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蟾逸夫舞台 百年天蟾逸夫舞台归来 ,欢迎回“家”看戏!
已有近百年历史的天蟾驿站,是上海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戏曲演出场所,被誉为“远东最大的剧场”。今天,这座老剧场在关闭修复了2年零10个月后正式开放试运营。
怀念这座老剧场的不仅仅是歌剧迷。下午两点,年近七旬的上海京剧院高级舞台监督朱伟刚特意提前来到田单逸夫的装修舞台调试设备。今晚,上海京剧院经典现代京剧《智取虎山》在这里进行了内部试演。时隔近三年,朱老先生今天回家时,难掩激动之情。他说他小时候进过这里的剧院。当时的天蟾戏台还是三层三千多个位置。后来他进了京剧院,很多演出都在这里。这座老剧院成了他的半个家。装修后,他觉得,
创立于1925年的田单逸夫戏台曾经看到过梨园,戏曲界说:“不入田单,不成名。”梅兰芳、周、程、荀慧生、等著名人物都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辉煌的舞台印记。在经历了“大新舞台”、“上海舞台”等诸多名称后,于1930年正式命名为“天蟾舞台”。当时的大礼堂分为四层,有3920个座位,成为当时上海最大的新剧场,也是全国最大的剧场演出场所。1994年改建后,剧院定位为戏曲专场,闻名全国,成为中国京剧表演的大码头。
这次“修旧如旧”的改造,重在挖掘和再现20世纪20年代初建设之初的历史风貌。比如外立面,拆除了后期建筑,恢复了原有的弧形阳台和铸铁观赏空栏杆,对浅色粉刷石材进行了清理、修复和部分平整。
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历史建筑保护设计院建筑师王宇说,拆除外立面后,他们发现一些原有的水刷石饰面保存完好,他们沿袭了这种风格和色彩。整个水磨石饰面被修复和平整。“而且这种水刷石饰面有点少见,里面还有一些红色的石头,和之前的不一样。”
推开青铜大门,进入一楼大堂,顶上米色水磨石地面、复古水晶吊灯、特色石膏线脚,恢复了空的原始格局,再现了当年上海“天蟾”戏曲艺术殿堂的庄严壮丽魅力。服务台柜台的侧墙也复制了天蟾台历史上最初的立体花饰,向传统致敬。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师郑宁在二楼大堂向记者展示墙上的一条线。她说:“这条线的左边是20世纪20年代的主楼,也就是原来天蟾戏台的门厅和大堂。这条线的右侧是1994年改建后的天蟾大堂和观众厅。天蟾舞台的主体就是这样一个边界,我旁边有栏杆和扶手,包括楼梯的,都是我们。
进入主剧场,928座全部翻新,保留了经典的大红色。虽然看起来主体结构没有变化,但舞台机械、音响、灯光设备的配置已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可以全方位满足快节奏现代演出的需求。
尤其是观众厅的侧壁加入了凹凸不平的微扩散造型,使得声学表现更加优化,观众听到的声音更加均衡、友好、醇厚、饱满。而且声场的响度还特意增加了两个分贝,让观众听到的响度会比以前更大。
同时,田单逸夫舞台的另一个重大变化在于其“扩张”。一楼装修前作为书店出租的空房间全部收回,这些隐秘的角落被打通成为一个可容纳150名观众的多功能厅,既能表演小剧场演出,销售文化创意产品,也能为观众提供清淡的用餐和休息区域。未来,还将举办田单百年历史文化展。
目前,田单逸夫的舞台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开季演出,第一场开季演出计划在农历大年初一正式与观众见面。作为演艺圈的核心剧场之一,天坛逸夫的翻新舞台将传统戏曲与现代时尚、创新技术相融合,逐步叠加演艺服务、文化休闲、商业零售等功能,从而赋予“百年天坛”生成新的活力。
编辑|许三多
*本微信公众平台的音视频为独家制作,享有版权,未经授权不得匿名转载。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微信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