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的前世今生 鉴往知来
19日下午,正在甘肃考察学习的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来到敦煌莫高窟和敦煌研究院,实地考察文物保护和研究情况,推介优秀历史文化,并与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进行座谈。
习近平一直非常重视历史文物的保护。在他看来,文物承载着灿烂的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知古知今是学习历史的明智之举."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和故事是怎样的?让我们和总书记一起学习。
千年锤声
遁,大地的意义;辉煌繁荣。
敦煌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茫茫戈壁中一片美丽的绿洲。敦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它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商旅使团在这里停留,然后走出西域,进入中原。
公元366年的一天,敦煌鸣沙山东麓响起了一阵叮当声,这是莫高窟开崖建窟时的第一声锤打声。
发出这千年千锤百炼声音的人是被称为莫高窟创始人的勒拉。
也许一心修行佛教的乐诺,从未想到自己的凿子雕刻出了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他用凿子创造了一座流芳千年的文化圣殿。
此后,莫高窟开窟造像兴盛。山麓悬崖上凿墙开洞的声音,历经10个朝代,延续千年。无数后来者在鸣沙山东麓面向党泉河、东临三围山的南北峭壁上,一排排开凿出各种洞窟。
对很多人来说,莫高窟几乎像神一样存在。
敦煌莫高窟是由建筑、彩塑、壁画组成的综合性艺术体。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典范,也是中世纪社会的历史画卷,被誉为“世界美术馆”、“墙上的博物馆”、“沙漠中的美术馆”。
有735个洞穴,2000多尊雕像和45000平方米的壁画...作为中国现存最大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莫高窟堪称人类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迹,至今仍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
400多年的苦难
越是美好,越是脆弱。
1524年,明政府下令关闭嘉峪关。敦煌从此沉寂。莫高窟400多年无人问津,大量洞窟坍塌破坏。
1900年,道士王在清理莫高窟积沙时,偶然发现了藏经洞,里面藏有6万多部经书、文献和文物。自此,莫高窟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
可惜的是,王道士虽然多次向当地官员报备,希望引起注意,却屡屡被“冷眼接待”。这时,“捕食者”已经走了很长一段路。
1905年10月,俄国人奥布鲁切夫冲向莫高窟,用50支硬脂蜡烛作诱饵,换取了两捆藏经。
1907年3月,听说藏经洞的英国人斯坦因赶到敦煌,用王的四枚马蹄银换了200捆经书、24箱文书和5箱丝织品。
此后,西方盗贼、强盗接踵而至:法国的佩里奥特、日本的大谷探险队员祖伊乔·塔奇巴纳、吉川光一郎、俄罗斯的奥登堡、美国的沃纳……成千上万册文物流失到十多个国家。
清朝官员才明白敦煌文物的重要价值,但他们考虑的不是如何保护,而是如何千方百计地为自己窃取。盗窃行为屡见不鲜,敦煌文物流失严重。
1910年,清政府决定用6辆手推车将剩余的敦煌文物装满,运到北京保存。然而,一路隐藏、盘剥,交给史静图书馆时只剩下18箱,仅8000多件,是出土时的五分之一,大部分都成了碎页。
迎接新生活
保护迫在眉睫。
1944年,国家敦煌艺术研究院正式成立,著名油画家常书鸿任院长。莫高窟终于结束了无人问津、被毁被盗的历史。
刚到敦煌的时候,石窟的悲惨形象让常书鸿觉得苦。他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一个既不是艺术也不是研究的石窟管理者的工作。条件艰苦,一些和他一起去的人一个接一个地抛弃了他。就连妻子也打着去兰州治病的名义跑了。
一年后,又是晴天霹雳,教育部下令撤销敦煌艺术研究院,将石窟移交县政府,并停止拨款。常书鸿的学生别无选择,只能离开,但他选择坚持下去。四处求助后,他终于解决了资金和编制问题。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敦煌,被誉为敦煌的守护神。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敦煌莫高窟。1950年,文化部将国家敦煌艺术研究院更名为敦煌文物研究院,针对莫高窟壁画、彩塑、悬崖风化崩塌、风沙侵蚀等严重威胁文物安全的问题,启动初步抢救性保护。
1954年,文化部专门拨款在莫高窟首次安装电灯,为长期在戈壁深处工作的第一代“莫高族”送去光明;1961年,莫高窟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改革开放后,莫高窟面貌焕然一新:编制扩大,人才聚集,条件改善。1987年,莫高窟成为第一批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国遗产地。
1987年,敦煌石窟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这意味着80年前离开的敦煌学又回到了故乡。此后,在中国学者的辛勤努力下,“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逐渐改变,现在国际学术界已经承认中国是敦煌学研究的中心。
走向未来
如今的莫高窟,借助科技手段和文化创意,“活态传播”,正在释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在距离莫高窟15公里多的地方,有一座土黄色的流线型建筑,看起来像一个沙丘,像水一样流动。这就是2014年建成的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在这里,游客就像在宇宙飞船里,看着球幕电影,感受着数字敦煌的神奇。因此,游客分流有序,有效减少了对石窟的不利影响。
这个富有想象力的项目是范进士自1998年担任敦煌研究院院长17年来所做的一件大事。
“绝对不可能看到这个洞,游客也不可能看到。”为了让莫高窟“延年益寿”,甚至“永葆容颜”,来自樊金石和敦煌研究院的同事们不断探索。
一方面是对文物及其环境的科学保护。
他们率先制定了中国文物保护的专门法规和总体规划,给莫高窟赋予了专门法规的“护身符”。同时对造像壁画的制作材料和病害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对大量彩塑壁画进行了保护修复,形成了一套科学的保护规范。比如,通过综合治沙体系,莫高窟的风沙已经减少了75%左右。
另一方面,开创性地建立数字档案馆,让莫高窟以数字化的方式永垂不朽。
他们建立了敦煌石窟数字档案馆,完成了敦煌石窟135个洞窟的数字化。2016年,“数字敦煌”资源库上线,30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影像和虚拟漫游体验节目正式上线;2017年,数字敦煌资源库英文版正式开放。全世界的网民都可以登录欣赏石窟内部文物的高清图像,体验VR虚拟现实。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范锦石表示,今后要充分发挥敦煌研究院在国际文化遗产领域的重要影响力,继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文化资源共享,共同建设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促进基地,为建设“一带一路”作出新的贡献。
敦煌不再是地理意义上的敦煌。敦煌正在成为世界的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