖,只比高出40万;季军是易中天,他在百家讲坛上也很有名气,把三国讲得惟妙惟肖。不过,比起于丹的几千万收入,易中天就平易近人多了,只有680万。
当然,作为国学研究者,这样的收入已经是顶级系列了,足以载入相关史书。也激励了无数文艺工作者仰望她,视她为偶像。有多少人不想名利双收,不想成为现象级人物?于丹为他们开了个好头。
正是因为如此,于丹开始了她的五年统治,成为了中国最炙手可热的文化明星。即使在巅峰时期,她也被选为CPPCC委员和十八大代表。她的能力不仅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还得到了国家政府的肯定,这让她的事业上了一层楼。
然而,如果出了问题,他们会在满月时赔钱。这样耀眼的成就终究不会长久。2012年的冬天,于丹也迎来了她人生中最大的冬天——北大被炸。
从祭坛上掉下来
2012年11月17日,一场昆曲表演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上台的老艺人都很受尊敬,台下挤满了人。作为特邀嘉宾,于丹的穿着似乎与这种场合严重不符,不仅穿着短裙,还穿着丝袜和高跟鞋,完全破坏了浓郁的艺术氛围。
最后,在表演结束时,主持人邀请于丹上台讲话。于丹刚开口就说:“我代表大家,向所有老师深深鞠躬。”台下有人喊让她下去,场面很难看。无奈之下,于丹只留下一句话:“把所有的敬意留给老艺术家”,匆匆下台。
这一幕被很多人看到,关于于丹下台的视频和文章一夜之间传遍了互联网。一开始很多网友支持于丹,第二天早上她还发了三条微博解释。这件事似乎可以慢慢平息。
然而,于丹的走红触动了很多人的兴趣,很多不喜欢她的人也抱怨了很久。面对这个绝佳的机会,他们又怎么会舍得放过呢,于是关于于丹的黑材料就被一一揭露了出来。
最气人的一点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于丹的形象应该是知性、大方、谦虚、谦恭,但成名后却飘然而去。
据说她每次出国演讲都要住五星级酒店。更有甚者,她曾经因为对酒店的环境设施不满,三天换了三家酒店,对工作人员的态度也很恶劣,大喊大叫,一点主人风范都没有。
这是国内明星的污点,更何况是出国讲学代表国家形象的大师于丹。虽然没有抹黑整个中国,但也严重影响了中国在别人眼中的形象,让他们质疑我们的文化和民族素质。
而且,当人们推倒墙,一波有证据的黑料出来,又会有一波恶意炒作风从空点传来。《饶》是的告别演说,但不值得大众唾弃。所以为了躲避暴风雨,在侃侃之前就已经说过话的于丹教授渐渐消失在大海中,几乎没有关于她的消息。
她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似乎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经过多次讨论研究,她于2018年11月23日被正式免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职务。
就这样,作为无数人的偶像,于丹彻底从神坛上跌落下来,并解释了“站得越高摔得越惨”是什么意思。
现在于丹已经55岁了。没有了大师的光环和网友的谴责,她渐渐过上了平凡的生活。在她的日常微博中,她要么分享一些好的阅读章节,要么晒晒日常生活,这和受过教育的邻家阿姨没什么区别。
然而,这样的一天也不坏。相反,她可以更好地学习和钻研,丰富内心的自我,不再需要为了繁华的利益而盲目,真正走向大师的境界。
对于丹事件的思考
事实上,于丹的案例不是案例,而是一个时代的产物。如果她真的不懂《论语》和《庄子》,真的对国学知之甚少,她就不可能在过去取得成就,也不可能在淡出大家视线的时候拥有百万微博粉丝。因为她可以迷惑大众,但不能迷惑所有学者和政府。
然而,这也是她在名气下不辜负现实的写照。她真的很有文采,有很高的文化知识,但所谓的“大师”境界和师古的高度,不是靠着被别人追捧就能一蹴而就的。所以,前期她的文化输出是一种享受,一种知识传播,后期掺杂了太多水分,越来越有营养。
最重要的是,她不仅是学者,还是媒体工作者。她的讲座之所以通俗易懂,吸引更多的注意力,恰恰是由她的工作性质决定的。
就像一个本科导师在高中能讲清楚物理,但一个真正从事科学研究的物理学家可能会给高中生补课。是物理学家名不副实,大学生太有才?当然不是,但是在不同的行业,不同的思维模式,不同的表达方式。
于丹就像那个大学生。虽然她自身的素质修养还没有达到合格的标准,但她知道高中生,也就是广大观众,需要什么,他们喜欢什么方式,容易接受什么方式。所以她可以取得超越自己水平的成就和名气。
而那些往往拥有大智慧、高研究水平的真正高手,欠缺的就是这一点,还有一个非常优秀的水平,平日里更是透露出一二,让人不觉得他有多厉害。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像于丹这样的人很多,甚至知识和能力都不如于丹的人。他们靠人设,也就是在观众心中,我会有你需要的,我会避开你讨厌的。
唐朝和宋朝总共有600多年的历史,文学大师只有8位。诗人李白和诗圣杜甫,在我们看来都是神仙,但他们只是“著名诗人”,要成为“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另一方面,今天,曾经有点名气的它,马上被命名为“某某大师”“某某专家”。声誉上升了,但质量下降了。当大家都厌倦了美学,新一代接班人来了,自然会掉下神坛。而推倒一个“大神”远比塑造一个“大神”更有成就感、更突出。
相比之下,于丹的名气似乎并没有那么名不副实。至少在早期,她确实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刺激了这一领域许多人才的成长。
而且,如果于丹能够潜心学习、钻研,弥补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和短处,他仍然能够弥补不足,以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和个人魅力,更好地传播国学的伟大与优雅,从而再创佳绩。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就是知道。”这句话出自《论语》,意思是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很多人在开学的时候就学会了,每天都在说,但是真正能实践的人很少。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人,不这样做就会大大降低他言语的说服力,被别人疏远;如果你是老师,如果你不懂装懂乱教,你会误打误撞你的孩子,影响别人的生活;如果你是公众人物,你会迷惑成千上万的人,影响一个行业甚至整个社会的公信力。
我们学习《论语》《孔子》《老子》《庄子》,不是为了表现我们知道多少,知道多少,而是为了发现功过,规范我们的言行,让我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更加和谐向上。
比起到处宣传、到处演讲,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更应该受到尊重和赞扬。它不需要主人或女神。每个普通人都能做到,也能实现。
如果长期坚持下去,大师可以进入大家的视野而不去追求;跳梁小丑一次又一次地诈骗,最终将退出历史舞台。当时真正的海晏河清澈繁荣。
我希望不要再有一个于丹,浪费另一颗好种子。有时候,如果你学会谦虚,你会获得更多意想不到的机会。如果你太成功,太世俗名利,你会迷失自己,步入深渊。
最后给大家说一句孙中山先生的名言:“革命没有成功,同志们还得努力!”努力坚持,努力提升自己,你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