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手医者 郭继鸿:妙手医者暖人心
编者按:70年来,一个新共和国创造了辉煌的发展史;70年来,几代中国人书写了一部令人感到翻天覆地的奋斗史。他们出生于1949年。七十年见证复兴,七十年共享家国梦。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祖国七十年”,聆听共和国同行讲述国家历史。今天,《郭:好医生暖人心》上映。
中新网北京8月24日电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郭季红1949年6月出生于北京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当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决定,10月1日在北平天安门广场举行成立仪式;当月,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阐明了新中国的国民性。当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为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五分之一,远高于当时的世界平均水平。新中国在医疗卫生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已经年过七旬的郭医生季红仍然坚持自己查房和门诊,甚至忙得嗓子都哑了。平日里,作为消遣,他经常翻看自己制作的近百本纪念册,里面有和家人合影的童年回忆,有亲戚朋友传下来的书,甚至还有戏票和硬币。当然,作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中国心脏电生理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也记录了自己50年医生的流年。郭说:“每次读到这些过往的信件和照片,我都深深地感受到祖国日益强大,我也在不断进步。”在这些专辑中,郭医生最难忘的经历就是作为一名赤脚医生在马背上度过的时光。
1968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批示:“知识青年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是必要的。”随后,全国范围内的知识青年下乡运动大规模展开。刚中学毕业的郭百思不得其解,从北京来到内蒙古巴彦淖尔村,但他的行李里装满了书,这让他看起来与同龄人大不相同。郭说:“我下乡的时候,哥哥已经是医生了。他给我带来了他所有关于基础课程和临床研究的书。他希望我去农村看书,学点药。”
当时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受制于经济薄弱,城市公立医疗和农村合作医疗都处于“有制度无能力、免费无医疗”的状态,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医疗和药品严重短缺,医疗卫生队伍更是雪上加霜。经过简单的学习和训练,郭成为了一名年轻的赤脚医生。人们总能看到他在乡间道路上来回骑行。
郭说:“我在抢救一个心肌梗塞的病人,连夜带着几个人赶到山上。我只能把他抬下来做心电图。现在我觉得我们带来的远程医疗或者随身携带的医疗设备,可以当场解决很多问题。”
1978年,改革开放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研究生恢复招生后,在内蒙古医学院完成学业的农业军事大学的郭考入同济医科大学。当时国内对心律失常和心电图的研究几乎空空白。“不用设备自己做!”凭着大胆的猜测,他找到了一台国外生产并报废多年的脑电图机。经过几次修改,他在心脏腔内记录了清晰的希氏束电图。郭说:“因为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前沿的东西,中国没有这样的机器,所以我们要想各种办法来做这个东西。”
1985年被称为“医改元年”。下放权力、增加医院自主权等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了当时医院效率低下、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1989年,国家开始在医疗机构积极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学习的访问学者郭放弃绿卡,毅然回国,牵头成立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心脏电生理室。郭说:“我从美国回来的时候,飞机上人不多。人们说你回去干什么?我认为中国人应该用自己的能力建设自己的国家。”
此后,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迅速,从旧的“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三种,到现在的“b超、螺旋CT”,从“赤脚医生”跑遍全村,再到现在的基本医疗保险全覆盖,真正的进步增强了大众的健康获得感。
郭的主要心血管疾病领域也不例外。2018年,他牵头成立了全国心电图与医学协会,让偏远地区的患者通过远程诊断接受治疗。此外,他还推动建立了中国正常成人心电图数据库,结束了长期依赖国外诊断标准的历史。郭说:“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医学的水平、理论和技术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但现在几乎已经与国外同步了。”
虽然郭在国内外都很有名,但他每周从不缺席两次门诊。经过几个小时的门诊,我经常一口水都喝不下。郭说:“一个人真正的价值,在于他对社会付出了多少。我想抓紧时间,为社会做点贡献,而不是向社会要什么。”
“忠信传世已久,诗书不断成长。”这句经典的传统家训,镌刻在郭童年家的两面。小时候,父亲教他。后来,他用这句话来鼓励他的孩子和学生。郭的侄子也是一名心脏病专家。在他眼里,大叔不仅是一个高标准、严要求的长辈,更是事业上的佼佼者。郭飞说:“他让我意识到,医学不仅仅是治病救人,更是用心去温暖别人。”
虽然头发是千茎白,心还是一寸丹。对郭来说,家国情怀是祖国需要时的回报,是病人没钱看病时的慷慨支持,是365天不间断的忙碌,是他在附赠的成绩单上写下的座右铭:努力工作,再努力。
郭继鸿说:“面对成绩与荣耀,面对挫折与失落,面对我挚爱的祖国与中华的荣耻、强盛与危难,面对着此时有限的人生与未来,我只有用同一句话,又是同一个回答: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