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20年成就综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实践——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年成就综述
新华社北京9月4日电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实践——中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20年成就综述
新华社记者胡伟、蔡心怡、林碧峰
9月,陕西省延安市以东30公里的张学河流域,山青水绿,生机盎然。山上种植阔叶林和针叶林,山腰经营梯田和苹果园,山下有鱼塘和温室。"退耕前,盆地到处都是荒山荒坡."延安市宝塔区冯村乡乡长杨树伟感慨地说。现在,当地的林草覆盖率已经从退耕还林还草前的18%提高到90%以上。
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以来,我国加快了国土绿化进程,为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退田还林还草,带来的不仅是青山绿水,还有金山银山。
退耕还林还草助力“绿色”中国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说,1999年以来,全国共实施退耕还林还草5.08亿亩,其中退耕还林还草1.9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63亿亩,造林4600万亩。
他说,通过一退一还,项目区生态修复明显加快,林草植被大幅增加,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部分地区提高十几个甚至几十个百分点,生态面貌大幅改善。
陕西省延安市退耕还林1077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19个百分点。过去“山是和尚头,水是黄泥沟”,如今却成为山川秀美的“好江南”,实现了山川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成为我国退耕还林还草和生态建设的成功样本。
在贵州,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近年来对全省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起到了重要作用,扭转了治理区生态恶化的趋势。
张建龙说,20年来,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造林面积占全国重点工程造林总面积的40%。目前造林面积近4亿亩,超过全国人工林保存面积的三分之一。
促进更健康的景观、森林、湖泊和草地生态系统
在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林业在维护国家安全、协调山水林湖草综合治理方面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必须认识到,临天湖景观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
根据国家林草局提供的数据,退耕还林还草每年在涵养水源、固土防风、固沙固碳释氧等方面的生态总效益为1.38万亿元。水源涵养量相当于三峡水库最大蓄水量,土壤氮磷钾和有机质减少的损失相当于我国每年施肥量的40%以上。
近年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双减少”,程度“双减少”。退耕还林还草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次全国石漠化监测结果显示,2011-2016年我国石漠化面积年均减少3.45%,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的人工造林种草和植被保护贡献率达到65%。
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认为,长江上游退耕还林等水土保持措施和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设是长江泥沙排放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专家表示,通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是防治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增加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山水林湖草生态系统健康发展。
帮助脱贫致富
“从2016年开始,我在5.4亩的退耕地上种植芒果。去年,我卖了1500多元的水果,三年就拿到了6400元的补贴。”前不久,云南省龙陵县勐诺镇沟心寨村53岁的村民杨说,在做家务的同时,种植经济水果不仅绿化了荒山荒地,还增加了老百姓的经济收入。“接下来,我要在森林下面多养几只鸡!”
2005年以来,孟诺镇共实施退耕还林5151亩,其中核桃912亩,芒果1239亩,澳洲坚果3000亩。蒙诺镇林业站负责人李佳友介绍,当地通过退耕还林项目发展特色林果种植,也带动了镇内4个农村社区、2个村委会发展经济林2万多亩。
农民是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建设者和直接受益者。全国4100万农民参与实施退耕还林,1.58亿农民直接受益,经济收入大幅增长。截至2018年,平均每户退耕农户获得国家补助资金近9000元。退耕还林后,农民增收渠道拓宽,后续产业经营收入增加,林地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外出务工增加工资性收入。
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区多为贫困地区,项目扶贫效果日益显现。根据国家林草局对100个退耕还林还草样本县的监测,新一轮已建卡贫困户退耕还林还草覆盖率达到18.7%。2016年至2018年,全国共安排特殊困难地区连片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退耕还林还草2946.6万亩,占三年退耕还林总任务的近四分之三。
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也极大地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通过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实现农业结构由以粮为主向多种经营转变,粮食生产由粗放型种植、薄收型种植向集约型种植转变。很多地方走出了“越来越穷越来越耕,越来越穷”的恶性循环,实现了土地减少,粮食增加,森林和农作物丰沛。
同时,各地依托退耕还林还草培育的绿色资源,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乡村旅游、休闲采摘等新型业态,绿水青山正在变成老百姓的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