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海松 听蒋海松杨锡贵的讲座,了解百年前的长沙,明白开放才有出路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悍然撕开湘江流域的鸿沟。1904年7月1日,长沙正式开埠通商。近代湖南出现了一种奇特的“最开放与最保守同时存在”的悖论现象。长沙是如何从一个封闭的“孤城”变成对外开放最活跃的城市的?它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历史记忆?在湖南大学刘苏教授的策划下,长沙博物馆相城论坛与长沙市时政学校研究会合作,共同举办“潮与孤城——百年前长沙对外开放”学术论坛,同时举办历史图片展。这是学术论坛的第二场学术讲座。
讲座中,主讲人蒋根据大量的文化史料进行了讲述。据他说,在开放方面,魏源第一次向世界睁开了眼睛。最早办洋务的是曾国藩和左。第一批外交官郭松涛和曾纪泽先出国了。时代学校成了创新思想的策划地。湖南被誉为改革开放“最有活力的省份”,成为辛亥革命和红色革命的中坚力量;长沙的保守论、周涵等反宗教事件闻名天下,使得外国传教士无法踏足长沙,长沙被外国人戏称为“铁门之城”;郭松涛等人在老家遇袭,时政学校在短时间后死亡。杨度在《湖南青年歌》中感叹“湖南有最强的排他性”等等;这两种完全矛盾的现象,其实在湖南是并存的。比如最激进的改革派谭嗣同、唐,最保守的、,都是湖南人。蔡元培曾评价:“湖南人...老土很凶,急需要新。”
江宋海从时代、政治传统、历史基因、地理条件、民族心理等方面举了许多例子,对上述矛盾现象作了较为系统合理的解释,引导观众反思这一矛盾对当今湖南发展的影响,呼吁湖湘文化的自我创新。
杨喜贵的讲座引用了各种相关的历史文献,围绕四个问题展开。
长沙作为网络名人辈出的城市,曾经是外国人眼中的“铁门之城”。他通过分析“铁门之城”在不同语境下的具体走向,阐释了“铁门之城”的内在含义,认为“铁门之城”不仅指长沙,也指湖南省。
外国人如何打开“铁门之城”?杨希贵针对的是有宗教使命感,以不平等条约为护身符的外国传教士。他认为这些传教士是砸碎铁门城的先驱者。
长沙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对外开放过程。杨希贵把长沙早期对外开放置于近代中国两次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揭示了长沙早期开放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态度和行动。一些对长沙早期开放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可以充分说明长沙早期开放的艰难。
长沙在对外开放中走向进步和文明。杨希贵着重分析了近代对外开放对长沙的积极意义,指出面对强大的西方近代先进文明的巨大冲击,他不得不经历转型期的种种阵痛,被动自保没有出路,独立开放才有前途。
讲座结束后,姜和杨喜贵两位讲师与观众互动并回答了他们的问题。随后,活动策划人刘苏教授对活动进行了总结。
今年元旦,长沙博物馆举办了百年前长沙对外开放历史图片展《寂寞城市的浪潮》。同时,举行了第一轮学术讲座。中南大学孟泽教授应邀就郭松涛晚年在长沙的涉外事件作讲座,研究院执行院长余鹏远先生作《繁弦杂戏:开埠前后老照片中的长沙》讲座。