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别生 红色印记 讲述不可移动革命文物的故事:石门当年司令来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为进一步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深入挖掘杭州优秀红色历史文化遗产,杭州市文保中心面向全社会公开征集以“红色印章——诉说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为主题的2021年度获奖作品大赛。今天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篇追溯石门村与新四军将领之间革命故事的投稿。
石门司令当年来过
石门村位于临安区高洪镇的偏远山区。它原本是一个乡镇,后来这个乡镇合并成了高洪镇。
石门是革命老区。抗战后期,新四军主要军事将领苏羽、王必成、刘别生等在这里进行革命斗争,留下了许多革命故事。时任江浙军区司令员的苏玉同志,搬到安吉时,路过这里。在石门村民的帮助下,苏羽将军成功翻越林家塘山,到达安吉加入他的部门。为此,苏羽将军还专门给石门村写了一封信,感谢村民们的满堂出生和兴旺的家根。
苏羽将军
1945年初,随着抗日战争全面转入反攻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加紧了对南方新四军的军事挑衅。中央军委果断决定成立以苏羽同志为司令员的江浙军区,统一领导新四军在江浙地区的军事力量,从而打了最后一场抗日战争,对国民党顽固派进行了有力的反击。1945年2月至6月,新四军在天目山地区连续进行了三次反顽斗争,击毙顽敌一万余人。新四军曾攻占临安、安吉等县城,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嚣张气焰,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在高洪的行军斗争中,江浙军区的指战员与当地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至今发生了许多感人的故事。
开国上将苏羽雕像
除了上述为苏羽将军带路的故事,龙上村村民罗回忆说,1945年春天,他上山砍柴回来,看到村里的寺庙和祠堂里都是士兵。一位名叫“方司令”的军官也住在他家的厢房里。由于当地顽固政府的宣传,村民们逃到山上躲避士兵的灾难。罗很害怕,但“方司令”主动过来和他打招呼,要求炊事班多做饭菜,并邀请罗一起吃饭。方司令让手下晚上不要进村民家,临时拆了门板当门口的床用。大多数士兵住在祠堂的地上。罗见部队纪律严明,心情放松,主动找方司令聊天,才得知这支部队是共产党新四军。日军方面的指挥官带领部队向安吉方向前进,命令部队按原样安装所有的门板,并打扫他们曾经呆过的地方,秋天没有犯罪。方司令员把伤员留在龙上村,在龙上村租了两栋老房子住了几个月。龙上村伤员康复期间,龙上村的村民得知自己是抗击日本鬼子的共产党员部队,都主动帮忙看护伤员。
新四军残疾人休养所旧址
村民罗本贵回忆说,当时所有村民都上山避兵,他奶奶因为年纪大,行动不便,留在家里。罗本贵下山回家,看到士兵们呆在他家门口,但他年迈的祖母由他们照顾。她让罗本贵上山,把所有的村民都叫回家。回家后,一位部队首长告诉村民,新四军会雇佣一批村民到附近的杨凌村捡口粮,奖励是三升白米摘一百斤粮食。村民们争相参加口粮的挑选,解决了当时村里很多缺粮户的口粮问题。后来部队准备向安吉进军时,罗本贵把稻穗扛到了定云寺顶上。战友们问罗本贵要不要参加新四军。罗本贵说,他的父母和奶奶还活着,不能离开,新四军就送了他几斤大米让他回家。
1945年新四军在高洪、衡帆等地行军时,在当地进行了积极深入的抗日宣传。那一年,有20多人参加了新四军。在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中,这些士兵南征北战,有的光荣牺牲。有的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
革命烈士刘别生
上文中提到的“方司令”是江浙军区第一纵队第一支队的支队领导刘别生。刘别生,江西安福县人,1928年参加红军。长征结束后,刘别生坚持在南方打游击。国共第二次合作后,刘别生率部参加抗日和反顽战斗,所率部队被称为“老虎团”。“皖南事变”期间,刘别生率部突围,化名“方”,辗转江浙两省。在临安、长兴、安吉,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方司令”。也就是在这一时期,刘别生与临安大地和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在石门留下了许多红色遗物和斗争故事。
1945年5月底,刘别生不幸身负重伤,在富阳邓鑫指挥的反顽战斗中牺牲。当时,日伪和国民党顽固派正在加紧对当地新四军的围剿。为了避免方的尸体被敌人破坏,临安的几名士兵悄悄将刘别生的尸体埋在了临安高洪方向的深山里,并声称方的指挥官埋在了与相邻的板桥。
“方司令”刘别生烈士雕像
如今,石门是临安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石门自然环境优美,植被覆盖良好,有石门村、龙上村部分古建筑遗存。2018年以来,临安区政府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红色历史资源,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围绕新四军红色文化和两山理论,成功打造“龙门秘境”乡村景区。
在新四军总部所在地石门村,建有“高红新四军纪念馆”,展示了新四军活动留下的一些革命文物,展示了苏羽、王必成、刘别生等革命前辈在石门的历史事迹。纪念馆正厅有一尊苏羽将军的雕像,上面展示了苏羽写给石门村民的信的内容。在龙上村,新四军病号休养院所在的古建筑被列为杭州级文化保护单位。门口参照刘别生烈士生前骑马照片,为烈士们修建了骑马雕像。烈士们骑马炫耀他们的马。刘别生居住的老房子已经倒塌,但村里对遗址进行了保护,专门在遗址上竖立了“刘别生旧居遗址”的石碑。参加过粮食采摘,遇到过新四军的村民大多已经去世,但石门新四军的红色故事却代代相传。乡村振兴的重新规划建设,让整个石门焕然一新。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村民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高红新四军纪念馆
在高红新四军纪念馆,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吸引着我驻足细看。故事讲述的是刘别生烈士遗骨的发现过程,充满了亲情和巧合。跌宕起伏,完美结局,令人感慨万千。
刘别生烈士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刘欣,一个叫刘邓,是妻子刘地在邓鑫革命工作期间所生。1955年,在时任上海警备司令部司令的王必成将军的协调下,当地政府将板桥邓鑫战役中的烈士遗骸转移到上海龙华烈士陵园。然而,无法分辨哪些遗骸是刘别生的烈士,王必成将军只能独自在龙华烈士陵园为老同志修建纪念碑。虽然刘欣和刘邓兄弟心里知道父亲的遗体可能没有找到,但考虑到他们是革命烈士的遗体,他们逐渐放下了心。
六别生故居遗迹
上世纪90年代,一位新人找到苏迪女士和刘欣,要求他们为父亲平反。原来他父亲是旧中国的新保安,但他支持刘别生领导的新四军。刘别生特意向他借了吃的,开了借条。新中国成立后,因为他是国民党政府的担保人,在特殊时期被批死,他说的话,他出示的借条,没有人相信。苏迪和刘鑫仔细分析对比历史,发现他没有说谎,于是向组织说明了实际情况,帮助父亲平反。出于对邓鑫的感情,苏迪女士和刘欣也尽力帮助邓鑫人民发展经济。后来,邓鑫父子在刘欣母子的帮助下创办了一家不错的企业。2005年,一家名为《新四军后裔新到情结》的报纸专门报道了这个故事,刚好被临安的一位退休老人看到,他是一位在临安参加新四军的老战士,也是80多岁的徐悦刘别生的老部下。老徐悦在报纸上看到当年的掌门人刘别生还有后人活着,激动之下找到了刘欣,告诉了他一个令人震惊的秘密:他父亲刘别生的烈士葬在临安城北的长庆村,是徐悦亲自下葬的。解放后,徐悦一直在北方工作。虽然已经60年了,但他仍然清楚地记得酋长的墓地。
在徐悦的带领下,刘别生烈士去世60年后,他的后人终于找到了他的遗体。刘鑫特意请上海相关专家对遗体做了DNA鉴定,证明遗体确实是其父刘别生的烈士。刘欣百感交集,跪在遗体前痛哭。经组织批准,刘鑫将其父遗体安葬在邓鑫革命烈士陵园。60年后,刘别生的烈士终于和战友们在一起了。一年后,徐悦的老人去世了。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年,他终于让老首长回到了老部门。徐悦的老人说他死得没有遗憾。
刘别生烈士战斗过的土地,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新农村。石门的山更绿,水更美。石门人民没有忘记前“方司令”。山村里的杜鹃花四月盛开,似乎在等待方司令的灵魂归来。
文稿:唐向龙
杭州市文保中心微信平台编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